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常德府志 光绪桑植县志 同治桑植县志 乾隆桑植县志 民国永顺县风土记
发布时间:2019-09-06 点击数:2603
嘉靖常德府志二十卷
陈洪谟纂修。洪谟,字宗禹,福建惠安人,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云南布政司,兵部右侍郎,卒赠兵部尚书,著有《静芳亭稿》。是志始修于嘉靖十四年(1535),阅三年成书,记事自唐虞至嘉靖十九年,约二十三万字。内容于旧志载增十之六七,义例精确,论辩简明,一改当时方志多张罗形胜、藻饰艺文之弊。是志记疆域经纬、经济赋税情状、政教纲维、军事概观,皆灼指如画,详尽清晰,尤详于人品志,分政行、科贡、寓贤、列女,条分缕析,数量较旧志增益几倍,洪武以后更盛,对官员铨除、治政贤否及一地的人物、社会风尚,一目了然。艺文志二目,记述赋咏,仅录关于风土及可备志之缺略者,其它虽工不录。是志还重典章、掌故、民生日用,劝惩鉴戒,政教风化,堪称一方之略史,对研究常德地区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史料,尤为不可多得的明代历史档案。统观全书,条目清晰,排列有序,发凡举例,符合方志体例。十门各冠以序,类首亦有小论,以考订原委,昭示宗旨,明其大要。卷首附舆图多幅,亦富史料价值。有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嘉靖十七年(1538)刻本。
光绪桑植县志八卷首一卷
龙起涛等纂。起涛,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是志内容、版本皆与同治县志同,惟卷首後有起涛撰《疏凿茅山从记》、《桑植政题城门记》二文,及他与郑燮文等人的诗歌九篇,似为龙氏补刊,然未另详始末。有光绪十九年增补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1979年传抄本,1981年静电复印本。
同治桑植县志八卷首一卷
周来贺修,罗教纯、陈锦纂。来贺,字德生,江西南丰(今广昌)人,副榜,知县。教纯,字石城,善化(今湖南长沙)人,副榜,永顺县训导。锦,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廪生,桑植县训导。是志始修於同治十一年(1872),逾年成书,分十四门六十目,八万余字,为第四次续修县志。内容较简略,体例不甚得当,多循顾志之旧,未能厘正其失。但补百三十馀年文献不足,尚能有功史实。卷端绘图详备,然以轸宿为首,序目、姓氏次之,不免"颠倒"之讥;职官、选举、人物、列女、艺文诸志皆於旧志有所补苴;山水门记山脉水源条分缕析,有裨考证;保甲门附门牌式及十家牌式图样,附蹋记土司承袭辑略及征调兵事,亦可补正史之阕,是为有识之笔。但以耆寿、寿妇附於人物,列女记艺文之後,不符志醴。有同拾十二年(1873)列本。
乾隆桑植县志四卷首一卷
顾奎光纂修。奎光,字星五,号双溪,江苏锡山(今无锡)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二十四年任桑植知县。是志创自乾隆十三年县令马世奎,稿佚不存。乾隆二十年县令钟人文续修,成书十二卷。是志据旧志增润损益,分三十三门,约五万字。卷首短序及凡例论及县志不必详星野,门目序跋不必列虚言,人物无考、艺文无关邑享者宁阙毋溢,别有见地,反映出作者渊博的史识及科学的修志思想;沿革、建置门记桑植雍正四年(1726)归流始末甚详,改土前历朝沿革列表,改土後之建置编年,间以奏疏附注,或加接语补证,亦独具特色;山水门记山、岩、洞、坡、界等百七十六处,水、泉、溪、河、塘等百三十四处,其中对观音岩、狮子岩、三星岩(俗称三姊妹岩)、观音洞、袁家界等著名景胜皆详细述及,并间以题咏、考证诗文,为现存最早的可作旅游开发依据的文字资料。杂记门泛记名宦,灾祥、八景,所载彭家山铜矿、凉峰界、酸子界铁矿、历山铅矿、者果寨前窟洞、宝保洞硝矿等富於经济价值,又记桑植土司的沿革、官制细况,户口门所载雍正九年(1731)至乾隆十七年(1752)滋生人丁、闲丁数目,赋役门所载康熙五十年(1714)至乾隆六年历年田赋,皆可补正史之阕,为研究土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1964年抄本。
民国永顺县风土记一卷
刘正学纂。正学,字渠远,湖南永顺人,交通大学经济学士。是志撰於民国七年(1918),计十三门,一万三千字。内容简明,务近据实,述及永顺"地势人情之大概及农上商业之趋势,与夫失地方教育及公关事项之现状",颇为精要,是研究永邑及土家族社会经济、文化变化状况的重要史料。所述位置、疆界、幅贝、沿革、山脉、水道、关隘、途径等均博采群书,或以经纬为图,或依走向分支述及,追源溯流,条理清晰,场市详记交易日期、场名;风俗记民国初永顺苗、土、汉各族婚丧习俗;财政述田赋、契税、百货捐等内容;金融载币制沿革,扰乱金融等情事;生活则介绍士、农、工、商各阶层生活情况,并附清光绪十八年(1892)至民国十二年间的主要物价情况;此外於职官、兵制、交通、运输、教育、宗教亦有切实记载,虽地理一科"徵辑乡闻成於京师",缺乏实地采访,不免舛讹,终不失为一部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有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1976年抄本。
陈洪谟纂修。洪谟,字宗禹,福建惠安人,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云南布政司,兵部右侍郎,卒赠兵部尚书,著有《静芳亭稿》。是志始修于嘉靖十四年(1535),阅三年成书,记事自唐虞至嘉靖十九年,约二十三万字。内容于旧志载增十之六七,义例精确,论辩简明,一改当时方志多张罗形胜、藻饰艺文之弊。是志记疆域经纬、经济赋税情状、政教纲维、军事概观,皆灼指如画,详尽清晰,尤详于人品志,分政行、科贡、寓贤、列女,条分缕析,数量较旧志增益几倍,洪武以后更盛,对官员铨除、治政贤否及一地的人物、社会风尚,一目了然。艺文志二目,记述赋咏,仅录关于风土及可备志之缺略者,其它虽工不录。是志还重典章、掌故、民生日用,劝惩鉴戒,政教风化,堪称一方之略史,对研究常德地区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史料,尤为不可多得的明代历史档案。统观全书,条目清晰,排列有序,发凡举例,符合方志体例。十门各冠以序,类首亦有小论,以考订原委,昭示宗旨,明其大要。卷首附舆图多幅,亦富史料价值。有1964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嘉靖十七年(1538)刻本。
光绪桑植县志八卷首一卷
龙起涛等纂。起涛,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是志内容、版本皆与同治县志同,惟卷首後有起涛撰《疏凿茅山从记》、《桑植政题城门记》二文,及他与郑燮文等人的诗歌九篇,似为龙氏补刊,然未另详始末。有光绪十九年增补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1979年传抄本,1981年静电复印本。
同治桑植县志八卷首一卷
周来贺修,罗教纯、陈锦纂。来贺,字德生,江西南丰(今广昌)人,副榜,知县。教纯,字石城,善化(今湖南长沙)人,副榜,永顺县训导。锦,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廪生,桑植县训导。是志始修於同治十一年(1872),逾年成书,分十四门六十目,八万余字,为第四次续修县志。内容较简略,体例不甚得当,多循顾志之旧,未能厘正其失。但补百三十馀年文献不足,尚能有功史实。卷端绘图详备,然以轸宿为首,序目、姓氏次之,不免"颠倒"之讥;职官、选举、人物、列女、艺文诸志皆於旧志有所补苴;山水门记山脉水源条分缕析,有裨考证;保甲门附门牌式及十家牌式图样,附蹋记土司承袭辑略及征调兵事,亦可补正史之阕,是为有识之笔。但以耆寿、寿妇附於人物,列女记艺文之後,不符志醴。有同拾十二年(1873)列本。
乾隆桑植县志四卷首一卷
顾奎光纂修。奎光,字星五,号双溪,江苏锡山(今无锡)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二十四年任桑植知县。是志创自乾隆十三年县令马世奎,稿佚不存。乾隆二十年县令钟人文续修,成书十二卷。是志据旧志增润损益,分三十三门,约五万字。卷首短序及凡例论及县志不必详星野,门目序跋不必列虚言,人物无考、艺文无关邑享者宁阙毋溢,别有见地,反映出作者渊博的史识及科学的修志思想;沿革、建置门记桑植雍正四年(1726)归流始末甚详,改土前历朝沿革列表,改土後之建置编年,间以奏疏附注,或加接语补证,亦独具特色;山水门记山、岩、洞、坡、界等百七十六处,水、泉、溪、河、塘等百三十四处,其中对观音岩、狮子岩、三星岩(俗称三姊妹岩)、观音洞、袁家界等著名景胜皆详细述及,并间以题咏、考证诗文,为现存最早的可作旅游开发依据的文字资料。杂记门泛记名宦,灾祥、八景,所载彭家山铜矿、凉峰界、酸子界铁矿、历山铅矿、者果寨前窟洞、宝保洞硝矿等富於经济价值,又记桑植土司的沿革、官制细况,户口门所载雍正九年(1731)至乾隆十七年(1752)滋生人丁、闲丁数目,赋役门所载康熙五十年(1714)至乾隆六年历年田赋,皆可补正史之阕,为研究土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1964年抄本。
民国永顺县风土记一卷
刘正学纂。正学,字渠远,湖南永顺人,交通大学经济学士。是志撰於民国七年(1918),计十三门,一万三千字。内容简明,务近据实,述及永顺"地势人情之大概及农上商业之趋势,与夫失地方教育及公关事项之现状",颇为精要,是研究永邑及土家族社会经济、文化变化状况的重要史料。所述位置、疆界、幅贝、沿革、山脉、水道、关隘、途径等均博采群书,或以经纬为图,或依走向分支述及,追源溯流,条理清晰,场市详记交易日期、场名;风俗记民国初永顺苗、土、汉各族婚丧习俗;财政述田赋、契税、百货捐等内容;金融载币制沿革,扰乱金融等情事;生活则介绍士、农、工、商各阶层生活情况,并附清光绪十八年(1892)至民国十二年间的主要物价情况;此外於职官、兵制、交通、运输、教育、宗教亦有切实记载,虽地理一科"徵辑乡闻成於京师",缺乏实地采访,不免舛讹,终不失为一部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有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1976年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