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泾阳县历代旧《泾阳县志》简介
发布时间:2020-06-07 点击数:7210
自明成化二年(1466)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483年,本县先后编纂、续修、重修县志9次。其中明朝3次,仅存嘉靖二十六年《泾阳县志》1部;清朝6次,存康熙九年、雍正十年、乾隆十二年、乾隆四十三年、道光二十一年、宣统三年《泾阳县志》共6部。现依成书时间的先后,由远及近将7部旧志简叙于后。
明嘉靖二十六年《泾阳县志》
系明成化二年《泾阳县志》的翻版,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冬十月出书,由成化年间进士李锦编纂,前礼科都给事中本县人吕应祥作序。全志四册十二卷,约6万余字。卷一为建置沿革、郡名、形势、分野、疆域、风俗、里至、城池、坛、坊镇、乡村、山川、土产、户名、贡赋;卷二为封建、津渠、邮傅、公署、学校祠庙、寺观、古迹、宫殿、台馆、陵墓、景致;卷三为祥异、名宦、人物、流寓、科贡、卓行、仙释、杂志;卷四、五、六为水利;卷七为制诰;卷八为列传;卷九、十、十一为文;卷十二为诗。志图有:泾阳县地理图、泾阳县城图、泾渠图、清渠图。该志是本县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原版本丢失无存。1986年复印本,质量很差,版面字迹模糊不清,残缺断行不少,翻阅困难,该志未曾整理校注。
康熙九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康熙九年(1<70),编纂人王际有,江南丹徒人,字书年。康熙年间,以进士任本县县令,任期6年。该志虽以明万历年间大夫魏恭襄撰志为基础,但不拘恭襄成例。魏志九月,王简为八月,该志作序者有四:其一鱼飞汉,阳陵人,进士出身,内府工科左给事;其二韩望,本县人,进士出身,户部湖广司员外鄢;其三张重令,本县人,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其四王际有。又有县儒学署教谕举人罗川巩作跋。该志分四册,六十六目,八卷。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贡赋志,卷四水利志,卷五官师志,卷六选举志,卷七人物志,卷八艺文志,共12万字。附有县境图(地形、地貌平面图)、县城图、泾渠图、冶渠图。该志未整理校注。
雍正十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雍正十年(1732),纂修者屠楷,浙江钱塘人,本县知县。志有序5篇,其中屠楷自序1篇。该志共四册八卷(刻本)。一册有三卷:卷一地理志,包括疆域、山川、星野、祥异;卷二建置志,包括城池、县署、仓局、属廨、学校、院司、演武、养济、祠庙、坛、寺观、楼阁、陵墓、古迹、铺递、津渠、乡里、市镇、社学、堡寨;卷三贡赋志,包括土田、户口、赋役、驿站、物产、纪恩。二册有三卷:卷四水利志,包括泾渠、清渠;卷五官师志,包括分封、镇守、风宪、县令、县丞、主簿、典史、把总、教谕、训导;卷六选举志,包括荐辟、科、贡、监生、吏员、封赠、恩荫、武科、将材。三册有一卷,即卷七人物志,包括宦业、隐逸、孝友、义侠、节烈、万技、仙释。四册亦有一卷,即卷八艺文志,包括记、序、传、墓、表、箴、铭、赞、赋、诗。该志附《泾阳县形胜图》有四:(1)县境图;(2)县城图;(3)泾渠图;(4)冶渠图。
乾隆十二年《泾阳县志》
系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唐秉刚在康熙九年(1670)知县王际有撰写的县志基础上,将康熙九年以来发生的人和事整理续修而成。故称康熙九年县志为《泾阳县前志》,以续入近事为《泾阳县后志》,合为一部。该志校编者谭豫一,并为本志作序。该志总目仍按康熙九年县志:一曰地理,二曰建置,三曰贡赋,四曰水利,五曰官师,六曰选举,七曰人物,八曰艺文,各统细目,今仍其旧,某项无改者,则注仍旧,某项应补者,则注续入。该志典核详明,刻板完全,附图一。志作者唐秉刚,字近仁,广西桂林人,举人。
乾隆四十三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纂修者葛晨,浙江余杭人,乾隆甲子举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署平利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题补沔县,四十一年(1776)调补任本县知县。该志共六册,分为十卷,第一册包括一至三卷,并有《序》和《凡例》;第二册包括四至六卷;其余四册均有一卷。其内容: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贡赋志,卷四水利志,卷五官师志,卷六选举志,卷七、八人物志,卷九、十艺文志。卷前附图有五:县境图、县城图、泾渠图、冶渠图、清渠图。该志纂修,以实事求是为本,为后辈负责。同时,葛晨在序里,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历代县志的沿革。在《地理志》《建置志》《贡赋志》中,对疆域、山川、区划、城池沿革和贡赋的记述,都是根据周、秦、汉、唐等各个时期的记载,具体详明。在《水利志》一卷中,作者尤为重视农业增产与水利的关系,较为详尽地记叙了泾、冶、清三渠的沿革,并具体记载了“泾渠制度”、“冶、清渠制度”、“泾渠用水则例”、“冶、清渠用水则例”、“泾水故实”,又附有“龙洞渠口图”。
道光二十一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总纂者胡元煐,江西新建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由蓝田县调任本县知县。志的前卷有《凡例》和《采访条例》33条。该志无序言、后序。该志共四册三十卷。第一册,一至七卷;第二册,八至十五卷;第三册,十六至二十四卷;第四册,二十五至三十卷。其内容是:(1)纪,有二卷,即卷一圣制纪,卷二恩泽纪。(2)图,有二十三图,分别编入第三、四、五、六卷。卷三有五图:一为地平经纬图,二为县境全图,三为汉池阳县图,四为后汉池阳县图,五为唐泾阳县图。卷四有四图:一为县城图,二衙署图,三为学宫图,四为瀛洲书院图。卷五有五图:一为龙洞渠图,二为冶渠图,三为清渠图,四为《水经注》水道图,五为《长安志》水道图。卷六有九图:一为八乡总图,二为宜善乡图,三为广吉乡图,四为临泾乡图,五为温丰乡图,六为甘延乡图,七为清流乡图,八为金龟乡图,九为瑞安乡图。(3)谱,有二卷,即卷七官师谱,卷八选举谱。(4)考,有五卷,即卷九沿革考,卷十大事考,卷十一山川考,卷十二古迹考,卷十三水利考。(5)略,有五卷,即卷十四食货略,卷十五礼制略,卷十六兵防略,卷十七经籍略,卷十八金石略。(6)传,有十二卷,即卷十九至卷三十之名宦传、耆旧传上、耆旧传下、孝友传、忠义传、烈女传上、烈女传下、义行传、遗才传、流寓传、方技传、叙传。胡元煐修志的基本观点正如该志《凡例》中所提到的:“州县之志,古者列国诸侯之史也,史必有例,不含例者非史;例先辨体,不得体者非例。”凡入志记载的人和事的所有资料,要求广泛、详备、准确。该志尤为讲究“体例”,采用“纪、图、谱、考、略、传”各体,做到了图文并茂,层次分明。同时,以经纬度确定建置、山川、城池、渠道位置,较为准确细致。该志在《凡例》后附有《采访条例》33条,其基本宗旨是:分门别类地阐述规定,凡入该志的事实材料,务须有历代史实考据,“宜送入志局采择”,不能道听途说。可见,道光二十一年《泾阳县志》已有专门单位主持修纂,近于现在的修志机构,改变了历代由一人闭门造车纂修志书的方法。该志后附泾渠志三卷,即卷一泾渠职官纪事表,卷二龙洞渠志,卷三泾渠原始。
宣统三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八月,知县刘懋官(广西陆川县举人)纂修,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礼泉丙戌进士)总阅并序。该志编者取历代各志所长,将明嘉靖李志、万历魏志、清康熙王志、乾隆唐志、道光胡志等志序言,收入卷十六《文征》中,并参考王志、唐志而修之。该志分十六卷,卷一地理志上,卷二地理志下,卷三贡赋志,卷四水利志,卷五秩祀志,卷六学校志,卷七武事志,卷八实业志,卷九艺文志,卷十官师表,卷十一选举表,卷十二列传一,卷十三列传二,卷十四列传三,卷十五列传四,卷十六文征,卷首附有恩泽纪、天章纪,卷末附有阙访。该志在卷七《武事》条《军事》目中,记载了从周简王八年(前578)至光绪三年(1877)约2000年间发生在县境内的47次兵变,其中从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七年(1868)回民起义就有4次。在卷六《学校志》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西学思想影响下,本县著名书院的改制情况:如瀛洲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蒙养学堂;泾干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改为高等小学堂,目中载“农业学堂”在城内泾干书院,宣统二年创设,开办试验农场;《纺职》目中载“艺徒学堂在城内味经书院,专习纺纱布等业,宣统三年三日创设。该志将乾隆唐志县名考,收入卷末《阙访》篇中,倾向于“泾阳名始周秦”之说。该志由天津华新印刷局活版印刷,绘图凡十五:县境全图、城图、龙洞渠图、清渠图和十乡分图,比较清晰精确。该志于民国3年(1914)出版。该志未整理校注。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上述七部旧志,重人文、轻经济;重达官贵人,轻庶民百姓;颂扬“节烈”,充斥着忠臣、孝子、烈女、显贵、名士等,带有较浓的封建色彩。
明嘉靖二十六年《泾阳县志》
系明成化二年《泾阳县志》的翻版,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冬十月出书,由成化年间进士李锦编纂,前礼科都给事中本县人吕应祥作序。全志四册十二卷,约6万余字。卷一为建置沿革、郡名、形势、分野、疆域、风俗、里至、城池、坛、坊镇、乡村、山川、土产、户名、贡赋;卷二为封建、津渠、邮傅、公署、学校祠庙、寺观、古迹、宫殿、台馆、陵墓、景致;卷三为祥异、名宦、人物、流寓、科贡、卓行、仙释、杂志;卷四、五、六为水利;卷七为制诰;卷八为列传;卷九、十、十一为文;卷十二为诗。志图有:泾阳县地理图、泾阳县城图、泾渠图、清渠图。该志是本县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原版本丢失无存。1986年复印本,质量很差,版面字迹模糊不清,残缺断行不少,翻阅困难,该志未曾整理校注。
康熙九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康熙九年(1<70),编纂人王际有,江南丹徒人,字书年。康熙年间,以进士任本县县令,任期6年。该志虽以明万历年间大夫魏恭襄撰志为基础,但不拘恭襄成例。魏志九月,王简为八月,该志作序者有四:其一鱼飞汉,阳陵人,进士出身,内府工科左给事;其二韩望,本县人,进士出身,户部湖广司员外鄢;其三张重令,本县人,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其四王际有。又有县儒学署教谕举人罗川巩作跋。该志分四册,六十六目,八卷。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贡赋志,卷四水利志,卷五官师志,卷六选举志,卷七人物志,卷八艺文志,共12万字。附有县境图(地形、地貌平面图)、县城图、泾渠图、冶渠图。该志未整理校注。
雍正十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雍正十年(1732),纂修者屠楷,浙江钱塘人,本县知县。志有序5篇,其中屠楷自序1篇。该志共四册八卷(刻本)。一册有三卷:卷一地理志,包括疆域、山川、星野、祥异;卷二建置志,包括城池、县署、仓局、属廨、学校、院司、演武、养济、祠庙、坛、寺观、楼阁、陵墓、古迹、铺递、津渠、乡里、市镇、社学、堡寨;卷三贡赋志,包括土田、户口、赋役、驿站、物产、纪恩。二册有三卷:卷四水利志,包括泾渠、清渠;卷五官师志,包括分封、镇守、风宪、县令、县丞、主簿、典史、把总、教谕、训导;卷六选举志,包括荐辟、科、贡、监生、吏员、封赠、恩荫、武科、将材。三册有一卷,即卷七人物志,包括宦业、隐逸、孝友、义侠、节烈、万技、仙释。四册亦有一卷,即卷八艺文志,包括记、序、传、墓、表、箴、铭、赞、赋、诗。该志附《泾阳县形胜图》有四:(1)县境图;(2)县城图;(3)泾渠图;(4)冶渠图。
乾隆十二年《泾阳县志》
系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唐秉刚在康熙九年(1670)知县王际有撰写的县志基础上,将康熙九年以来发生的人和事整理续修而成。故称康熙九年县志为《泾阳县前志》,以续入近事为《泾阳县后志》,合为一部。该志校编者谭豫一,并为本志作序。该志总目仍按康熙九年县志:一曰地理,二曰建置,三曰贡赋,四曰水利,五曰官师,六曰选举,七曰人物,八曰艺文,各统细目,今仍其旧,某项无改者,则注仍旧,某项应补者,则注续入。该志典核详明,刻板完全,附图一。志作者唐秉刚,字近仁,广西桂林人,举人。
乾隆四十三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纂修者葛晨,浙江余杭人,乾隆甲子举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署平利县,乾隆三十八年(1773)题补沔县,四十一年(1776)调补任本县知县。该志共六册,分为十卷,第一册包括一至三卷,并有《序》和《凡例》;第二册包括四至六卷;其余四册均有一卷。其内容: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贡赋志,卷四水利志,卷五官师志,卷六选举志,卷七、八人物志,卷九、十艺文志。卷前附图有五:县境图、县城图、泾渠图、冶渠图、清渠图。该志纂修,以实事求是为本,为后辈负责。同时,葛晨在序里,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历代县志的沿革。在《地理志》《建置志》《贡赋志》中,对疆域、山川、区划、城池沿革和贡赋的记述,都是根据周、秦、汉、唐等各个时期的记载,具体详明。在《水利志》一卷中,作者尤为重视农业增产与水利的关系,较为详尽地记叙了泾、冶、清三渠的沿革,并具体记载了“泾渠制度”、“冶、清渠制度”、“泾渠用水则例”、“冶、清渠用水则例”、“泾水故实”,又附有“龙洞渠口图”。
道光二十一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总纂者胡元煐,江西新建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由蓝田县调任本县知县。志的前卷有《凡例》和《采访条例》33条。该志无序言、后序。该志共四册三十卷。第一册,一至七卷;第二册,八至十五卷;第三册,十六至二十四卷;第四册,二十五至三十卷。其内容是:(1)纪,有二卷,即卷一圣制纪,卷二恩泽纪。(2)图,有二十三图,分别编入第三、四、五、六卷。卷三有五图:一为地平经纬图,二为县境全图,三为汉池阳县图,四为后汉池阳县图,五为唐泾阳县图。卷四有四图:一为县城图,二衙署图,三为学宫图,四为瀛洲书院图。卷五有五图:一为龙洞渠图,二为冶渠图,三为清渠图,四为《水经注》水道图,五为《长安志》水道图。卷六有九图:一为八乡总图,二为宜善乡图,三为广吉乡图,四为临泾乡图,五为温丰乡图,六为甘延乡图,七为清流乡图,八为金龟乡图,九为瑞安乡图。(3)谱,有二卷,即卷七官师谱,卷八选举谱。(4)考,有五卷,即卷九沿革考,卷十大事考,卷十一山川考,卷十二古迹考,卷十三水利考。(5)略,有五卷,即卷十四食货略,卷十五礼制略,卷十六兵防略,卷十七经籍略,卷十八金石略。(6)传,有十二卷,即卷十九至卷三十之名宦传、耆旧传上、耆旧传下、孝友传、忠义传、烈女传上、烈女传下、义行传、遗才传、流寓传、方技传、叙传。胡元煐修志的基本观点正如该志《凡例》中所提到的:“州县之志,古者列国诸侯之史也,史必有例,不含例者非史;例先辨体,不得体者非例。”凡入志记载的人和事的所有资料,要求广泛、详备、准确。该志尤为讲究“体例”,采用“纪、图、谱、考、略、传”各体,做到了图文并茂,层次分明。同时,以经纬度确定建置、山川、城池、渠道位置,较为准确细致。该志在《凡例》后附有《采访条例》33条,其基本宗旨是:分门别类地阐述规定,凡入该志的事实材料,务须有历代史实考据,“宜送入志局采择”,不能道听途说。可见,道光二十一年《泾阳县志》已有专门单位主持修纂,近于现在的修志机构,改变了历代由一人闭门造车纂修志书的方法。该志后附泾渠志三卷,即卷一泾渠职官纪事表,卷二龙洞渠志,卷三泾渠原始。
宣统三年《泾阳县志》
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八月,知县刘懋官(广西陆川县举人)纂修,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礼泉丙戌进士)总阅并序。该志编者取历代各志所长,将明嘉靖李志、万历魏志、清康熙王志、乾隆唐志、道光胡志等志序言,收入卷十六《文征》中,并参考王志、唐志而修之。该志分十六卷,卷一地理志上,卷二地理志下,卷三贡赋志,卷四水利志,卷五秩祀志,卷六学校志,卷七武事志,卷八实业志,卷九艺文志,卷十官师表,卷十一选举表,卷十二列传一,卷十三列传二,卷十四列传三,卷十五列传四,卷十六文征,卷首附有恩泽纪、天章纪,卷末附有阙访。该志在卷七《武事》条《军事》目中,记载了从周简王八年(前578)至光绪三年(1877)约2000年间发生在县境内的47次兵变,其中从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七年(1868)回民起义就有4次。在卷六《学校志》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西学思想影响下,本县著名书院的改制情况:如瀛洲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蒙养学堂;泾干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改为高等小学堂,目中载“农业学堂”在城内泾干书院,宣统二年创设,开办试验农场;《纺职》目中载“艺徒学堂在城内味经书院,专习纺纱布等业,宣统三年三日创设。该志将乾隆唐志县名考,收入卷末《阙访》篇中,倾向于“泾阳名始周秦”之说。该志由天津华新印刷局活版印刷,绘图凡十五:县境全图、城图、龙洞渠图、清渠图和十乡分图,比较清晰精确。该志于民国3年(1914)出版。该志未整理校注。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上述七部旧志,重人文、轻经济;重达官贵人,轻庶民百姓;颂扬“节烈”,充斥着忠臣、孝子、烈女、显贵、名士等,带有较浓的封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