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乾城县人物志 光绪乾州厅志 乾隆乾州志 乾隆永顺府志 同治新化县志
发布时间:2019-09-19 点击数:3633
民国乾城县人物志
民国乾城县文献委员会编。是志分贤良、将帅、忠义、儒林、孝友、学术、名宦、列女共八目二十六篇,约二万字。各篇分别署名闵之惠、傅廷弼、萧朝廉。多记民国时乾城人物,如议员、县长、统领等。因撰人与被传人同年代,或相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忠义目内记乾嘉暴动之苗民领袖吴八月事迹;有太平天国丞相曹宏谋传;参与反袁护法运动之国民党员姚忠诚传;抗日忠烈田耘事略;及民国十四年(1925)解乾城兵围之苗童龙海清传。反映了编者进步的历史观,保存了一些珍贵的人物史料。其述事详略得宜,注重史实,亦称方志传记之佳作。有民国间抄本。
光绪乾州厅志 十六卷首一卷
蒋琦溥等修,张汉搓纂,林书勋增修,张先达增纂。琦溥,字公甫,广西全州人,监生,同治八年(1869)同知。汉搓,邑人,拔贡,光绪六年(1880)临武教谕;书勋,字麟阁,广东人,光绪三年同知。先达,乾州人,岁贡。厅志普於乾、嘉年间续修,惜未成书,同治十一年琦溥等奉檄纂稿,至光绪三年书勋等因其体裁,正讹补漏,而成是志。正文分二十四门,计二十八万字。因乾州厅素有"苗强于民,安危在乎防苗"之说,乃记苗防特详,除沿旧志记苗户口(止于康熙四十三年)、苗义学、苗选举等内容外,又创体例,以年系事,记历朝"治苗"史实,如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镇溪军民千户所;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大举征苗,开永绥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二年(1797)苗民暴动。还录有明清两朝有关苗防疏议,条目清晰,远略近详,于王玮之《红苗归流志》亦考证讹谬,增补遗漏,堪称一部"苗防"信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记屯防、物产亦详,艺文稍略。有光绪三年(1877)增修同治十一年刻本。
乾隆乾州志 四卷
王玮纂修。玮,号木庵,山西太平(今襄汾)人,举人,雍正十三年(1735)乾州同知。是志乃乾州(今湖南古首)志之首创,仿于乾隆四年(1739),列三十一门三十八目,约七万六千字,有舆图、八景图。其内容简实,多所稽考,记都鄙、学校、兵防、艺文等较详,记山川、选举等较略,名宦、古迹等以无考而缺。志中述苗防尤详,《红苗风士志》(红苗:苗民的一种,以衣领腰带俱为红色得名。)近二万字,"以所见徵之所闻",记述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至清雍正七年间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乾州苗民的征服统治与苗民反抗斗争的情况,且对苗民的种类、姓氏、语言、服饰、避忌等有具体详细的记载,是研究苗族社会发展历史及苗族语言、风俗的珍贵史料。惟以体例初创、文献无徵,致有记载错谬采访失真之处。有乾隆四年(1739)刻本,1964年抄本。
乾隆永顺府志 十二卷首一卷
张天如等纂修。天如,字念齐,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拔贡,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同知擢永顺知府。永顺于雍正五年(1727)归流设府,辖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向无府志。乾隆二十五年,天如檄各属县修志,二十八年汇总,撰成是编,由桑植县令顾奎光修订,分三十八门,约十三万字。是志记载周备,徵考祥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堪称府志佳创。境内土、苗、瑶、汉各族杂居,是志不存歧视,分条系载,尤以专列土司门,详记其历史、世系,卓具史识。户口门载雍正九年至乾隆二十六年间土、苗、客、民户口增减,与盐政、赋役、仓储、学校等记载,皆反映了永顺改土归流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深刻变化,为研究清初永邑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卷首所列谕敕,可考改土设官源流;卷一所考沿革、疆域,自汉迄清,至为清晰;卷二山水门分记四县之山水数百处,胜迹数十处,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了文字依据。是志名宦、人物、艺文等门稍嫌简略,惜为璧瑕。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1964年抄本。
同治新化县志 三十五卷首二卷
关培钧修,刘洪泽纂。培钧,字晓川,原名性悻,字石臣,广东开平人,举人,同治七年(1868)至九年十月两度知新化县事。洪泽,邑人,岁贡生,内阁中书衔,临武训导。是志上接道光十二年林志,下增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史事。始修于同治九年,记事止于是年,十年成书付梓,十一年春刊竟问世。正文分十志七十五门,附三十余目约九十万字,为十修新化县志。舆地绘图像十余幅,附志新化城乡大小地名,山川河流方位,雕刻精美,弥足珍贵;物产详于前志,记动植物品类四百余种,山林产百物,陆地种乾禾,可说是新化得天独厚;人物占全志篇幅的一半,按孝友、宦迹、儒宿、文学、善行、任侠、才杰、遗民、宿将、隐逸、列女顺序,分类记其生平事述,蔚为可观,可称人物大全。艺文按《汉书》体例,不收诗文著作,只编艺文书目,首列官书目录,次录经史子集目录三百三十九种,汇辑历代著作于一炉,为他志所不及。新化地处山区,古代瑶峒岩堡环列,历代兵防皆详实有据。惟风俗附于舆地;坊表、邱墓入于建置;盐榷、善堂、物产列诸食货;耆寿附于选举,政典记历代军政大事,杂以祥异,且为之编年,断自三国迄今,体裁不合,类目混乱。但纵观全书,仍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史料可信的佳作。有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民国乾城县文献委员会编。是志分贤良、将帅、忠义、儒林、孝友、学术、名宦、列女共八目二十六篇,约二万字。各篇分别署名闵之惠、傅廷弼、萧朝廉。多记民国时乾城人物,如议员、县长、统领等。因撰人与被传人同年代,或相识,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忠义目内记乾嘉暴动之苗民领袖吴八月事迹;有太平天国丞相曹宏谋传;参与反袁护法运动之国民党员姚忠诚传;抗日忠烈田耘事略;及民国十四年(1925)解乾城兵围之苗童龙海清传。反映了编者进步的历史观,保存了一些珍贵的人物史料。其述事详略得宜,注重史实,亦称方志传记之佳作。有民国间抄本。
光绪乾州厅志 十六卷首一卷
蒋琦溥等修,张汉搓纂,林书勋增修,张先达增纂。琦溥,字公甫,广西全州人,监生,同治八年(1869)同知。汉搓,邑人,拔贡,光绪六年(1880)临武教谕;书勋,字麟阁,广东人,光绪三年同知。先达,乾州人,岁贡。厅志普於乾、嘉年间续修,惜未成书,同治十一年琦溥等奉檄纂稿,至光绪三年书勋等因其体裁,正讹补漏,而成是志。正文分二十四门,计二十八万字。因乾州厅素有"苗强于民,安危在乎防苗"之说,乃记苗防特详,除沿旧志记苗户口(止于康熙四十三年)、苗义学、苗选举等内容外,又创体例,以年系事,记历朝"治苗"史实,如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镇溪军民千户所;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大举征苗,开永绥厅;乾隆六十年(1795)至嘉庆二年(1797)苗民暴动。还录有明清两朝有关苗防疏议,条目清晰,远略近详,于王玮之《红苗归流志》亦考证讹谬,增补遗漏,堪称一部"苗防"信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记屯防、物产亦详,艺文稍略。有光绪三年(1877)增修同治十一年刻本。
乾隆乾州志 四卷
王玮纂修。玮,号木庵,山西太平(今襄汾)人,举人,雍正十三年(1735)乾州同知。是志乃乾州(今湖南古首)志之首创,仿于乾隆四年(1739),列三十一门三十八目,约七万六千字,有舆图、八景图。其内容简实,多所稽考,记都鄙、学校、兵防、艺文等较详,记山川、选举等较略,名宦、古迹等以无考而缺。志中述苗防尤详,《红苗风士志》(红苗:苗民的一种,以衣领腰带俱为红色得名。)近二万字,"以所见徵之所闻",记述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至清雍正七年间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乾州苗民的征服统治与苗民反抗斗争的情况,且对苗民的种类、姓氏、语言、服饰、避忌等有具体详细的记载,是研究苗族社会发展历史及苗族语言、风俗的珍贵史料。惟以体例初创、文献无徵,致有记载错谬采访失真之处。有乾隆四年(1739)刻本,1964年抄本。
乾隆永顺府志 十二卷首一卷
张天如等纂修。天如,字念齐,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拔贡,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同知擢永顺知府。永顺于雍正五年(1727)归流设府,辖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向无府志。乾隆二十五年,天如檄各属县修志,二十八年汇总,撰成是编,由桑植县令顾奎光修订,分三十八门,约十三万字。是志记载周备,徵考祥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堪称府志佳创。境内土、苗、瑶、汉各族杂居,是志不存歧视,分条系载,尤以专列土司门,详记其历史、世系,卓具史识。户口门载雍正九年至乾隆二十六年间土、苗、客、民户口增减,与盐政、赋役、仓储、学校等记载,皆反映了永顺改土归流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深刻变化,为研究清初永邑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卷首所列谕敕,可考改土设官源流;卷一所考沿革、疆域,自汉迄清,至为清晰;卷二山水门分记四县之山水数百处,胜迹数十处,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了文字依据。是志名宦、人物、艺文等门稍嫌简略,惜为璧瑕。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1964年抄本。
同治新化县志 三十五卷首二卷
关培钧修,刘洪泽纂。培钧,字晓川,原名性悻,字石臣,广东开平人,举人,同治七年(1868)至九年十月两度知新化县事。洪泽,邑人,岁贡生,内阁中书衔,临武训导。是志上接道光十二年林志,下增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史事。始修于同治九年,记事止于是年,十年成书付梓,十一年春刊竟问世。正文分十志七十五门,附三十余目约九十万字,为十修新化县志。舆地绘图像十余幅,附志新化城乡大小地名,山川河流方位,雕刻精美,弥足珍贵;物产详于前志,记动植物品类四百余种,山林产百物,陆地种乾禾,可说是新化得天独厚;人物占全志篇幅的一半,按孝友、宦迹、儒宿、文学、善行、任侠、才杰、遗民、宿将、隐逸、列女顺序,分类记其生平事述,蔚为可观,可称人物大全。艺文按《汉书》体例,不收诗文著作,只编艺文书目,首列官书目录,次录经史子集目录三百三十九种,汇辑历代著作于一炉,为他志所不及。新化地处山区,古代瑶峒岩堡环列,历代兵防皆详实有据。惟风俗附于舆地;坊表、邱墓入于建置;盐榷、善堂、物产列诸食货;耆寿附于选举,政典记历代军政大事,杂以祥异,且为之编年,断自三国迄今,体裁不合,类目混乱。但纵观全书,仍不失为一部内容丰富、史料可信的佳作。有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