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康熙杨州府志 雍正扬州府志 嘉庆扬州府图经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 同治续纂扬州府志

发布时间:2020-01-12 点击数:3720
康熙杨州府志

四十卷(清)张万寿修,崔华纂,清康熙24年(1685)刻本。万寿,字鹤秋,山西省浮山县人。举人,康熙24年来任扬州知府。华,字莲生,清直隶平山、(今河北省平山县)人。顺治16年(1659)进士,康熙19来任扬州知府,23年晋两淮盐运使,后迁陕西参政。该志卷前有张万寿,崔华等数序。康熙22年,清廷因编会典,檄郡邑补其志缺略上之,因此,增入敕补内容续修是编。其立目大体沿袭康熙14年府志,卷2增年表,卷4增都里、城池,卷5增江防、海防,卷6增水利,卷10增户口,卷11增盐法秩官,卷8改立学校,公署,卷12改立驿传、船政、关税、漕运,卷16改立选举,余一仍其旧。各门所收资料,也相应补入康熙15年至21年有关史事,后又续至康熙24年。盐、河二政前志疏而未备,漕运未经详列,故特意详述,其中尤以河政为详,该志历举扬州境内的河工,间及境外,大至川渎变迁,细若堰闸兴废,皆有所述及。但体例不及金镇原书严密。

雍正扬州府志

四十卷(清)尹会一修,程梦星等纂,清雍正11年(1733)刻本。会一,字元符,清直隶博野县(在今河北省中部地区)人。进土,雍正10年来知扬州府,寻擢两淮盐运使,仍摄府事。生平讲学以程、朱为归,官至吏部侍郎。梦星,字午桥,清江都县人。康熙51年(1712)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工部主事。著有《今有堂集》、《李义山诗注》等。该志卷前有尹会一《序》、原《序》,凡例,修志姓氏,目录。设纲立目仿《康熙金志》,而略作省并补葺。《金志》艺文共13卷,兹只作4卷并《撰述》1卷,另设《都里》(卷6)、《学校》(卷12)、《军政》(卷7)、《杂记》(卷40),为《金志》所无。卷1舆图前说明有22图,但实际只16图。雍正3年,由扬州府分出通州为直隶州,以泰兴、如皋2县属之,故此志中不复入其内容。该志显著特点之一是篇幅鸿富,资料采录较前志详博。如《河渠》、《水利》门类,除详加记述原委外,还将今昔名贤有关的主张附载各条之下。另一特点是注意考订工作。如旧志《秩官》门载两汉扬州刺使魏相等22人、扬州牧马余等7人,斯编则据广陵自汉魏晋至陈周未尝一属扬州,两汉及西晋属徐州、兖州、青州,与当时的扬州皆无涉,而不滥入,最为的当。三是《撰述》收录的一些题碑石刻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如“宋苏轼蜀冈诗石刻”、“唐杜佑八角石柱题名”及赵孟頫书于高邮的“元赵万户墓碑”等等,有补于这些历史人物事迹的研究。《续四库提要》谓称它“繁简较为得中,事备而文不增”。不足之处是将徐州刺使盖豫等11人收录入志,亦有冗滥之嫌。

嘉庆扬州府图经

八卷(清)阮元修,焦循、江藩纂,清嘉庆抄稿本;清嘉庆11年(1806)刻本(书名页题《广陵图经》);1981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嘉庆稿本校刊刻印本(书名为《扬州图经》);清抄本。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清仪征县人.乾隆54牢(1789)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为扬州学派代表人物。曾主编《经籍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著有《畴人传》、《淮海英灵集》、《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揅经室集》等。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清甘泉(今扬州辖域)人,与阮元齐名.著有《里堂学算记》、《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曲考》、《剧说》、《雕菰集》等。藩,生平见《嘉庆府志》提要。修于嘉庆6年,由阮元私聘焦、江采用辑录体广泛抄撮历代史书、典籍和文集中有关扬州的人物事迹,按朝代沿革之序,分阶段裁接而成。记述范围包括当时扬州府所辖州县各邑。所记时间,起自鲁哀公9年(前486)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迄于清康熙20年(1681)。卷1事志一:周、秦、汉、三国、晋、宋;卷2事志二:齐、魏、梁、北周、陈、隋;卷3事志三:唐;卷4事志四:杨吴、南唐;卷5事志五:北宋;卷6事志六:南宋;卷7事志七:南宋;卷8事志八:元、明、清。所辑资料除正史之外,尚有杂史、别史、野史、官撰典籍、实录、文集、笔记、年谱、旧志等,凡六、七十种,其中一些古籍今已不可见.记述社会事迹与人物前后照应,记事中述及人物,人物传记中又补充历史事迹。对文献资料的辑录,间附焦、江二氏之“案(按)”,作进一步补正、考辨和说明。该志以编年之体作述,,又以熔裁精当,历来为学界所推重。但名曰“图经”,实质无图。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

七十二卷首一卷(清)阿克当阿修,姚文田,江藩等纂,清嘉庆15年(1810)刻本;同治13年(1874)补刻本。阿克当阿,字厚庵,清满洲正白旗人。官内务府护军统军,兼管三山(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东岸地区)事务,督理两淮盐政,嘉庆13年任两淮巡盐御史。曾监刊钦定《全唐文》。文田(1758—1827年),字秋农,清浙江归安(今属吴兴县)人。乾隆54年(1789)中乡举,59年由举人召试一等一名,授内阁中书,寻充军机章京,嘉庆4年入直军机处,是年中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与修《高宗实录》。曾充会试总裁,任广东、河南学政。道光初,擢左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僖”。主要著述有《邃雅堂文集》、《春秋经传朔闰表》、《易原》、《说文声系》、《古音谐》等,又私纂《广陵事略》7卷。藩(1761—1830),字子屏,号郑堂,清甘泉县人,监生。博综群经,尤熟史学,有江苏经学大师之称。著有《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经师经义目录》、《周易述补》、《隶经文》、《炳烛室杂文》等,又曾参纂《扬州府图经》、《广东通志》。参与此志编纂的还有为数众多的翰林院编修和著名的乾嘉学者,在扬州今存旧志中,纂修队伍规模最大。卷前有嘉庆15年阿克当阿、德庆、张世浣、嵩年4《序》。所设门目:卷首原序、职名、凡例、舆图;卷1~4巡幸;卷5建置沿革志;卷6星野志;卷7疆域志;卷8山川志;卷9~14河渠志;卷15城池志;卷16都里志;卷17津梁志;卷18公署志;卷19学校志;卷20赋役志:屯田、漕运、关税(闸饷附);卷21盐法志:引课、巡缉;卷22~24兵志:形势阨塞、历代设兵、国朝设兵(驿站附);卷25~26祠祀志:江都、甘泉、仪征、高邮、兴化.宝应、泰州、东台;卷27冢墓志;卷28~29寺观志: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泰州、东台;卷30~34古迹志:江都、甘泉、仪征、高邮、兴化、宝应、泰州、东台;卷35~38秩官志:汉至周、宋、元、明、国朝;卷39~42:辟荐、进士、举人、贡生、武科;卷43~45宦迹志:汉至宋、元、明、国朝;卷46~59人物志、汉至元、明、国朝、忠义、孝友、文苑、儒林、武勋、戚畹、笃行、隐逸、流寓、艺术、释老、节孝;卷60风俗志;卷61物产志;卷62~63艺文志:书目、诏敕、表奏、书状、序记、赋铭、杂体;卷64金石志;卷65~70事略:周至隋、唐、五代、元、明(祥异附);卷71~72杂志。记述空间以嘉庆时疆域为准,其时今扬州所辖泰兴县因划出,故从阙。记述时间则起自远古扬州,止于嘉庆间。在资料采辑上汇集府、州、县旧志及官牍档册、文献典籍,又增之采访资料,其文字篇幅在今存扬州各府志之上。对隋以前所称之杨州慎加考订,按实际地域记述,对异说及舛误之处,分条厘正,间附考辨。瞿宣颖《方志考稿》曰:“本书虽采撷未甚宏博,而语语必有来历,足为传信之作。”明末以后黄河夺淮改道,里下河水乡地区屡罹水患,《舆图》收有下河水利图,图后附案,说明下河的水系及成灾缘由;《河渠志》详述川势水情及节宣疏导之宜,均不失历史资料之价值。所设“事略志”,实为大事记,较详细地反映了扬州的重要史事。

同治续纂扬州府志

二十四卷(清)方浚颐修,晏端书,钱振伦,卞宝第纂,清同治13年(1874)刻本。浚颐,安徽定远县人。进土,同治8年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端书,字彤甫,仪征人。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浙江巡抚、署理两广总督。振伦,字愣仙,清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进土,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卞宝第,字颂臣,仪征人。曾任福建巡抚。该志始修于同治10年,历3年书成。卷前有浚颐和端书2序、续纂职名、卷末附钱振伦后序。不立凡例,然其基本原则略具各序中。因嘉庆府志“门类精审,无可置辞”,故一仍前例。只是因《巡幸》、《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山川》、《都里》、《津梁》、《风俗》、《物产》等9门无所增补而略去,其余多将嘉庆志卷目归并共分19门,记述嘉庆15年(1810)至同治13年前后60余年间史事。卷1~2河渠志(津梁附);卷3城池志、公署志、学校志;卷14赋役志(漕运)、盐法志(引课、巡缉)、兵志;卷5祠祀志、冢墓志、寺观志、古迹志;卷6秩官志、卷7选举志(辟荐、进士、举人、贡生、武科);卷8宦迹志;卷9~16人物志(忠义、孝友、文苑、笃行、流寓、艺术、节孝);卷22~23艺文志(书目、诗文)、金石志;卷24事略志(附祥异)、杂志。志中先对旧志阙佚者加以补刊,然后增纂新编。于每篇之首,用夹注序其接续原委,可为续志者法。全书内容偏重反映晚清之际水灾兵祸的社会情况。《河渠志》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嘉庆16年(1811)至道光13年(1833)扬州区域的河工成案,对其后的水利工程、增设改建及加高拆除的闸坝、河官的改制等情况亦附记述。《事略志》中较多地记述了太平军在扬州的战事,捻军在扬州的活动,直至赖文光被捕杀的情况。《人物志·节孝》收罗甚详,其相当一部分是被太平军所杀,或为清王朝殉节的清廷将吏,这从反面为太平天国的战绩提供了翔实资料。“赋役志”记述了扬州漕运之制在咸丰初年、同治4年、7年、9年等几度更易情况。《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对它评价较高:“皆以志成硕学主持其事,立名既示谦虚,持论归纯正,凡所引据,亦皆详碻。”然志中各门记述的篇幅悬殊过大,如《人物志》占13卷,其《节孝》类目有6卷,而《赋役志》一门总计才三,四百言。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