公告:您可以在网站右上角“县志搜索”框里输入县志名称搜索,如果没有您所需的县志或地方志,那就是管理员正在忙碌的录入县志,请您联系微信/QQ:85920253 帮您查找,谢谢!
当前位置:首页>县志下载>陕西>乾隆重修凤翔府志(2002校注版)PDF下载

乾隆重修凤翔府志(2002校注版)PDF下载

  • 价格:¥10.00 元
  • 格式:PDF 电子版
购买咨询:

县志介绍


    前言


    志者,记也。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域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国家编史,地方修志,世代相继,延绵不断。修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据考证,从春秋战国至宋,今宝鸡地区的志书存目仅有《凤州图径》,宋佚,其余无考。明清以来,是宝鸡地区修志的鼎盛时期。明弘治、正德、万历、崇祯和清代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宣统及民国年间均有修志。作为府郡级志书:第一部《凤翔府志》,由凤翔知府王江创修,名进士、郡人吴桥令王麒,名状元、武功康海等编集裁割,正德十六年(1521年)成书;第二部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凤翔府志》,由进士、郡人四川叙州知府周易,进士、郡人巴县令李辙等撰修;第三部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凤翔府志》,由凤翔知府朱琦发起编纂,邀请士人邹应泗、贾实、刘耀文、赵瑞、王举安、吴炆等人续修校阅;第四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凤翔志略》,由知府刘祖曾纂修;第五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凤翔府志》,由凤翔知府达灵阿主修,通判叶世助参修,知州吴炳、知县罗鳌、孟玫、许起凤、陈朝栋、刘思问、周家琰、柴缉生、富勒浑、区充、黄四岳分修。相比之下,达灵阿主修的《重修凤翔府志》成书晚、资料全、保存好,故这次我们选择该志校注,然后印刷出版。

    自古以来就有“盛世修志”之说。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修志活动,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成果之丰,均属史无前例。宝鸡市自1983年设立机构修志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全体编志人员竭忠尽力,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80万字的《宝鸡市志》于1998年12月印刷出版,岐山县、凤翔县、宝鸡县、扶风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眉县和金台、渭滨区12部县区志相继出版问世。全市编纂各类部门志、专业志、工厂志、学校志、医院志、乡镇村志和各类地情资料600余种,极大地丰富了宝鸡市的地方志文库。

    校注旧志,是本届修志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按照《宝鸡市地方志工作十二年规划纲要》的要求,考虑到校注旧志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志办领导特邀请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主任何志虎副教授承担校注工作,何老师慨然允诺。何先生精于历史,乐于编校,他把教学科研和地方志事业相结合,展其所长,尽其所能,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点校注释,完成初稿。之后,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赵忠虎同志进行了大量的审稿、编辑和校对工作。王建章、李晓毅同志也为校稿付出了不少劳动和心血。最后,西安地图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赵茹琳、欧阳明等认真审定把关。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凤翔府志》校注本终于顺利完成。

    “经世致用”既是编志的根本宗旨,也是校注旧志的目的所在。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地方志在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应该吸取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凤翔府志》,全面记载了明清时期凤翔府舆地、建置、祠祀、田赋、官师、学校、人物、选举、艺文等各方面情况,它是西府地区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现状的真实写照,无疑是一笔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方史料。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注和印刷出版这部志书,对今天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对于领导和外来投资者的科学决策,对文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认识宝鸡,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教育,对于宝鸡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宝鸡的知名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值《重修凤翔府志》校注本出版发行之际,我们向关心和支持这部书的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和宝鸡市委、市政府领导,向为校注、编辑、出版、印刷和做出过一切贡献的同志、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知无止境,学海无涯。校注旧志,在我市是第一次探索性尝试,疏漏和不周之处在所难免,期望读者、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切地向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和关心宝鸡发展的有识之士推荐这本书。

    编校说明

    出版《重修凤翔府志》(校注本)的惟一目的,是促进宝鸡市社会的现代化。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地处中国东西部交接点的宝鸡市,应该抓住机遇,努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为中国西部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重修凤翔府志》(校注本)与宝鸡市的现代化有怎样的关系?怎样去阅读它?怎样利用它来为宝鸡市现代化服务?现就这些问题作如下简要说明。

    (一)

    现代化,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社会学概念。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从16世纪至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表现为从中世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向现代社会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工业文明的转化。现代化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从手工体力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政治上从少数人的专制统治转向广大人民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民主政治,文化观念上从普遍的愚昧迷信转向科学,对外关系上从地方封闭保守转向开放、交流并与外部融为一体。四个方面的内容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专制统治、愚昧迷信和封闭保守中解放出来,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美满。所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解放,是人的观念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全力拼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国家,传统的小农观念依然顽强地阻碍着现代化事业。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坚决地克服小农观念,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什么是小农观念,学者们给予了种种理论上的归纳和阐释,这些对于人民群众认识的深化和提高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真正克服小农观念,除了对之进行理论阐释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一幅具体的农耕文明的画卷,使人民群众对之有真切的感性体会。有了感性体会,人民群众就会把身边的事物及自己的言行方式与之相联系,从而认识到什么是小农观念,什么是科学意识。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开始,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辩证过程。缺乏感性体会的理论灌输,是难于深化、难于持久并难于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现代化本身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观念的科学化和自觉行动,现代化只能是一种空想。

    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凤翔府志》就是一幅具体的农耕文明的画卷。当时的凤翔府,辖凤翔、宝鸡、岐山、扶风、眉县、麟游、千阳等七县和陇州一州。70多万人民使用刀、斧、锄、犁等简单农具,依靠人力、畜力生产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没有机器工业,很少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也由此而产生。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分化出了掌握大部分土地的地主阶级和无地少地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农民,并建立了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机构。高踞于专制机构顶层的是具有生杀予夺权力的皇帝,而直接统治人民的则是皇帝权力委任的知府、知县等各级各类官吏。为了养活庞大的官僚机构,国家向人民征收田赋、人丁、均徭以及种种附加税。生产力的低下,赋税和地租的剥削,农民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简单再生产尚且难于维持,更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社会长期停滞不前。

    与封建专制统治相适应的是封建的文化教育。统治者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为自己服务的大小官吏和宣传封建文化的乡绅,所以极力控制着办学的规模。当时全府能受学校教育的人数每年不超过200名,不到应入学儿童总数的1‰。统治者也竭力控制着学校教育的方向,用《四书五经》、《二十三史》和《上谕训令》以及“先贤艺文”作为教材,灌输“三纲五常”一类的伦理信条。至于广大的劳动人民,被完全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所得到的只能是代代相传的“忠孝节义”的毒害和散布于各个角落的坛祠庙观的迷信教育。

    残酷的剥削与压迫激起农民的强烈反抗,也导致了统治者权力的争夺,所以战乱便成为农耕文明难分难舍的产物。战乱年代,人民苦难更加深重。对此,岐山县令王毂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劫火烈腾兮,灰飞城社;凶枭肆毒兮,血染疆场。悯余息之将奄兮,时惊焚掠;痛残魂之未定兮,频陷锋芒。由是家室沦没,原亩抛荒,亲知零落,骨肉参商,断上林之乔桥,拆合浦之鸳鸯,糜人民于燧镝,委陵谷于沧桑。是以愁云结而成阵,泪雨注而如汪。试向空城凭眺,不禁四顾凄惶,人踪杳绝,烟花微茫,荆榛塞道,瓦砾充墙,风摧败树,月冷颓廊,饥鸢昼伏,野雉宵翔。鹃夜泣兮青冢,鸟暮号兮白杨,鹰隼搏兮署侧,狐兔穴兮舍傍。画栋烟消,莫问繁华故址;琼台冰化,谁留歌舞遗坊。吊古征奇,山川黯淡;寻幽选胜,草木凄凉。B00010_00AA.jpgB00010_00AB.jpg周原,想见当年殷盛,萧萧遗子,半成今日逃亡。白骨山高,仅保离群鸿雁;青燐夜遍,空嗟坟首牂羊”。

    读一读这泣天哭地的哀歌,想一想受理教毒害“尝粪辨疾”、“割股啖亲”和“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的孝男节女,思索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根源,人们就会更为深刻地认识封建的农耕文明,从而认识开发西部建设现代化宝鸡市的重要。

    (二)

    悠久的宝鸡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我们选择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凤翔府志》校注出版,作为农耕文明的写照,原因在于它是现存府志中资料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是宝鸡古代文化的汇集。

    第一部《凤翔府志》修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组织这次编志的知府王江有很好的修志思想,主张修志要“循名以责其实,寻幽以揽其胜,即地以求其履,推无以极其详,因言以究其心,按事以考其人”,但由于“举兴之日迫,采访之未博,委任之未专,校阅之未精,欲速见小之心胜”,所以“字迹之脱误,贤否之混淆,世代先次,褒贬欠公,遗落甚众,诗纪尤烦”,未能成“一郡之全书”。

    第二部明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凤翔府志》。主持人周易缺乏创新意识,“宗法前人体统,故弗立一家之言”,只是在正德年间所修志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损益更定工作。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朝廷下诏征集郡邑志书,汇付史馆,纂入《大清一统志》,凤翔知府朱琦不能以明代所修郡志交差,于是仓促重修,仅数月而书成,这就是第三部凤翔府志,仅增加了清初的一些材料。

    乾隆中叶,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地方文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凤翔知府刘绍曾给原志增加了诗文部分,题名《凤翔志略》,这是第四部凤翔府志,仅有6.2万字。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达灵阿任凤翔知府,他有《大清一统志》和《陕西通志》之体例可以参考,有前四部凤翔府志作基础,有采访结果和衙门公文纪录作材料,依靠通判叶世助,知县罗鳌、周方炯、区充、许起凤等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物,撰修出了全面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重修凤翔府志》。

    达灵阿重修府志的动机是歌颂清代“时和年丰,民安物阜”,但要成一郡之全书,他主张“前书之失考,不妨存信以阙疑;往事可稽,要在订讹而补缺”,“有美皆登,虽潜德幽光而亦显;惟冗必汰,即鸿章巨制而何关?绘一郡之名山大川,披图即得;稽是邦之贤豪俊杰,开卷如亲”。所以他广泛搜集资料,集腋成裘,总字数达到37万,是《凤翔志略》的6倍,体现了资料的翔实性。

    全志辟为十二卷。卷之一,舆地。在记述星野、疆域、沿革之后,录山103座、河流200条、原43处、古迹146处、古墓76座,并引典籍述民众习俗。卷之二,建置。述8座县(府、州)城的规模、衙门建筑,录桥梁55座、关隘14处、渡口5处、铺店59家、集镇62处、牌坊61处、驿站9处及兵防驻军状况。卷之三,祠祀。录坛祠197处、宫庙78处、寺观249处。卷之四,田赋。对凤郡地亩、人丁及赋税的征收、起运、存留作了具体的记载。卷之五,官师。录上古方国8个、周秦大公32位、历代王侯62位、府县官吏3696位、名宦235位。卷之六,学校。详录府、县儒学、社学、义学以及祭器、典籍、学田。卷之七,人物。分圣贤、名臣、忠烈、勇略、忠直、宦绩、孝友、儒林、文苑、义行、隐逸、流寓、方外等,为501位各类人物列传。卷之八,选举。录明清两代99位进士、696位举人、1998位贡生、68位吏员、66位武举和187位受封赠和荫袭人物。卷之九,列女。为14位后妃、6位公主、5位名媛、471位守节女子和56位贞烈女子列传。卷之十,艺文。录皇帝诏制16件,大臣奏疏5件,名人行状2篇,籀篆古文2篇,赋8篇,颂4篇,赞7篇,铭4篇,碑文3通,游记25篇,传记4篇,书启6篇,吊诛4篇,祝文2篇,诗文213篇。卷之十一,记事。记述夏至清历史事件137条。卷之十二,祥异杂记。列自然现象187起,收传说轶事55宗。这样,《重修凤翔府志》就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人物各个角度反映了凤翔地区农耕文化一定时期较完整的面貌。

    (三)

    清朝统治者撰修地方志书,绝不是自觉地为后人提供认识农耕文化教材的,它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寻求长治久安之术。以一个文化落后之少数民族,能够在较短时间实现对凤翔地区的稳定统治,的确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

    1.重视地方经济建设。利益驱动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残破凋敝经济之下是难于有稳固政权的。面对明末清初20余年战乱后荒凉不堪的陕西西部,凤翔府县官吏纷纷上书朝廷,要求蠲免地丁税。顺治二年(1645年),凤翔知县舒向第奏:“今日屡遭兵荒之后,罹兵刃而死者,受征比而死者,转沟壑而死者,十分已去七八,人丁少而田地荒,而征输犹按簿而稽赔累,责之现在穷民,遗害尤为深切”,“实有不能不为请命,不忍不为请命矣!”建议按实际田亩和人丁征收赋税。清朝廷接受建议,取消了明末辽饷、练饷,豁免无著荒地380多万亩田赋,10万多逃亡人丁的丁税,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更名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并在凤翔驻军屯田。雍正皇帝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这些轻徭薄赋性质的政策稳定了人心,促进了户口增加。凤翔地方官吏也努力有所兴作,组织修复了通往四川的栈道,兴修了宝鸡李村、眉县金渠等灌溉渠,促使凤翔恢复残破,重新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

    2.打破民族畛域,促进民族融合。清军初入关的时候,对汉族人民残酷杀戮,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人民组织了激烈的反抗斗争。正是这种斗争,迫使清朝统治者改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他们吸收汉族知识分子进入政权,留用了明朝旧官,承认明朝科举产生的举人、进士身份并录用为官。宝鸡县士人党崇雅,原为明朝户部侍郎,后投李自成大顺政权,不久降清,仍任户部侍郎,因擅长法律,转刑部侍郎,晋升尚书,草拟了《大清律集解附例》,晋升国史院大学士。清朝廷对党崇雅的任用对凤翔府地方人士具有导向作用。曾经在辽东抗清殉难的名将袁应泰之子袁楷崇祯时任开封知府,因战乱返回凤翔老家赋闲,清朝地方当局也请他出来做官。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乾隆三十五年(1769年)的125年间,凤翔府35任知府中,满族有2人,汉军八旗有14人,其余19人全系汉人。至于属官通判、推官、训导、教谕、经历、司狱以及知州、知县几乎全是汉人。满汉畛域逐渐被打破,相互认同为中华民族的一部,这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3.广泛旌表,树立风尚。精神鼓励更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表彰与鼓励,引导人们观念的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加速社会的有序化。清朝统治者广泛运用了这一方法。其旌表对象包括忠臣、孝子、烈女以及义行之人。表彰凤翔地方的“忠臣”,如死难于对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王者宾、唐謇夫,被大西军所杀的刘子勃、杨畏知,甚至曾英勇抗清的袁应泰等等,相反,为清朝政权稳固建立大功的党崇雅,却因在一年中降大顺又降清“三易其主”而被列入“贰臣”。统治阶级需要忠君观念,这是“忠臣”被旌表,降官遭黜贬的根本原因。“孝子”主要是“庐墓三年”、“哀毁骨立”、“尝粪辨疾”、“割股啖亲”一类愚孝人物。烈女皆是“从一而终”、“守寡多年”、“抚孤成立”、“事姑至孝”以及守贞殉节的苦难不幸女子。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愚孝愚贞,既愚蠢又残忍,但对于封建伦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通过表彰愚孝愚贞维护家庭的稳定达到社会秩序化是有效的。这种旧的思想取向禁锢了人们自由平等观念的萌发,泯灭了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怒火。

    4.倡导儒学,进行神道设教。清代统治者加强对民众的精神统治,采取倡导儒学和神道设教两种手段。朝廷把“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作为重要的统治术,不断向地方儒学机构赠书。赠书的种类不外三种,其一是《上谕汇集》,对生员加强形势和政策教育,灌输朝廷意志;其二是历朝史书,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以及历代名儒对经书的解释,如《性理大全》、《朱子类语》、《传习录》、《近思录》等等。赠书使地方学校有了完整的经学图书馆,占领了宣扬儒家正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此外,清朝统治者还大力表彰儒家后学人物。凤翔府的张载被抬到了很高的地位,康熙皇帝亲赐题匾“学达性天”,地方官吏对张载也顶礼膜拜,撰文讴歌。统治者所看中张载的不是他的唯物主义的宇宙本体论,而是他那篇宣扬愚忠愚孝的《西铭》,企图用“民胞物与”的说教来消弥人民的反抗情绪。统治者还祭太白山、祭吴山,广建寺观,以神道而设教,宣传封建伦理,维护封建秩序。

    百余年的经营,使凤翔府成为清王朝统治的稳定地区。以凤翔府作为前哨和基地,清王朝顺利地平定了“三藩”之乱和西北准噶尔叛乱,巩固了多民族的中国的统一。但是,清朝的政策也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的盘踞于凤翔人的观念中,导致了凤翔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直至今天,封建伦理观念的残余仍然严重地阻碍着宝鸡市社会的现代化。清理封建残余,仍是宝鸡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思想领域的重要任务。

    (四)

    只有用现代化的视角去读《重修凤翔府志》(校注本),才能真正起到为宝鸡现代化服务的作用。

    所谓“现代化的视角”,是指带着为现代化服务的现实目的,以现代化的理论作指导,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用现代化的视角读《重修凤翔府志》,就会发现凤翔府在古代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在于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禁锢下人们观念的蒙昧和保守,从而增加人们对观念更新认识的深化。这是我们出版《重修凤翔府志》(校注本)的主要动机。关于这一动机,我们在前文中已反复申明。然而,农耕文化中也积累了在今天人类生活仍具生命力的东西。《重修凤翔府志》是宝鸡古代文化的总汇。对此“总汇”,只要以现代化的视角给以分析理解,就完全可以从中吸取营养和借鉴,促进今天各项事业的发展。

    首先得益的是宝鸡市地方历史的研究。宝鸡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久远,文化丰富。一部《重修凤翔府志》自然没有囊括一切,其记姜炎文化和周秦文化都极粗疏,也没有近现代历史的内容,但它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封建社会凤翔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特别是明清两代的材料几乎完全出于采访和府县衙门档案,为其他史书所无,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离开《重修凤翔府志》,我们无法得知明清时代的宝鸡;离开《重修凤翔府志》,我们无法得窥宝鸡历史的全貌。只有利用《重修凤翔府志》,才能系统地了解宝鸡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最直接受益的,莫过于宝鸡市的旅游业。悠久辉煌的历史,使宝鸡市成为一座“客观的历史博物馆”,使宝鸡市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现在开发率很低,景点“布局散,内含浅”,困扰其发展。《重修凤翔府志》提供了大量可开发的资源,也提供了景点深化内含的丰富材料。例如,《重修凤翔府志》中载录有关于周公庙的碑文、游记、诗歌,根据这些材料可以勾稽出周公庙的历史,可以对其中每一个小景点作出生动形象的描绘。如此,给予游客的是赏心悦目的观赏和乐趣叠起的历史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高潮的到来,文化发展高潮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之后,便会有精神文化增长的迫切要求。诗歌、游记、传说及神话故事是文学艺术的重要体裁,《重修凤翔府志》录有从周秦到明清关乎宝鸡市的大量诗文和人物传记。只要以“现代化的视角”鉴赏它,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会给人民群众以较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享受的。

    《重修凤翔府志》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对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有作用的,对历史的研究和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节制人口政策也有借鉴作用。

    (五)

    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凤翔府志》修成以后,曾木刻刊行。继达灵阿作凤翔知府的德明在刻版过程中,在《官师》志中增添了他自己,在《艺文》后增添了自己所写的《喜雨池记》和《城鸦晚噪》。从那时起至今不到250年,其书在社会上已经罕有所见,目前发现的只有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宝鸡市图书馆等藏本。这种情况,当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还有失传之虞。为了保存史料,扩大影响,需要再版。

    但是,当我们考虑再版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市图书馆藏本有2页已成空白,这是“残”;原字体皆繁体字,有些字由于木刻而成错字,这是“繁”;很多用语是古体文言文,今人读之已觉陌生难懂,这是“难”;更为要紧的是书中宣扬封建伦理和愚昧迷信,不是今人的观念,这是“旧”。为了使“残、繁、难、旧”变得“全、简、易、新”,必须对其进行校注。现对校注中有关问题的处理作如下说明:

    1.原志书名有的地方为《重修凤翔府志》,有的地方为《凤翔府志》,校注本统一为《重修凤翔府志》。

    2.《重修凤翔府志》原为竖排刻版,校注本重印时改为横排版本。

    3.校注重印本在达灵阿主修的《重修凤翔府志》志首增加了前言、编校说明和校注目录。

    4.对全书进行了断句标点。

    5.校注本基本采取通栏排版;卷之五《职官》为分栏排版;卷之八《选举》部分内容列表记载。

    6.校注本以篇目分节,附以朝代和地域名(府、州、县)排列。

    7.校注本对原志的缺页、缺字采用版本互校,查阅相关旧志给以填补。无法补齐的用□符号或(缺)代替;将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将异体字改为今天通用的规范字;并对原志中明显的错误予以改正。

    8.由于阶级、历史的局限,旧志中诬蔑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匪”之类的贬义之词,校注时为保留志书整体原貌,未加改动。

    9.除了以上八点外,校注本与原志最大的不同,在于加了注释。注释的原则是:①所使用的帝王年号、庙号以及地名甚多,如一一注释,必造成注释冗繁,所以一律不注。②对书中的生僻字、词以及典故给以注释义,对个别重要语词还给以今译。③对书中的专业用语给以解释。此类解释,一般是按照先后为序,但有些是在最为需要解释的地方才给以注释的。④对原书中所引用的文献书目,予以注释,一般也是以先后为序,但有些是归类集中解释的。⑤原志中所出现的职官名,一律给以解释。为避免文字冗长,对职官名采取简注的办法。⑥对读者进行导读性质的注释,做到志目皆有导读。这样做,其用意有两点:一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介绍,如对星野、科举制、铨选制、爵禄制的介绍,帮助读者读懂本书;二是观点性的导引,如对列女传和人物志中孝义的注释,都在于引导读者思想科学化,以免误入歧途。⑦《艺文志》在原志书中所占篇幅最长,也最为难懂,是我们注释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采用分篇注释的办法,介绍作者生平、文章概义、生僻字词义和典故出处。诗句、文章中间出现的注释是原志注释。

    我们相信,经过上述的工作,《重修凤翔府志》已经可以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不需要借助工具书而读懂,真正变成一部认识农耕文化的教材。但是,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诚恳希望广大读者从这样的标准出发,给我们以批评指正。

    2002年元月21日
客服 QQ: 1224567231(微信同号)
交易流程: 联系客服 → 沟通确认 → 微信或支付宝付款 → 邮箱或QQ发货
如果没找到您想要的县志或资料也可联系客服帮您代查找、代下载,中国县志大全网7×24小时竭诚为您服务!


扫一扫加客服QQ 扫一扫加客服微信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