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县志新闻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民国醴陵县志 同治醴陵县志 嘉庆醴陵县志 乾隆醴陵县志 康熙醴陵县志

发布时间:2019-09-28 点击数:3052
民国醴陵县志十卷

陈鲲等修,刘谦纂。鲲,字季搏,湖南平江人,湖南大学毕业,民国三十二年(1943)月至三十四年五月醴陵县长, 三十七年复任。谦,字约真,邑人,湖南省文献委员会委员,工文史,曾参加《民国湖南省志稿》的编楫。是志始修於民国二十五年,县长贺笠青,值抗战停修。民国三十年,醴陵县文献委员会成立,三十一年恢复修志。县长刘康年(字伯坚,邑人,陆军大学毕业)主修,刘谦主持局务。三十二年县长陈鲲继任主修,谦任主纂。三十六年十二月完稿,翌年付印,由长沙柑子园湘行印刷厂铅印成书,记事止於民国三十六年。共十册,正文分十六门七十目,约八十八万字,为十二修醴陵县志。是志体例严谨,理析条贯,类目新颖,记叙详赡,全邑掌故,无不备载,开湖南省民国新县志之先河。志中地理、宗教、艺文、建置、大事、氏族、礼俗、教育、食货、赋役、交通、政治、人物诸项,皆列专篇。大事记:上起汉高祖四年(前203),下迄民国三十六年,记载元徐寿辉、陈友谅、明张献忠、李过、高必正,清洪秀全、萧朝贵等农民起义军在醴 陵的活动;以及清吴三桂军由醴人赣,萍浏醴革命军起义,北伐军经湘入鄂路过本县的情况,均一一 备载无遗。政治志户籍目记元代元贞元年(1295)至三年醴陵因人日达四万户升县为州和明清民国年间人丁户口变异情况。食货志工商瓷业目,记载本邑民国问土瓷厂二十处八十五厂,是研究醴瓮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新辟氐族志,录存本境东晋以来丁、卜、刀、王、文、方、何等世家大族百三十七姓的迁徙发展渊源和各姓祠堂五百七十二所。宗教单独立志,记载粱武帝至民国间的释家僧侣情况和道教的寺观宫阁百六十八所。艺文志著述目录存宋以来著作者二百二十余家,著录书籍四百零二种。 是志是民国以来湖南县志中篇幅较大,内容最新,史料极详的新志书,是研究湖南近现代史、辛亥革命史、民国史和醴陵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有民国三十七年(1948)长沙湘行印刷厂铅印本。

同治醴陵县志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徐淦等修,江普光等纂。淦,字熙堂,安徽怀宁人,监生,同治六年(1867)醴陵知县。普光,邑人,附贡生,著名乡儒。是志上承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志,下续嘉庆二十五年至同治九年史事,知县徐淦倡修,继任知县王承顺、龚树吉、汤煊接修,同治七年开局,九年成书付梓,十年刊竟问世,记事止於九年。正文分十三门九十六目,约十一万八千字,为十一修醴陵县志。卷首列序、凡例、疆城总图;卷末录旧志序跋。疆域总绘全图,四乡县治另图分绘,详标醴邑山川、关隘、衙署、街巷名称,备载四乡大小地名。武备志分营制、塘汛、驿站、铺逸、关隘、兵事六目,兵事目详载醴邑为湘东要邑,军事重镇,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汉建安二十年(215)吕岱督孙茂十将取长沙,攻醴陵;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中军徐寿辉部将陈友才据醴;明徐达遗唐胜宗取长沙醴陵,以及张献息、李过、吴 三桂、洪秀全、吴佩孚都曾驻军醴陵。有裨军事史 考证。是志重人物,收录晋唐宋元明清名人传略四百余篇。杂志记载宋太宗御书楼、李卫公祠、吕东莱桥等古遗址沿革。是志门类编次,多循旧志,另立杂志以古迹、邱墓、方外、寺观四目属之,类近杂芜,有乖方志体例。但志中各门目记载详备,条理井然,无支蔓夸饰之病,颇具特色。卷末旧志序 跋,汇录无遗,具见以前各志之纂楫者,皆矜慎从事,因时立言,资料亦可资徵信。有同治九年(1870)刻本。

嘉庆醴陵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

黄应培修,丁世粟纂。应培,字竹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至二十二年醴陵知县。世粟 ,字赤雯,邑人,贡生,官儒学教谕、训导。是志上承乾隆九年(1744)段志,下续乾隆十年至嘉庆二十三年史事,始修开局於嘉庆二十二年知县黄应培等,次年成书付梓,二十四年刊竟问世。记事止於二十三年。卷首列序、旧志序跋、凡例。正文分二十四门百五十目,约三十二万余字,为十修醴陵县志。疆域志附图十七帧,其中八幅八景图,线条清晰,立体感强,画雕精湛,图文并茂,为湖南地方志中木刻版画之佳品;街市比乾隆段志记载更详,记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以及十字街、後街的位置、伍家巷、吴家巷、学廨官巷等十六条巷子的有关情况。山川志附水利、桥渡,录存醴邑名山秀水,岭岩洞石,陂塘堤坝,桥渡江河八百二十余处,有助於研究本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志颇重经济,田赋志占全书篇幅的十分之一,详纪醴陵历代赋税、户口、人丁、经费、漕运、积贮的历史源流和数目。体例类目,参照乾隆段志删节增补,史事述旧录新,正讹纠谬。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乾隆增修醴陵县志十五卷

段一癸修,黄祖文纂。一癸,字尖翁,云南举人,吏部栋选为试用知县,乾隆四年(1743)至八年醴陵知县。祖文,邑人,县庠生。是志始修於乾隆八年八月知县段一癸,冬十一月继任知县孔毓琰(字献吉,号琢斋,山西人)续修完稿,九年春成书付梓。记事至乾隆八年。正文分十二门五十五目,约三十一万余字,是九修醴陵县志。卷一列新序、旧序、县治全图、县署图、八景图、文昌阁图、市图、邑谱,县治全图详记醴乡里大小地名和界限,邑谱独立为目,记载本邑古代隶属渊源。建置志、街市目录存 清乾隆初年邑城主街六条,小巷十六条,可印证醴 陵城远在二百余年前已初具规模。风俗自立一目, 记载本邑城乡的婚丧祭祀,宫室服饰,饮食宴会,馈送交际,乡音俚语,四时八节等风俗习惯,是研究邑人习俗的重要资料,官师志优於康熙以前旧志,析循良,附兵防,纪唐、宋、元、明知县百余人的姓名略历。艺文志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广收历代邑人著作;侨寓志纪汉马援,唐李靖、宋朱熹、吕祖谦、张式、张睿,明王守仁等名人儒士在醴邑活动史迹。是志体例完整,纲目适当,考证详备,史料翔实,是研究本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重要历史文献。有乾隆九年(1730)刻本,1985年照相本。

康熙新修醴陵县志六卷邑谱一卷

陈九畴修,曹之璜纂。九畴,字易金,奉天(今沈阳)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醴陵知县。之璜,字中玉,号麓峰,又号柳舫,邑人,贡生,著有《石齐旧诗》、《(康熙)缤修醴陵县志》等九种。是志上承康熙四年张志,下续康熙五年至二十四年史事,始修於二十四年知县陈九畴,同年完稿付梓。记事止于是年。正文分十二门三十四目,附邑谱,约十万余字,为七修醴陵县志。赋役志、田赋目记载明代长沙吉藩王田六千八百九十五亩,惠、桂二王赏田坐派本县正银二百七十七两三钱二分五厘五毫,以及其他赋役数量,是研究明代湖南藩王的历史文献。官师志记录唐以来醴陵知县、知州、县丞、 教谕、训导、典史等官员的姓名、生平事迹,名胜志录存落星湖星陨成湖的史事,是重要的天文资料,以及宋代醴陵昭文书院、西山书院、莱山书院等的建置沿革,艺立志收录宋欧阳修《御书阁记》、朱渤《莱山书院记》,元陈震可《重修仪门记》、清朱三才《超然书院记》、张尊贤《朱子亭记》、《新建文成书院碑记》、彭而述《红拂墓诗》等历代名人诗文著作近百篇。是志体例完整,条理清晰,各分志前列小序,以引其端,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为研究醴陵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风阁刻本。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