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旧志选介:清康熙《介休县志》
发布时间:2020-04-24 点击数:2225
康熙介休县志,八卷,王埴、王之舟、降纬纂。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修,三十五年刻,三十七年补刻重印本。
《介休县志》卷首列有“修志名氏”,列知县王埴为“纂修”,吏部文选司郎中、邑人梁钦构为“鉴定”,介休县教谕石博、训导王健为“订正”,贡士王之舟、举人降纬为“编辑”,恩贡董书对、岁贡张豫昭、廪膳生员张国珍、田有公、王棫为“参阅”。其主要纂修人员为王埴、王之舟、降纬3人。
王埴,字陶斋,陕西榆林人。监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介休县,莅任后多有善政,修文庙,建箭亭,修演武场、虹霁桥及城垣。洪山水渠岁久填淤,百姓侵占滋讼,埴能亲度水渠,酌诸舆论,一一裁定,较前更为详密,弊清而讼遂息,事入名宦传。康熙四十三年升河南光州(今潢川)知州。
王之舟,字弘济,介休人,岁贡生。博览典籍,工古文,不乐仕进。其父王廷伊,曾官陕西商州知州,续修《商州志》。
降纬,字象雯。介休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王知县考“介邑之志残缺已久”,于是在县人侯诏封所修志稿基础上,由“明经王之舟采远近见闻,搜辑补苴;孝廉降纬考求订正”,王、降二人为修志“广搜博采,访询遗闻,考据群书,补其缺略,增以时事,编次后先,从新不从旧,因类分列,有纲亦有目,裒集粗备”。后由王知县“裁定润色,乐观大成”。这部志书“从事于壬申(壬申年,即康熙三十一年)之春三月,掷笔于丙子(康熙三十五年)之秋七月”(王之舟序),历时五年时间才修纂完成。然现所见山西省图书馆藏本和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中卷五“职官”门“县丞”目、卷六“选举”门“恩拔副贡”“监生”目有记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事,说明至康熙三十七年才刻印完毕。
卷首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介休县知县王埴序,邑人岁贡王之舟序,介休县舆地图(列图14幅:县境图、城郭图、县署图、文庙图及十景图),介休县志目录,修志氏名;卷一天文(星野、灾异、兵劫附);卷二地理(沿革、疆域里道、形胜、山川、津渡、十景、节序、乡仪),建置(城池、县治、行署、学校、学宫、坛壝、武备、仓廪、镇店、关岭、递铺、桥梁、城内街巷、坊表、乡村、堡寨、坊里、市集、祠庙、寺观、古迹、陵墓);卷三典礼(朝贺、朝觐、迎春、乡饮酒礼、射礼、军礼、救护礼、公式、优免),秩祀(文庙、文昌祠、奎星、三坛、城隍庙、八蜡祠、土地祠、关圣祠、源神庙、灰柳泉神);卷四食货(田亩、赋粮、屯田附、水利附、户口、徭役、杂税、盐税、起运、驿站、物产);卷五职官(秩官表);卷六选举(荐辟、进士、举人、武进士、武举〔武职〕、恩拔副贡等目),封赠世表;卷七人物(名贤、列女、杂志〔孝友、武功、死节、儒林、隐逸、笃行、义士、赈荒〕、医学、仙释);卷八艺文志(文集、碑记、祭文、诗集)。
清康熙《介休县志》记事自春秋迄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分11门81目,约10万字,为介休目前现存第一部志乘。该志以纲统目,以简御繁,一目了然。志中地理篇中山川,建置篇中城池、学校、乡村,食货志中的田亩、户口、物产,人物篇中名贤,艺文篇中碑记、诗文等,大部分资料取材于现已散佚的明代旧志,并有所考订和增补,资料搜罗丰富,考核精详细致,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特别是食货篇的水利目下,不仅细分春冬水、水程原额、春冬水额、渠井、堤堰等子目,记各河流、泉水灌地亩数,水程长短,渠堰水井多少,也记各种水利纠纷及解决之道;卷八《艺文志》中还收录《兴复西渠水利记》《鸑鷟泉水利碑记》等水利碑文,既可为时任者殷鉴参考,有资政作用,亦可为今天学者研究清初洪山泉流域水利史和农田灌溉史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该志卷八艺文志诗集目收录了诗文84篇,这些诗文或见存于作者的诗文集,或见存于其他文献中,或仅见于本志。整理他人诗文时,就可以该志中的诗文为填补、或校勘他人诗集的空缺或错误,起到特殊的文献校勘及辑佚价值。此外,仿《史记》诸侯王年表例,于职官志中撰《秩官表》、选举志中撰《选举表》《封赠世表》,以“表”的编修形式,记载人物清晰而文省。并在志中多次运用互见法,标记“详人物”或“详见于前”或“见《艺文志》”,使志书内容避免机械重复,详略得当。该志对后代介休修志影响深远,乾隆时人评价此志“博而详”“至今文献是赖”“记载华而不浮,邑人皆奉为信史”。(见清乾隆《介休县志》梁锡玙序、卷九人物)
清康熙《介休县志》原刻本流传不广,仅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八家图书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收藏。山西省图书馆另藏有抄本1部。国图“数字方志”数据库收录该志,但其网站著录为康熙三十五年刻本,系据卷前序判定,不确,看内容应为康熙三十七年补刻本,且其卷六选举各目中有多处剜除痕迹,版本不佳。影印本有2018年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本》(山西省第602号收录)。点校本则有201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侯清柏标断)简体横排本。
《介休县志》卷首列有“修志名氏”,列知县王埴为“纂修”,吏部文选司郎中、邑人梁钦构为“鉴定”,介休县教谕石博、训导王健为“订正”,贡士王之舟、举人降纬为“编辑”,恩贡董书对、岁贡张豫昭、廪膳生员张国珍、田有公、王棫为“参阅”。其主要纂修人员为王埴、王之舟、降纬3人。
王埴,字陶斋,陕西榆林人。监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介休县,莅任后多有善政,修文庙,建箭亭,修演武场、虹霁桥及城垣。洪山水渠岁久填淤,百姓侵占滋讼,埴能亲度水渠,酌诸舆论,一一裁定,较前更为详密,弊清而讼遂息,事入名宦传。康熙四十三年升河南光州(今潢川)知州。
王之舟,字弘济,介休人,岁贡生。博览典籍,工古文,不乐仕进。其父王廷伊,曾官陕西商州知州,续修《商州志》。
降纬,字象雯。介休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王知县考“介邑之志残缺已久”,于是在县人侯诏封所修志稿基础上,由“明经王之舟采远近见闻,搜辑补苴;孝廉降纬考求订正”,王、降二人为修志“广搜博采,访询遗闻,考据群书,补其缺略,增以时事,编次后先,从新不从旧,因类分列,有纲亦有目,裒集粗备”。后由王知县“裁定润色,乐观大成”。这部志书“从事于壬申(壬申年,即康熙三十一年)之春三月,掷笔于丙子(康熙三十五年)之秋七月”(王之舟序),历时五年时间才修纂完成。然现所见山西省图书馆藏本和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中卷五“职官”门“县丞”目、卷六“选举”门“恩拔副贡”“监生”目有记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事,说明至康熙三十七年才刻印完毕。
卷首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介休县知县王埴序,邑人岁贡王之舟序,介休县舆地图(列图14幅:县境图、城郭图、县署图、文庙图及十景图),介休县志目录,修志氏名;卷一天文(星野、灾异、兵劫附);卷二地理(沿革、疆域里道、形胜、山川、津渡、十景、节序、乡仪),建置(城池、县治、行署、学校、学宫、坛壝、武备、仓廪、镇店、关岭、递铺、桥梁、城内街巷、坊表、乡村、堡寨、坊里、市集、祠庙、寺观、古迹、陵墓);卷三典礼(朝贺、朝觐、迎春、乡饮酒礼、射礼、军礼、救护礼、公式、优免),秩祀(文庙、文昌祠、奎星、三坛、城隍庙、八蜡祠、土地祠、关圣祠、源神庙、灰柳泉神);卷四食货(田亩、赋粮、屯田附、水利附、户口、徭役、杂税、盐税、起运、驿站、物产);卷五职官(秩官表);卷六选举(荐辟、进士、举人、武进士、武举〔武职〕、恩拔副贡等目),封赠世表;卷七人物(名贤、列女、杂志〔孝友、武功、死节、儒林、隐逸、笃行、义士、赈荒〕、医学、仙释);卷八艺文志(文集、碑记、祭文、诗集)。
清康熙《介休县志》记事自春秋迄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分11门81目,约10万字,为介休目前现存第一部志乘。该志以纲统目,以简御繁,一目了然。志中地理篇中山川,建置篇中城池、学校、乡村,食货志中的田亩、户口、物产,人物篇中名贤,艺文篇中碑记、诗文等,大部分资料取材于现已散佚的明代旧志,并有所考订和增补,资料搜罗丰富,考核精详细致,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特别是食货篇的水利目下,不仅细分春冬水、水程原额、春冬水额、渠井、堤堰等子目,记各河流、泉水灌地亩数,水程长短,渠堰水井多少,也记各种水利纠纷及解决之道;卷八《艺文志》中还收录《兴复西渠水利记》《鸑鷟泉水利碑记》等水利碑文,既可为时任者殷鉴参考,有资政作用,亦可为今天学者研究清初洪山泉流域水利史和农田灌溉史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该志卷八艺文志诗集目收录了诗文84篇,这些诗文或见存于作者的诗文集,或见存于其他文献中,或仅见于本志。整理他人诗文时,就可以该志中的诗文为填补、或校勘他人诗集的空缺或错误,起到特殊的文献校勘及辑佚价值。此外,仿《史记》诸侯王年表例,于职官志中撰《秩官表》、选举志中撰《选举表》《封赠世表》,以“表”的编修形式,记载人物清晰而文省。并在志中多次运用互见法,标记“详人物”或“详见于前”或“见《艺文志》”,使志书内容避免机械重复,详略得当。该志对后代介休修志影响深远,乾隆时人评价此志“博而详”“至今文献是赖”“记载华而不浮,邑人皆奉为信史”。(见清乾隆《介休县志》梁锡玙序、卷九人物)
清康熙《介休县志》原刻本流传不广,仅中国国家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等八家图书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收藏。山西省图书馆另藏有抄本1部。国图“数字方志”数据库收录该志,但其网站著录为康熙三十五年刻本,系据卷前序判定,不确,看内容应为康熙三十七年补刻本,且其卷六选举各目中有多处剜除痕迹,版本不佳。影印本有2018年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本》(山西省第602号收录)。点校本则有201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侯清柏标断)简体横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