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山阳县志 乾隆山阳志遗 信今录 同治重修山阳县志
发布时间:2019-12-20 点击数:2783
乾隆山阳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金秉祚修,丁一焘、周龙官等纂 清乾隆14年(1749)刻本;清道光24年(1844)玉尺山房赵锦传抄本。山阳县,今淮安市(县级)。秉祚,清钟祥人,拔贡,乾隆7至12年来知山阳县,后升任徐州知府。一焘,湘中入,曾任翰林院检讨,乾隆元年广东正主考。周龙官,邑人,康熙丁酉(56年,公元1717年)举人,雍正癸卯门七年,公元1723年)进士,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山阳系淮安府首邑,为黄河下游以南第一要冲。康熙间,邑人张鸿烈撰有《山阳县志》56卷,未付梓。乾隆11年秋,年谷顺成,县政渐理;知县金秉祚遂开设志局,依据张鸿烈《康熙志》,“采其遗编,参互考订”,“正讹补亡”,“益以时事”,由丁一焘,周龙官主持而成《乾隆山阳县志》22卷首1卷。卷首上谕、御制诗文;卷1沿革表;卷2秩官表;卷3选举表:贡监、勋爵、地封、恩荫(乡饮附);卷4~5建置志:城池(街、巷、市、井、桥、渡、关、闸、坝、堰、坊、镇、集、村、坊表附)、公署(仓庾、铺递、坛庙、普济堂、育婴堂、养济院附);卷6疆域志;形胜、山川、封建、风俗、物产;卷7学校志: 书院(义学附);卷8民赋志;户口、条鞭、田赋、杂办、里图、解拨、蠲赈;卷9军政志:营志兵戎;卷10河防志;卷11水利志;卷12漕运志;卷13盐法志;卷14榷税志;卷15~16艺林志:各体文(上、下)、诗赋(上、下);卷17~18丛志:古迹、祠寺、丘墓、祥祲、杂记、辨讹;卷19~22列传:名宦、仕绩、忠烈、孝友、儒行、德义、文苑、隐逸、侨寓、方伎、方外、贤媛、孝妇、烈妇、节妇、贞女。前有金秉祚,韩墉、杨熥 3《序》,张鸿烈康熙47年12月旧《序》,及纂修姓氏、凡例、目录。下限止于乾隆13年。旧志往往首列星野,此则以山阳区区弹丸之地,占度芒芴,故予删除。山阳古代东近大海,北枕黄河,西襟洪泽湖,中有大运河贯络南北,而黄河、洪泽湖防其害,运河湖荡资其利,浚渠筑圩,民田攸赖,关系甚重。书中《河防志》起于《自汉迄元明河道源流治法始末》,止于清尹继善大修高家堰石工,详于宏观水利之大势大略,《水利志》则偏重沟渠圩田,详于微观水利之农田工程,角度不同,相得益彰。《漕运志》记漕运职官、船厂、过往船数、粮数、淮安卫、大河卫,《盐法志》记盐政、晒盐、销盐、盐税、驻场官兵,《榷税.志》记自清江浦至板闸设3关收税等情,均切合当时山阳地情。地方掌故旧志成成相因,相沿成习,传闻互异,仍而不改则易于贻误后人,改而不辨则后人览而莫名,故特设《辨讹》1门,治学态度颇为严谨。但卷首《上谕》所收并非专指山阳一地,《河防志》所记梁天监13年(514)作浮山堰,15年堰坏等,当时地当泗州。亦有越境而书之嫌。
乾隆山阳志遗
四卷(清)吴玉搢撰 乾隆稿本;清光绪26年(1900)刻本;民国10年(1921)《楚州丛书第一集》刻本;民国11年淮安书局刻本;清咸丰7年(1857)段氏抄本;4次复校光绪26年(1900)抄本;抄本。山阳县,晋义熙中置,民国3年改名淮安县,今为淮安市。玉搢,字接五,号山夫,邑人。康熙中由廪贡官凤阳府训导。精于六书假借之学,著有《别雅》、《说文引经考》、《六书述部叙考》、《金石存》等。玉搢于乾隆11年(1746)受聘分纂《淮安府志》,得以遍览群书,撰成本志遗,以补正县志及府志中有关山阳部分的内容。共4卷,卷1遗迹;卷2遗事;卷3遗献;卷4遗文。前有自《序》,后有民国11年周钧《跋》。《遗迹》载本地诸多古迹之由来及古今之变异;《遗事》记述历史上本地人物或与本地有关人物之事迹;《遗献》补充、纠正各种文献所载本地有关人物之事;《遗文》补充历代文献不载之本地诗文等。据该《志遗》考证,枚乘故里为淮阴,而枚皋虽为乘子,却从未居淮阴,实居山阳。卷4《遗文》还记载了被以往志书所忽略的民间谚语、警句等,对于当地民间文学及民俗学的研究有参考价值。卷2《遗事》纠正了陈文烛《万历淮安府志》以古今地名相同,而错将外地人载入志书的讹误。通篇析疑辨似,博采旁搜,史实考辨精细。但对于有关经济发展的类目,如《河防》、《税赋》、《物产》、《山川》、《漕运》等却无所涉及,不能不算作此书的缺憾。
信今录
十卷(清)曹镳撰,阮钟瑗等增订 道光11年(1831)甘白斋活字本;抄本。该志题为“信今录”,实即“乾隆山阳县志补”。字琢文,号砺庵,恩贡生,江苏山阳人。钟瑗,字次玉,号定甫,岁贡生。乾隆39年(1774)黄河决口,大水入山阳城,典籍散失,乃网罗放佚,条次见闻,作《信今录》,补《乾隆志》后事。书原成于乾隆58年(1793),书名为《淮城信今录》。嘉庆16年(1811),道光元年作者先后两次修订,记事增至道光元年。道光11年阮钟瑗等为之补正,删改,纠正了一些史实错误,改动了个别论赞的措辞,用活字印刷。全书共10卷。卷1~2题名;卷3~4列传;卷5~6纪事;卷7~8艺文;卷9香火;卷10道古。因为《乾隆志》补,故删去了一无变化或变化不大的《天文》、《分野》、《舆图》、《河道》等。《题名》对“官师中极优、极浊者稍加评语”,为方志中所少见。《纪事》记载了乾隆南巡盛典、本地学额、书院的建立以及乾隆16年以来的重大事件等,史实详尽而重点突出。《田赋》革除了以往方志“条目纷繁,尾数详尽”过于繁琐的记述,仅收录乾隆13年后“奉行久定者,约总其数”的资料。前志《艺文》所收太芜,今经作者“审之又审”,仅取文30篇、诗44首、赋5篇。卷9《香火》记载了境内坛、庙、寺、祠等的沿革及现状。
同治重修山阳县志
二十一卷图一卷(清)张兆栋、文彬修,丁晏,何绍基纂 清同治12年(1873)刻本。兆栋,号酉山,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同治9年任淮安漕运总督,次年调广东巡抚。文彬,满洲正白旗人,咸丰2年(1852)进士,同治12年任淮安漕运总督。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唐,邑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以在籍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而由内阁中书加三品衔,著有《颐志斋丛书》等22种。绍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1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博涉群书,尤精小学,书法亦佳,草书尤为一代之冠,著述甚丰,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等。此志作于同治9年,兆栋聘丁宴等为总纂,兆栋去任后由继之者文彬等踵而成之。该志21卷,共分14类:疆域(沿革、四至、分星、高度、风俗、物产)、建置(城池、围砦附、公署、仓庾、坛庙、寺观附、驿递、街市、坊镇、桥渡、塘堰、普济育婴各善堂、药局、坊表)、水利(闸洞、各乡水道、堤围附)、漕运(盐课、关榷)、职官、民赋(里图、户口、条鞭、田赋、杂办杂税附、解拨、蠲振、屯卫人丁田赋附)、学校(学宫、学额、学田、礼乐器、试院、书院、义学)、选举、军政、人物、列女、艺文、古迹(古井、丘墓)、杂记(兵戎、祥棂等)。正文前有图12幅及张兆栋、文彬《序》各1篇,志后有丁晏《跋》。在类目设置上,此编对《乾隆志》效“《史》、《汉》体裁”颇有微词,认为“以志为名而用史体,文虽创义则乖矣”,且“从古史家亦无仅录诏令、诗文即称本纪者”。清朝后期,山阳漕运、盐业等有所萎缩,故将盐法,榷税统归入《漕运》,但《古迹》未注明其存废情况,似有未妥。
二十二卷首一卷(清)金秉祚修,丁一焘、周龙官等纂 清乾隆14年(1749)刻本;清道光24年(1844)玉尺山房赵锦传抄本。山阳县,今淮安市(县级)。秉祚,清钟祥人,拔贡,乾隆7至12年来知山阳县,后升任徐州知府。一焘,湘中入,曾任翰林院检讨,乾隆元年广东正主考。周龙官,邑人,康熙丁酉(56年,公元1717年)举人,雍正癸卯门七年,公元1723年)进士,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山阳系淮安府首邑,为黄河下游以南第一要冲。康熙间,邑人张鸿烈撰有《山阳县志》56卷,未付梓。乾隆11年秋,年谷顺成,县政渐理;知县金秉祚遂开设志局,依据张鸿烈《康熙志》,“采其遗编,参互考订”,“正讹补亡”,“益以时事”,由丁一焘,周龙官主持而成《乾隆山阳县志》22卷首1卷。卷首上谕、御制诗文;卷1沿革表;卷2秩官表;卷3选举表:贡监、勋爵、地封、恩荫(乡饮附);卷4~5建置志:城池(街、巷、市、井、桥、渡、关、闸、坝、堰、坊、镇、集、村、坊表附)、公署(仓庾、铺递、坛庙、普济堂、育婴堂、养济院附);卷6疆域志;形胜、山川、封建、风俗、物产;卷7学校志: 书院(义学附);卷8民赋志;户口、条鞭、田赋、杂办、里图、解拨、蠲赈;卷9军政志:营志兵戎;卷10河防志;卷11水利志;卷12漕运志;卷13盐法志;卷14榷税志;卷15~16艺林志:各体文(上、下)、诗赋(上、下);卷17~18丛志:古迹、祠寺、丘墓、祥祲、杂记、辨讹;卷19~22列传:名宦、仕绩、忠烈、孝友、儒行、德义、文苑、隐逸、侨寓、方伎、方外、贤媛、孝妇、烈妇、节妇、贞女。前有金秉祚,韩墉、杨熥 3《序》,张鸿烈康熙47年12月旧《序》,及纂修姓氏、凡例、目录。下限止于乾隆13年。旧志往往首列星野,此则以山阳区区弹丸之地,占度芒芴,故予删除。山阳古代东近大海,北枕黄河,西襟洪泽湖,中有大运河贯络南北,而黄河、洪泽湖防其害,运河湖荡资其利,浚渠筑圩,民田攸赖,关系甚重。书中《河防志》起于《自汉迄元明河道源流治法始末》,止于清尹继善大修高家堰石工,详于宏观水利之大势大略,《水利志》则偏重沟渠圩田,详于微观水利之农田工程,角度不同,相得益彰。《漕运志》记漕运职官、船厂、过往船数、粮数、淮安卫、大河卫,《盐法志》记盐政、晒盐、销盐、盐税、驻场官兵,《榷税.志》记自清江浦至板闸设3关收税等情,均切合当时山阳地情。地方掌故旧志成成相因,相沿成习,传闻互异,仍而不改则易于贻误后人,改而不辨则后人览而莫名,故特设《辨讹》1门,治学态度颇为严谨。但卷首《上谕》所收并非专指山阳一地,《河防志》所记梁天监13年(514)作浮山堰,15年堰坏等,当时地当泗州。亦有越境而书之嫌。
乾隆山阳志遗
四卷(清)吴玉搢撰 乾隆稿本;清光绪26年(1900)刻本;民国10年(1921)《楚州丛书第一集》刻本;民国11年淮安书局刻本;清咸丰7年(1857)段氏抄本;4次复校光绪26年(1900)抄本;抄本。山阳县,晋义熙中置,民国3年改名淮安县,今为淮安市。玉搢,字接五,号山夫,邑人。康熙中由廪贡官凤阳府训导。精于六书假借之学,著有《别雅》、《说文引经考》、《六书述部叙考》、《金石存》等。玉搢于乾隆11年(1746)受聘分纂《淮安府志》,得以遍览群书,撰成本志遗,以补正县志及府志中有关山阳部分的内容。共4卷,卷1遗迹;卷2遗事;卷3遗献;卷4遗文。前有自《序》,后有民国11年周钧《跋》。《遗迹》载本地诸多古迹之由来及古今之变异;《遗事》记述历史上本地人物或与本地有关人物之事迹;《遗献》补充、纠正各种文献所载本地有关人物之事;《遗文》补充历代文献不载之本地诗文等。据该《志遗》考证,枚乘故里为淮阴,而枚皋虽为乘子,却从未居淮阴,实居山阳。卷4《遗文》还记载了被以往志书所忽略的民间谚语、警句等,对于当地民间文学及民俗学的研究有参考价值。卷2《遗事》纠正了陈文烛《万历淮安府志》以古今地名相同,而错将外地人载入志书的讹误。通篇析疑辨似,博采旁搜,史实考辨精细。但对于有关经济发展的类目,如《河防》、《税赋》、《物产》、《山川》、《漕运》等却无所涉及,不能不算作此书的缺憾。
信今录
十卷(清)曹镳撰,阮钟瑗等增订 道光11年(1831)甘白斋活字本;抄本。该志题为“信今录”,实即“乾隆山阳县志补”。字琢文,号砺庵,恩贡生,江苏山阳人。钟瑗,字次玉,号定甫,岁贡生。乾隆39年(1774)黄河决口,大水入山阳城,典籍散失,乃网罗放佚,条次见闻,作《信今录》,补《乾隆志》后事。书原成于乾隆58年(1793),书名为《淮城信今录》。嘉庆16年(1811),道光元年作者先后两次修订,记事增至道光元年。道光11年阮钟瑗等为之补正,删改,纠正了一些史实错误,改动了个别论赞的措辞,用活字印刷。全书共10卷。卷1~2题名;卷3~4列传;卷5~6纪事;卷7~8艺文;卷9香火;卷10道古。因为《乾隆志》补,故删去了一无变化或变化不大的《天文》、《分野》、《舆图》、《河道》等。《题名》对“官师中极优、极浊者稍加评语”,为方志中所少见。《纪事》记载了乾隆南巡盛典、本地学额、书院的建立以及乾隆16年以来的重大事件等,史实详尽而重点突出。《田赋》革除了以往方志“条目纷繁,尾数详尽”过于繁琐的记述,仅收录乾隆13年后“奉行久定者,约总其数”的资料。前志《艺文》所收太芜,今经作者“审之又审”,仅取文30篇、诗44首、赋5篇。卷9《香火》记载了境内坛、庙、寺、祠等的沿革及现状。
同治重修山阳县志
二十一卷图一卷(清)张兆栋、文彬修,丁晏,何绍基纂 清同治12年(1873)刻本。兆栋,号酉山,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同治9年任淮安漕运总督,次年调广东巡抚。文彬,满洲正白旗人,咸丰2年(1852)进士,同治12年任淮安漕运总督。晏(1794—1875),字俭卿,号柘唐,邑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以在籍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而由内阁中书加三品衔,著有《颐志斋丛书》等22种。绍基,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16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博涉群书,尤精小学,书法亦佳,草书尤为一代之冠,著述甚丰,有《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正》、《诗文集》等。此志作于同治9年,兆栋聘丁宴等为总纂,兆栋去任后由继之者文彬等踵而成之。该志21卷,共分14类:疆域(沿革、四至、分星、高度、风俗、物产)、建置(城池、围砦附、公署、仓庾、坛庙、寺观附、驿递、街市、坊镇、桥渡、塘堰、普济育婴各善堂、药局、坊表)、水利(闸洞、各乡水道、堤围附)、漕运(盐课、关榷)、职官、民赋(里图、户口、条鞭、田赋、杂办杂税附、解拨、蠲振、屯卫人丁田赋附)、学校(学宫、学额、学田、礼乐器、试院、书院、义学)、选举、军政、人物、列女、艺文、古迹(古井、丘墓)、杂记(兵戎、祥棂等)。正文前有图12幅及张兆栋、文彬《序》各1篇,志后有丁晏《跋》。在类目设置上,此编对《乾隆志》效“《史》、《汉》体裁”颇有微词,认为“以志为名而用史体,文虽创义则乖矣”,且“从古史家亦无仅录诏令、诗文即称本纪者”。清朝后期,山阳漕运、盐业等有所萎缩,故将盐法,榷税统归入《漕运》,但《古迹》未注明其存废情况,似有未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