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版汀州府志点校后记
发布时间:2020-05-28 点击数:2343
点校《汀州府志》缘于友情和乡情。
两年前,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英女士打来电话,邀请我承担明代嘉靖《汀州府志》整理点校的课题。我与王英相知于少年时代,彼此了解和信任。好友的盛意让我感动,但当时的我确实颇感为难,因为已承担工作非常紧张,很难安排新的计划。
然而,故土情深,卧龙叠翠,汀水清流,何日不萦绕于怀?能有机会为汀州文献略尽绵薄,何其荣幸!我深心珍惜,思虑再三,咬牙接下了这项工作。
汀州府志现存四种
一为明弘治十年(1497)知府吴文度修,杜观光纂,有弘治十年刻本。
二为明嘉靖五年(1526)知府邵有道修,伍晏纂,有嘉靖六年刻本。
三为明崇祯四年(1631)至十年(1637)知府笪继良、唐世涵修,马上荣纂,有崇祯十年刊本。
四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至十七年(1752)知府曾曰瑛修,黄惠等初纂,李绂、熊为霖等主纂,有乾隆十七年刻本、同治六年(1867)重刻本。
此外,道光间长汀杨澜《临汀汇考》四卷,是在其弟杨心泉《郡志补正》的基础上厘次增辑而成,虽未冠以“府志”之名,亦有“府志”之实。
明清《汀州府志》现存仅此数种,因编撰时间不同,内容各有差异,在编撰体例、史学理念、选编标准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保留和展现了不同的历史面貌,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其中乾隆志已由王光明先生等整理出版,而未经整理的明修府志,弘治志只存残卷,嘉靖志是现存第一部较完整的府志,这大概是长汀县方志办选择这部府志立项整理的主要原因。
嘉靖《汀州府志》的整理点校工作,远比我想象的更为艰难。
因为正在进行的工作一时难以脱手,我邀请我的弟弟涂明谦加盟,他熟知汀州风物,了解家乡各地历史沿革,具备良好的宗教民俗与文史修养。所以我请他先做最初的断句标点工作。他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点校了三遍后,把一份比较清晰的书稿交到我手上。
在此基础上,我逐字对照原文,一一核校。这个过程非常慢,其原因一是原书很多俗字、异体字,有的难以辨认,有的找不到对应的现代汉字,电脑上无法输出;二是书版时间长,虽是天一阁收藏善本,但仍有大量字迹漫漶,甚至整页损坏不可辨识,需以相关文史书籍加以补正;三是原文表达中很多文意不明之处,一方面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史修养有限,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当时刊刻粗陋,漏字衍字错字等产生的问题。
而且,因为方志涉及文献有的相对偏僻,往往很难找到参考校勘的书籍。所以,有时候,为了辨认或确定一个字,查找资料可能花费大半天的时间。为了一个断句,为了考辨某字句讹脱衍倒等错误,到图书馆查找大量资料,可能还要请教好几位朋友,综合大家的意见,再逐字逐条琢磨相关文献,最终作出判断。
古籍整理工作的艰辛,此次体会颇深。但没有艰辛,哪来收获呢。每一次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都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由于本书整理体例的原因,很多文史考证的问题未能体现出来,但所有考证工作带来的认知,都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和思想。在此,特别感谢与我们讨论的师友。
比如本书卷四《食货·户口》中,首列唐代开元与正元户口数目。“正元”,在中国历史年表中是魏高贵乡公年号,但这里显然不是,这是唐代开元以后的年号。好在正元户口后小字注明数据来源为杜佑的《通典》,查找《通典》,果然发现了这条数据。但是,《通典》未说明户口数据统计时间。那么,此处称“正元”从何而来呢?《府志》承前代旧志而来,前代《临汀志》原书已佚,弘治《府志》残卷不存卷四。检《永乐大典》卷七八九〇“临汀郡”条,有“正元杜佑作《通典》:户五千三百三十,口一万五千九十五”云云,此即嘉靖《府志》“正元”之来源。
《永乐大典》此处之“正元”,实指杜佑《通典》成书时间,杜佑《通典》成书于贞元十七年,“贞元”写作“正元”,是因为宋代避仁宗之讳,明代因袭之。事实上,成书于唐代贞元年间的杜佑《通典》,其中所载上溯黄帝、虞舜,下讫唐天宝年间,肃宗、代宗以后“间有沿革,亦附载注中”(《通典》卷一),可见,其中记载的临汀郡户口数据未必出自贞元。但《府志》纂修者或据此径以为户口统计时间。《府志》在此“正元”之下的一条是宋代元丰的户口数据,实出自《元丰九域志》,《府志》径以为元丰之事,思路理路恰与此相同。
这一考证过程,多得益于陈旭东、刘曙初两位博士。在此考证基础上,我们把原书“正元”改为“贞元”,以此便于普通读者阅读,并加了一条注释简要说明避讳之笔。
点校《汀州府志》,又因为是乡邦文献,常常有赏心乐事之趣。看着那些熟悉的山川河流,街市名胜,风土人情,如同神游故园,倍感亲切。
读到宋代街道的描写,如:“府前街,在府治前横过,西抵通津门,东通府学,前接横岗岭,街袤可百余丈,广丈余,砌以小石,街心纵布石版一带。”“上东门街在朝天门内,东通朝天门,西接横岗岭。”那熟悉的地名,记忆中那砌着鹅卵石的小巷,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如触如摸。
读到明代的街巷名称一一县前街、店头街、五通庙街、水东街、半边街、营背街,那是我们上学时常常穿行的街巷,这些名称至今基本沿用。
读着这些,心中的激动和惊喜啊,只可与同乡道。
有时遇到一些地理、人文方面的问题,因为本乡本土的优势,往往能作出本能的敏锐判断;即使需要求证,也能找到家乡的亲友有效解决问题。每当这时,我们也觉得特别开心。
比如本书卷六上杭有个地名“荼田铺”,“荼”“茶”为古今字,我们的直觉判断是现在上杭茶地,求证于上杭的张前茂先生和邹顺昌老师,张前茂帮忙大体确定了方位,邹老师帮忙找到《茶地乡志》,确定了这一地名所指区域。
卷十八《词翰》中连城县有一篇《莲峰寨记》,其中时间有误,个别文字漫漶无法辨认,我们印象中连城冠豸山风景区有此碑刻,于是又求助于现任连城县委常委的张前茂,他与当地文史研究专家联系,找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篇拓文,成为我们整理此文的重要参考。
卷十六《古迹》有个“金华坊”,又写作“金花坊”,虽然古代“花”“华”常常通用,但是,晚近的区分还是很明显的。看到这一古迹位于朝天门外,想起老同学林长华的家就在那一带,我马上问他,他回复说:“东街下街的老地名叫金花坊,就是我的老家。我现在任教的东街小学,原名国立金花坊初级小学,是我叔公1925年创立的。”金花坊,这个地名在我眼前立刻鲜活起来,我似乎看到东街千百年的历史,和斯文传承的脉络与生机。
嘉靖《汀州府志》的点校工作得到诸多师友的帮助。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陈旭东和闽江学院人文学院的黄曦两位先生助力最多,我们每有疑问请教,他们必尽心尽力相与分析讨论,帮忙寻找各地方志和相关文献,解决了非常多问题,最后还帮忙通读了点校稿,订正了不少错误,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在反复核校、修订书稿的过程中,涉及各方面文史问题,我们还请教过福建师范大学的同事林志强教授与刘曙初、张家壮、刘昆庸、李春晓、陈鸿、陈芳等诸位博士;涉及乡土地理等问题,我们还麻烦过同学、朋友庄初升教授与吴梅坤、张家勋、胡木清等诸位先生。在此一并致谢。
点校工作虽然己经很尽力,但是,每读一遍都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真如前人所说,校书如扫落叶。相对而言,这部府志的刊刻错讹较多,我们的整理尽可能改正明显的错误,但涉及一些人名地名,未能找到可靠的文献凭依,只能照录,不敢妄改。由于学识能力所限,本书的点校整理一定还存在很多不足,敬请方家指正。
本书清样又经多次校对,期间刘繁、陈旭东二君帮忙看过格式、排版等问题。印行在即,又请江右严光帮忙校读全书一遍,多有指正,助益良多。特此致谢。
作者:涂秀虹记于2019年7月6日
两年前,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英女士打来电话,邀请我承担明代嘉靖《汀州府志》整理点校的课题。我与王英相知于少年时代,彼此了解和信任。好友的盛意让我感动,但当时的我确实颇感为难,因为已承担工作非常紧张,很难安排新的计划。
然而,故土情深,卧龙叠翠,汀水清流,何日不萦绕于怀?能有机会为汀州文献略尽绵薄,何其荣幸!我深心珍惜,思虑再三,咬牙接下了这项工作。
汀州府志现存四种
一为明弘治十年(1497)知府吴文度修,杜观光纂,有弘治十年刻本。
二为明嘉靖五年(1526)知府邵有道修,伍晏纂,有嘉靖六年刻本。
三为明崇祯四年(1631)至十年(1637)知府笪继良、唐世涵修,马上荣纂,有崇祯十年刊本。
四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至十七年(1752)知府曾曰瑛修,黄惠等初纂,李绂、熊为霖等主纂,有乾隆十七年刻本、同治六年(1867)重刻本。
此外,道光间长汀杨澜《临汀汇考》四卷,是在其弟杨心泉《郡志补正》的基础上厘次增辑而成,虽未冠以“府志”之名,亦有“府志”之实。
明清《汀州府志》现存仅此数种,因编撰时间不同,内容各有差异,在编撰体例、史学理念、选编标准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保留和展现了不同的历史面貌,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其中乾隆志已由王光明先生等整理出版,而未经整理的明修府志,弘治志只存残卷,嘉靖志是现存第一部较完整的府志,这大概是长汀县方志办选择这部府志立项整理的主要原因。
嘉靖《汀州府志》的整理点校工作,远比我想象的更为艰难。
因为正在进行的工作一时难以脱手,我邀请我的弟弟涂明谦加盟,他熟知汀州风物,了解家乡各地历史沿革,具备良好的宗教民俗与文史修养。所以我请他先做最初的断句标点工作。他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点校了三遍后,把一份比较清晰的书稿交到我手上。
在此基础上,我逐字对照原文,一一核校。这个过程非常慢,其原因一是原书很多俗字、异体字,有的难以辨认,有的找不到对应的现代汉字,电脑上无法输出;二是书版时间长,虽是天一阁收藏善本,但仍有大量字迹漫漶,甚至整页损坏不可辨识,需以相关文史书籍加以补正;三是原文表达中很多文意不明之处,一方面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史修养有限,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当时刊刻粗陋,漏字衍字错字等产生的问题。
而且,因为方志涉及文献有的相对偏僻,往往很难找到参考校勘的书籍。所以,有时候,为了辨认或确定一个字,查找资料可能花费大半天的时间。为了一个断句,为了考辨某字句讹脱衍倒等错误,到图书馆查找大量资料,可能还要请教好几位朋友,综合大家的意见,再逐字逐条琢磨相关文献,最终作出判断。
古籍整理工作的艰辛,此次体会颇深。但没有艰辛,哪来收获呢。每一次遇到困难和克服困难,都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由于本书整理体例的原因,很多文史考证的问题未能体现出来,但所有考证工作带来的认知,都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和思想。在此,特别感谢与我们讨论的师友。
比如本书卷四《食货·户口》中,首列唐代开元与正元户口数目。“正元”,在中国历史年表中是魏高贵乡公年号,但这里显然不是,这是唐代开元以后的年号。好在正元户口后小字注明数据来源为杜佑的《通典》,查找《通典》,果然发现了这条数据。但是,《通典》未说明户口数据统计时间。那么,此处称“正元”从何而来呢?《府志》承前代旧志而来,前代《临汀志》原书已佚,弘治《府志》残卷不存卷四。检《永乐大典》卷七八九〇“临汀郡”条,有“正元杜佑作《通典》:户五千三百三十,口一万五千九十五”云云,此即嘉靖《府志》“正元”之来源。
《永乐大典》此处之“正元”,实指杜佑《通典》成书时间,杜佑《通典》成书于贞元十七年,“贞元”写作“正元”,是因为宋代避仁宗之讳,明代因袭之。事实上,成书于唐代贞元年间的杜佑《通典》,其中所载上溯黄帝、虞舜,下讫唐天宝年间,肃宗、代宗以后“间有沿革,亦附载注中”(《通典》卷一),可见,其中记载的临汀郡户口数据未必出自贞元。但《府志》纂修者或据此径以为户口统计时间。《府志》在此“正元”之下的一条是宋代元丰的户口数据,实出自《元丰九域志》,《府志》径以为元丰之事,思路理路恰与此相同。
这一考证过程,多得益于陈旭东、刘曙初两位博士。在此考证基础上,我们把原书“正元”改为“贞元”,以此便于普通读者阅读,并加了一条注释简要说明避讳之笔。
点校《汀州府志》,又因为是乡邦文献,常常有赏心乐事之趣。看着那些熟悉的山川河流,街市名胜,风土人情,如同神游故园,倍感亲切。
读到宋代街道的描写,如:“府前街,在府治前横过,西抵通津门,东通府学,前接横岗岭,街袤可百余丈,广丈余,砌以小石,街心纵布石版一带。”“上东门街在朝天门内,东通朝天门,西接横岗岭。”那熟悉的地名,记忆中那砌着鹅卵石的小巷,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如触如摸。
读到明代的街巷名称一一县前街、店头街、五通庙街、水东街、半边街、营背街,那是我们上学时常常穿行的街巷,这些名称至今基本沿用。
读着这些,心中的激动和惊喜啊,只可与同乡道。
有时遇到一些地理、人文方面的问题,因为本乡本土的优势,往往能作出本能的敏锐判断;即使需要求证,也能找到家乡的亲友有效解决问题。每当这时,我们也觉得特别开心。
比如本书卷六上杭有个地名“荼田铺”,“荼”“茶”为古今字,我们的直觉判断是现在上杭茶地,求证于上杭的张前茂先生和邹顺昌老师,张前茂帮忙大体确定了方位,邹老师帮忙找到《茶地乡志》,确定了这一地名所指区域。
卷十八《词翰》中连城县有一篇《莲峰寨记》,其中时间有误,个别文字漫漶无法辨认,我们印象中连城冠豸山风景区有此碑刻,于是又求助于现任连城县委常委的张前茂,他与当地文史研究专家联系,找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篇拓文,成为我们整理此文的重要参考。
卷十六《古迹》有个“金华坊”,又写作“金花坊”,虽然古代“花”“华”常常通用,但是,晚近的区分还是很明显的。看到这一古迹位于朝天门外,想起老同学林长华的家就在那一带,我马上问他,他回复说:“东街下街的老地名叫金花坊,就是我的老家。我现在任教的东街小学,原名国立金花坊初级小学,是我叔公1925年创立的。”金花坊,这个地名在我眼前立刻鲜活起来,我似乎看到东街千百年的历史,和斯文传承的脉络与生机。
嘉靖《汀州府志》的点校工作得到诸多师友的帮助。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陈旭东和闽江学院人文学院的黄曦两位先生助力最多,我们每有疑问请教,他们必尽心尽力相与分析讨论,帮忙寻找各地方志和相关文献,解决了非常多问题,最后还帮忙通读了点校稿,订正了不少错误,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在反复核校、修订书稿的过程中,涉及各方面文史问题,我们还请教过福建师范大学的同事林志强教授与刘曙初、张家壮、刘昆庸、李春晓、陈鸿、陈芳等诸位博士;涉及乡土地理等问题,我们还麻烦过同学、朋友庄初升教授与吴梅坤、张家勋、胡木清等诸位先生。在此一并致谢。
点校工作虽然己经很尽力,但是,每读一遍都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真如前人所说,校书如扫落叶。相对而言,这部府志的刊刻错讹较多,我们的整理尽可能改正明显的错误,但涉及一些人名地名,未能找到可靠的文献凭依,只能照录,不敢妄改。由于学识能力所限,本书的点校整理一定还存在很多不足,敬请方家指正。
本书清样又经多次校对,期间刘繁、陈旭东二君帮忙看过格式、排版等问题。印行在即,又请江右严光帮忙校读全书一遍,多有指正,助益良多。特此致谢。
作者:涂秀虹记于2019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