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镇江志 至顺镇小志 万历重修镇江府志 康熙镇江府志
发布时间:2020-03-02 点击数:2551
嘉定镇江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宋)卢宪纂,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乾隆《四库全书》本;清思诒堂抄本;清抄本;嘉庆间阮元《宛委别藏》本;道光22年(1842)丹徒包氏刊本;宣统2年(1910年)丹徒朱氏金陵复刻包氏本;民国5年(1916)传抄阮元藏镇江焦山抄本。案《直斋书录解题》载《嘉定镇江志》30卷。原书久佚,后人从《永乐大典》辑出,止22卷首1卷。宪,生卒年不详,字子章,浙江天台人。嘉定6年(1213)以从政郎来任镇江府学教授,此志成于他在任期间。卷首郡君表(州郡,县、封爵食邑、官名);卷1~2地理(叙郡、城池、坊、巷、桥梁、津渡);卷3风俗、攻守、形势;卷4田土(屯田、军营、职田);卷5赋税(土贡、钱盐、宽赋、常赋、夏税、秋税、和买、经总制钱、免役钱、均役、课程、坊场河渡);卷6地理(山川);卷7宫室(祠庙);卷8僧寺(寺、院);卷9道院(道观、佛、院);卷10学校(镇江府学、丹阳县学、金坛县学、书院)、兵防;卷11古迹(居宅、陵墓);卷12宫室(楼、台、亭、堂)、公廨(治所、仓、库、驿传、邮传、务、场);卷13~15刺守(晋徐州刺史、晋晋陵太守、宋南徐州刺史、齐南徐州刺史、梁南徐州刺史、陈南徐州刺史、宋齐梁行南徐州事、宋齐梁南东海太守、宋齐梁陈南兰陵太守、唐润州刺守、五代润州刺守、宋太守、参佐(晋宋齐梁陈大小中正以下、长史司马以下、别驾治中以下、宋迄陈郡丞、齐梁典签文学、唐副使行军司马以下);卷16参佐(唐别驾、长史、司马以下、唐知盐铁院、宋通判以下)、将佐(唐桥头以下、宋都统制以下);卷17宰贰(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寓治(总领所、粮科院、干办公事);卷18~19人物;卷20释、道;卷21祥异(天文、虹、地震、火、花木、龙风、鸟兽、虫鱼、器物、谣、谶、纪异、杂录文事);卷22杂录(武事、地理、人物杂记、姓氏类、郡氏类、恤刑、鞫狱、拾遗)。因系辑佚书,故脱文错简比比皆是,其目录于志书体例似亦有未协。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说,“盖由原本已多讹脱,经后人重加编次,小有抵牾,固所不免。然宋人地志之存于今者,十不得一。而镇江自六朝以后,递为重地,南渡以前之遗文坠典如唐孙处玄《图经》、祥符《图经》、《润州类集》、《京口集》之类,世无传本,藉此以存崖略,另圭碎璧,尤可宝惜。”此志除保存南宋以前大量地方性遗文坠典外,且于六朝侨寄郡县,条分缕析,而于守臣之罢复任迁之年月,稽考尤详,如唐刺史韦损传,参酌《唐书地理志》、《练塘碑》、李华《复练塘颂序》以及《招隐大律师碑》等书籍文献而后定,此皆前此作郡志者所未曾有。对古宅、坟墓也尽可能地详其坊巷乡都所在,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故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在此志跋语中云,“固当与宋人《建康》,《新安》诸志并称也。”
至顺镇小志
二十一卷首一卷(元)脱因修,俞希鲁纂,影抄本;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清嘉庆间《宛委别藏》本;民国5年(1916)传抄阮元藏镇江焦山抄本;抄本;清道光22年(1842)丹徒包氏刊本;同治2年(1863)刻本;1923年丹徒陈庆年墨印本;民国12年如皋冒广生朱印本;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点校本。脱因,蒙古兀罗人,亚中大夫。至顺元年(1330)11月至3年9月任镇江路总管府总管,后以忧去职。希鲁(1279—1368),宇用中,温州平阳人,其父德邻侨寓京口,因家焉。初以茂才任处州独峰书院、饶州长菇书院山长,擢庆元路儒学教授、归安县丞,历官江山县尹、永康县尹。至正16年(1356)以儒林郎、松江府判官致仕。希鲁学识渊博,见闻宏肆,工古文,著有《竹素钩玄》20卷、《听雨轩集》20卷。此志成于至顺3年,原本久侠,此亦为后人辑自《永乐大典》者。其编例大多从《(嘉定)镇江志》。目录:卷首郡县表(州部、郡国、县邑)、官制表(封君、刺史、太守、参佐、宰贰、司属、学职、将佐、寓治);卷1~2地理(叙郡、城池、坊巷、乡都、桥梁、道路、津渡);卷3风俗(岁时)、户口(土著、侨寓、单贫、僧、道);卷4土产(谷、布)帛、饮食、器用、花、果、蔬、药、草、竹、木、畜、禽、兽、鱼、虫);卷5田土(总属、官民、荒熟、输复);卷6赋税(常赋、土贡、商课岁额钞、造作、孳息、宽赋);卷7山水(山、沙、洞、水、河、湖、港、浦、渎、潭、洲、荡、陂、塘、池、泉、井、海、湖);卷8神庙(祠、庙);卷9僧寺(寺、院、庵);卷10道观(宫、观、院、庵);卷11学校(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兵防(教场、营寨、屯);卷12古迹(园圃、居宅、陵墓);卷13宫室(宫、楼、观、台、阁、亭、堂)、公廨(坛墙、治所、仓、库、务、驿传、院、局、场、囹圄)、廪禄(俸钱、禄米、职田)、公役(胥吏、宅隶、户役、力役、佣役、杂役);卷14封君(汉、后汉、吴、晋、陈、宋);卷15刺守(宋太守、元刺史)、参佐(宋通判以下、元同知以下);卷16宰贰(录事司、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卷17司属(元司狱以下)、学职(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将佐(宋都统制以下、元镇守万户以下)、寓治(宋总领所以下、元行大司以下);卷18~19人材(科举、仕进、节义、孝友、隐逸、方外);卷20~21杂录(天文、祥异、地理、郡事、人物、姓氏、文事、武事、刑罚、谈笑、考古、拾遗)。所列目录芜杂,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认为:“此皆传钞者不明体例,误以子目升作大目,以致门类复沓,漫无统摄”。因系传抄,故缺漏所在皆有。如卷7《山水》,并北固、金山而无之。所赖刘文湛,刘毓崧所撰《校勘记》2卷,多为网罗放失,为功不鲜。此志为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之一种。体例虽多据宋志,但记事、考证远较宋志精密,对历代兴亡史事,纪载详备。元时镇江路为江南财赋繁富之区,故于《田土》、《赋税》诸门中锱铢备载,而于《物产》、《土贡》门内,遍引《说文》、《广雅》、《方言》、《本草图经》诸书。胪列名状,详解细述。此外且多存民族、宗教史料及地方珍贵文献多种。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评价它的价值时说:“俾考京口故实者,得以取资也。以之抗行袁桷之志四明,殆无愧焉。”
万历重修镇江府志
三十六卷图一卷(明)王应麟修,王樵等纂,明万历24年(1596)刻本;清康熙间抄本。应麟,字仁卿,福建龙溪(今属福建省龙海县)人,万历8年进士,万历21年来任镇江知府。樵,字明远,号方麓居士,金坛人,嘉靖26年(1547)进士,历刑部员外郎、山东佥事,尚宝卿、右都御使、刑部侍郎等职,善经学,《易》、《书》、《春秋》皆有纂述,所著《读律私笺》,甚精核。早在正德初年,镇江府推官史宗道重纂《镇江府志》,正德8年知府林魁刊刻,凡32卷。王应麟莅任后,读之,见多残缺放失,于是聘王樵为总纂,历数月而辑成此志。书中记事迄于万历24年,抄本卷14官守志府同知记至清康熙4年(1665),府通判记至康熙9年,当是抄者所增。全书共36卷首1卷,分设9志。卷1郡邑志:建置沿革、坊巷;卷2~3山川志;卷4户口志;卷5~13赋役志:盐钞、均徭、赋役册、马政、驿传、屯田籽粒、征解库藏事宜等;卷14~20官守志:宰贰、学校、武卫、祠祀等;卷21~26士品志:古先贤哲、进士、乡举、贡、隐德;卷27文翰志;卷28~30物产志;卷31~36杂志:古迹、宫室、寺观、祥异、释道、方技、杂记。前有林魁正德8年《旧刻府志序》、王应麟《重修镇江府志序》。卷首为图,叙例。《士品志》设古先贤哲、进士、乡举、贡、隐德等,类似于一般志书的选举志和人物志。其中进士题下注:“即古选士之遗意,而释褐诸科以类附焉”,非明、清狭义上的进士。《文翰志》相当于后来的艺文志。户口与赋役,官守、郡邑等相并列,单立专志,为他志罕见,所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回里甲老人审断”,是研究当时法律和里甲职能的第一手资料。镇江地处南国,上地肥沃,濒临长江,得鱼虾之利,向来是统治者经济剥削的重灾区之一,《赋役志》则以9卷的篇幅,详细记述历代各种名目的赋役状况,内容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为方志中绝无仅有。各分志记述中,先府治,次丹徒,次丹阳,次金坛,结构井然,纲目清晰。对于历代政治的得失,古今人物的评价,也比较公正。王应麟《序》曾称道说;“诚一郡之信史也”。
康熙镇江府志
五十四卷首一卷(清)高得贵修,张九征等纂,康熙13年(1674)刻本;24年重刻本。得贵,生卒午不详,字崇吾,三韩(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人,康熙10年任镇江知府,九征(1617—1684),字公选,丹徒人,顺治4年(1647)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等职,著有《闽游草》、《艾衲亭稿》等。此志始修于康熙11年高得贵任内,至13年后任知府刘鼎任内初刻,24年、高龙光任内因康熙南巡而重印。卷首世表、宸翰、图经;卷1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卷2~3山川;卷4形胜、城池、风俗;卷5户口;卷6~13赋役;卷14恤政;卷15学校;卷16公署、武卫;卷17秩坛、庙祠;卷18津梁;卷19宫室;卷20寺观;卷21陵墓;卷22古迹;卷23刺守;卷24参佐;卷25宰贰;卷26师儒;卷27军镇;卷28封爵、举辟;卷29进士:卷30乡贡;卷31贡土;卷32武科、恩封、恩荫;卷33国系、名宦上;卷34名宦下;卷35~36名臣;卷37儒林;卷38孝义;卷39高隐;卷40仙释、方伎;卷41列女;卷42物产;卷43祥异;卷4d~53艺文;卷54遗事。选材广征博取,内容丰富。诠注山川,笺疏禽兽,援据亦颇详赡,且于自古战守、兵食、形势险阻,记述尤详。其不足之处,郡县建置沿革、山川派别、府城之修创、铁瓮之命名,以及艺文之收录诸方面或有不精,或有遗漏。邑人陈宗起在其《养志居文稿上·重修镇江府志事宜答赵太守问》中曾有多方面批评,诸如,“《建置沿革趴》:“汉高帝封其从兄子刘贾为荆王,都于此。’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作‘荆国都吴’,所谓吴即会稽郡所治吴县是也。自唐杜佑、李吉甫,宋乐史皆误作都润州,而志沿元,宜据《史记》补录,附注于下”;陆游《镇江府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厅壁记》等文,《艺文》也应收而未收,等等。
二十二卷首一卷(宋)卢宪纂,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乾隆《四库全书》本;清思诒堂抄本;清抄本;嘉庆间阮元《宛委别藏》本;道光22年(1842)丹徒包氏刊本;宣统2年(1910年)丹徒朱氏金陵复刻包氏本;民国5年(1916)传抄阮元藏镇江焦山抄本。案《直斋书录解题》载《嘉定镇江志》30卷。原书久佚,后人从《永乐大典》辑出,止22卷首1卷。宪,生卒年不详,字子章,浙江天台人。嘉定6年(1213)以从政郎来任镇江府学教授,此志成于他在任期间。卷首郡君表(州郡,县、封爵食邑、官名);卷1~2地理(叙郡、城池、坊、巷、桥梁、津渡);卷3风俗、攻守、形势;卷4田土(屯田、军营、职田);卷5赋税(土贡、钱盐、宽赋、常赋、夏税、秋税、和买、经总制钱、免役钱、均役、课程、坊场河渡);卷6地理(山川);卷7宫室(祠庙);卷8僧寺(寺、院);卷9道院(道观、佛、院);卷10学校(镇江府学、丹阳县学、金坛县学、书院)、兵防;卷11古迹(居宅、陵墓);卷12宫室(楼、台、亭、堂)、公廨(治所、仓、库、驿传、邮传、务、场);卷13~15刺守(晋徐州刺史、晋晋陵太守、宋南徐州刺史、齐南徐州刺史、梁南徐州刺史、陈南徐州刺史、宋齐梁行南徐州事、宋齐梁南东海太守、宋齐梁陈南兰陵太守、唐润州刺守、五代润州刺守、宋太守、参佐(晋宋齐梁陈大小中正以下、长史司马以下、别驾治中以下、宋迄陈郡丞、齐梁典签文学、唐副使行军司马以下);卷16参佐(唐别驾、长史、司马以下、唐知盐铁院、宋通判以下)、将佐(唐桥头以下、宋都统制以下);卷17宰贰(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寓治(总领所、粮科院、干办公事);卷18~19人物;卷20释、道;卷21祥异(天文、虹、地震、火、花木、龙风、鸟兽、虫鱼、器物、谣、谶、纪异、杂录文事);卷22杂录(武事、地理、人物杂记、姓氏类、郡氏类、恤刑、鞫狱、拾遗)。因系辑佚书,故脱文错简比比皆是,其目录于志书体例似亦有未协。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说,“盖由原本已多讹脱,经后人重加编次,小有抵牾,固所不免。然宋人地志之存于今者,十不得一。而镇江自六朝以后,递为重地,南渡以前之遗文坠典如唐孙处玄《图经》、祥符《图经》、《润州类集》、《京口集》之类,世无传本,藉此以存崖略,另圭碎璧,尤可宝惜。”此志除保存南宋以前大量地方性遗文坠典外,且于六朝侨寄郡县,条分缕析,而于守臣之罢复任迁之年月,稽考尤详,如唐刺史韦损传,参酌《唐书地理志》、《练塘碑》、李华《复练塘颂序》以及《招隐大律师碑》等书籍文献而后定,此皆前此作郡志者所未曾有。对古宅、坟墓也尽可能地详其坊巷乡都所在,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故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在此志跋语中云,“固当与宋人《建康》,《新安》诸志并称也。”
至顺镇小志
二十一卷首一卷(元)脱因修,俞希鲁纂,影抄本;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清嘉庆间《宛委别藏》本;民国5年(1916)传抄阮元藏镇江焦山抄本;抄本;清道光22年(1842)丹徒包氏刊本;同治2年(1863)刻本;1923年丹徒陈庆年墨印本;民国12年如皋冒广生朱印本;1990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点校本。脱因,蒙古兀罗人,亚中大夫。至顺元年(1330)11月至3年9月任镇江路总管府总管,后以忧去职。希鲁(1279—1368),宇用中,温州平阳人,其父德邻侨寓京口,因家焉。初以茂才任处州独峰书院、饶州长菇书院山长,擢庆元路儒学教授、归安县丞,历官江山县尹、永康县尹。至正16年(1356)以儒林郎、松江府判官致仕。希鲁学识渊博,见闻宏肆,工古文,著有《竹素钩玄》20卷、《听雨轩集》20卷。此志成于至顺3年,原本久侠,此亦为后人辑自《永乐大典》者。其编例大多从《(嘉定)镇江志》。目录:卷首郡县表(州部、郡国、县邑)、官制表(封君、刺史、太守、参佐、宰贰、司属、学职、将佐、寓治);卷1~2地理(叙郡、城池、坊巷、乡都、桥梁、道路、津渡);卷3风俗(岁时)、户口(土著、侨寓、单贫、僧、道);卷4土产(谷、布)帛、饮食、器用、花、果、蔬、药、草、竹、木、畜、禽、兽、鱼、虫);卷5田土(总属、官民、荒熟、输复);卷6赋税(常赋、土贡、商课岁额钞、造作、孳息、宽赋);卷7山水(山、沙、洞、水、河、湖、港、浦、渎、潭、洲、荡、陂、塘、池、泉、井、海、湖);卷8神庙(祠、庙);卷9僧寺(寺、院、庵);卷10道观(宫、观、院、庵);卷11学校(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兵防(教场、营寨、屯);卷12古迹(园圃、居宅、陵墓);卷13宫室(宫、楼、观、台、阁、亭、堂)、公廨(坛墙、治所、仓、库、务、驿传、院、局、场、囹圄)、廪禄(俸钱、禄米、职田)、公役(胥吏、宅隶、户役、力役、佣役、杂役);卷14封君(汉、后汉、吴、晋、陈、宋);卷15刺守(宋太守、元刺史)、参佐(宋通判以下、元同知以下);卷16宰贰(录事司、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卷17司属(元司狱以下)、学职(蒙古字学、儒学、医学、阴阳学)、将佐(宋都统制以下、元镇守万户以下)、寓治(宋总领所以下、元行大司以下);卷18~19人材(科举、仕进、节义、孝友、隐逸、方外);卷20~21杂录(天文、祥异、地理、郡事、人物、姓氏、文事、武事、刑罚、谈笑、考古、拾遗)。所列目录芜杂,清代目录学家周中孚认为:“此皆传钞者不明体例,误以子目升作大目,以致门类复沓,漫无统摄”。因系传抄,故缺漏所在皆有。如卷7《山水》,并北固、金山而无之。所赖刘文湛,刘毓崧所撰《校勘记》2卷,多为网罗放失,为功不鲜。此志为现存镇江古方志中较完整之一种。体例虽多据宋志,但记事、考证远较宋志精密,对历代兴亡史事,纪载详备。元时镇江路为江南财赋繁富之区,故于《田土》、《赋税》诸门中锱铢备载,而于《物产》、《土贡》门内,遍引《说文》、《广雅》、《方言》、《本草图经》诸书。胪列名状,详解细述。此外且多存民族、宗教史料及地方珍贵文献多种。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中评价它的价值时说:“俾考京口故实者,得以取资也。以之抗行袁桷之志四明,殆无愧焉。”
万历重修镇江府志
三十六卷图一卷(明)王应麟修,王樵等纂,明万历24年(1596)刻本;清康熙间抄本。应麟,字仁卿,福建龙溪(今属福建省龙海县)人,万历8年进士,万历21年来任镇江知府。樵,字明远,号方麓居士,金坛人,嘉靖26年(1547)进士,历刑部员外郎、山东佥事,尚宝卿、右都御使、刑部侍郎等职,善经学,《易》、《书》、《春秋》皆有纂述,所著《读律私笺》,甚精核。早在正德初年,镇江府推官史宗道重纂《镇江府志》,正德8年知府林魁刊刻,凡32卷。王应麟莅任后,读之,见多残缺放失,于是聘王樵为总纂,历数月而辑成此志。书中记事迄于万历24年,抄本卷14官守志府同知记至清康熙4年(1665),府通判记至康熙9年,当是抄者所增。全书共36卷首1卷,分设9志。卷1郡邑志:建置沿革、坊巷;卷2~3山川志;卷4户口志;卷5~13赋役志:盐钞、均徭、赋役册、马政、驿传、屯田籽粒、征解库藏事宜等;卷14~20官守志:宰贰、学校、武卫、祠祀等;卷21~26士品志:古先贤哲、进士、乡举、贡、隐德;卷27文翰志;卷28~30物产志;卷31~36杂志:古迹、宫室、寺观、祥异、释道、方技、杂记。前有林魁正德8年《旧刻府志序》、王应麟《重修镇江府志序》。卷首为图,叙例。《士品志》设古先贤哲、进士、乡举、贡、隐德等,类似于一般志书的选举志和人物志。其中进士题下注:“即古选士之遗意,而释褐诸科以类附焉”,非明、清狭义上的进士。《文翰志》相当于后来的艺文志。户口与赋役,官守、郡邑等相并列,单立专志,为他志罕见,所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若不经由者,不问虚实,先将告人杖断六十,仍发回里甲老人审断”,是研究当时法律和里甲职能的第一手资料。镇江地处南国,上地肥沃,濒临长江,得鱼虾之利,向来是统治者经济剥削的重灾区之一,《赋役志》则以9卷的篇幅,详细记述历代各种名目的赋役状况,内容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为方志中绝无仅有。各分志记述中,先府治,次丹徒,次丹阳,次金坛,结构井然,纲目清晰。对于历代政治的得失,古今人物的评价,也比较公正。王应麟《序》曾称道说;“诚一郡之信史也”。
康熙镇江府志
五十四卷首一卷(清)高得贵修,张九征等纂,康熙13年(1674)刻本;24年重刻本。得贵,生卒午不详,字崇吾,三韩(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人,康熙10年任镇江知府,九征(1617—1684),字公选,丹徒人,顺治4年(1647)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等职,著有《闽游草》、《艾衲亭稿》等。此志始修于康熙11年高得贵任内,至13年后任知府刘鼎任内初刻,24年、高龙光任内因康熙南巡而重印。卷首世表、宸翰、图经;卷1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卷2~3山川;卷4形胜、城池、风俗;卷5户口;卷6~13赋役;卷14恤政;卷15学校;卷16公署、武卫;卷17秩坛、庙祠;卷18津梁;卷19宫室;卷20寺观;卷21陵墓;卷22古迹;卷23刺守;卷24参佐;卷25宰贰;卷26师儒;卷27军镇;卷28封爵、举辟;卷29进士:卷30乡贡;卷31贡土;卷32武科、恩封、恩荫;卷33国系、名宦上;卷34名宦下;卷35~36名臣;卷37儒林;卷38孝义;卷39高隐;卷40仙释、方伎;卷41列女;卷42物产;卷43祥异;卷4d~53艺文;卷54遗事。选材广征博取,内容丰富。诠注山川,笺疏禽兽,援据亦颇详赡,且于自古战守、兵食、形势险阻,记述尤详。其不足之处,郡县建置沿革、山川派别、府城之修创、铁瓮之命名,以及艺文之收录诸方面或有不精,或有遗漏。邑人陈宗起在其《养志居文稿上·重修镇江府志事宜答赵太守问》中曾有多方面批评,诸如,“《建置沿革趴》:“汉高帝封其从兄子刘贾为荆王,都于此。’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作‘荆国都吴’,所谓吴即会稽郡所治吴县是也。自唐杜佑、李吉甫,宋乐史皆误作都润州,而志沿元,宜据《史记》补录,附注于下”;陆游《镇江府驻扎御前诸军副都统厅壁记》等文,《艺文》也应收而未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