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县志新闻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康熙桃源县志 同治七年武陵县志 同治二年武陵县志 嘉庆常德府志 康熙常德府志

发布时间:2019-09-06 点击数:3738
康熙桃源县志四卷 又名楚桃源县志

陈洪范修,罗人琮纂。洪范,字涵虚,浙江榫李(今嘉兴)人,康熙四年(1665)桃源知县,人琮,字宗玉,号紫萝,室名最古园,邑人,康熙进士,初任浙江宁波府推官,陕西朝邑知县,累官四川监察御史,康熙四年、二十四年两度纂辑邑乘,著有《最古园集》、《紫萝山人集》、《仙掌焚全集》、《古政节录》。是志上承明万历四年(1576)郑志,下续万历、天启、祟祯史事,新采顺治、康熙近事,始修于康熙四年,同年成书付梓,记事亦止于是年。正文分八十二目,约二十万字,为桃源四修县志,也是现存是邑最早的邑志刻本。是志特别注重山川名胜古迹,约占全书篇幅五分之一,肯列图画十幅,详绘桃源名山秀水,画雕皆精,图文清楚。桃源大江环带,群峰拱列,景致目记桃川炼丹台、缆船洲、桃川仙境、楚山春晓等内外八景及桃源山、录萝山、桃花洞等名山溶洞,山峰岭岩,洲溪河泉七十七处;古迹为蟠桃庵、岩菱城(楚平王筑)、石柜等胜址,对开发桃源旅游资源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志重艺文,几占全志篇幅三分之一,分记序引说,辨议考传,书碑诗赋十一类,详录汉晋迄清文人名作四百余篇,所录音陶潜《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唐李白《奉饯十士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洞序》、刘禹锡《桃源洞》、王维《桃源行》、韩愈《桃源图》、孟浩然《武陵即事》、宋苏轼《和陶潜桃花源诗》、胡宏、王安石《桃源行》、黄庭坚《秦人洞》明文徵明、王守仁《桃花源》、阙士琦《桃源避秦考》等诗文著作,千古流传、长诵不辍,堪称艺林瑰宝。是志虽为邑乘,又是桃花源风景名胜专志,体例完善、重点突出,文笔精湛,惜过分反映桃源景胜,削弱了志书其他内容。有康熙四年(1665)刻本。

同治七年武陵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附武陵诗徵二卷文徵二卷

欧阳烈等修,杨丕复纂,杨彝珍续纂。烈,江西清江人,同治五年(1866)武陵知县。丕复,字愚斋,邑人,嘉庆丁卯(1807)举人,道光元年(1821)澧州、石门训导、教谕,著有《舆地沿革表》四十卷、《武陵志稿》十二卷。彝珍,丕复子,字湘涵,一字性农,道光庚戌(1850)进士,官兵部主事,有《移芝室诗文集》。是志始修于嘉庆末,由杨丕复编纂,至同治七年彝珍重加纂辑而成,记事自汉至清同治年间,分三十二门,约二十五万字。是志于地理沿革记载详赡,如星野详录古今有关记载及山川水道变迁,资料翔实,名胜附以诗文张之。常德为历代兵家用武之地,兵事门详记周至当朝战事,用编年法统之,保存了较多的战事史料。人物门更占全志的一半,详记自汉至清,明清两代尤详。列女设门,仅录明清两代,竟占篇幅两万字,可见作者之封建节烈观。艺文门载自南北朝至明清两代的本郡书目,按经史子集类分,有些有附注提要和说明,可为本郡历代著述大全。其他各门有舆本事相因陈者亦附注其下,别具一格。文徵诗徵则附志末。是志条例欠完备,编纂较粗糙,每类既无大小序徵引说明,结尾亦无总括,序跋凡例嫌简略。有同治七年(1868)朗江书院刻本。

同治二年武陵县志四十八卷武陵诗徵二卷文徵二卷

汪学灏、孙翘泽修,陈启迈纂。学灏,江苏仁和人,同治元年(1862)任常德知府。翘泽,贵州黄平人,同治三年始先后任常德、长沙知府,湖南按察使。启迈,字竹伯,邑人,由拔贡举顺天试道光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试广东、广西右江道,擢江西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归官后主讲朗江书院。是志于咸丰十年(1860)仲夏,奉府令始修,同治元年六月书成,次年付梓。全书约五十万字,分十门五十目。志中广为徵引资料,详明出处,考其原委,有裨后之考据者。订正讹误,质疑补缺,亦附注说明,使资料翔实可信。前附多人之序。武陵凤称望郡,自汉以来为用武之地,壤地沃野,人物俊雅。志中于物产丰饶、史地渊源、水道堤堰、兵制武备、人才迭出,备有所录,他如田赋,考自夏周,明清尤详。艺文门录一郡书目,以经史子集类从,专列文徵、诗徵两卷,收唐迄清诗文记传,附于志末,亦蔚为大观。舆图不模他志取八景十胜,描头画角,而於城池、街巷、廨署、公建、疆城、道路、堤防、水道,绘为详图,更为务实。是志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每类有大小序,又以论断殿之,承上启下,颇为谨严。然大纲不曰表纪而曰志,以为不敢上僭史例,实囿於局限。如灾祥单独立志,秩祀、园墓附于建置志,亦欠妥当。全志文字略显繁杂,是为不足,然亦不失为精心结撰之佳作。有同治二年(1863)刻本。

嘉庆常德府志四十八卷文徵九卷首一卷从谈三卷

应先烈修,陈楷礼纂。先烈,字未堂,江苏宜黄人,知州,嘉庆十三年 (1808)常德知府。楷礼,字卷山,邑人,举人,宜章教谕,辑《常德文徵》,著有《易原内外篇》、《洞庭湖志》等。常德有志始于明永乐,凡六修,多散失,乾嘉以后续修,未成稿,是志始修于嘉庆十八年,历时三月成书,为重修本,记事自唐虞周,止于是年,约七十万字,体例完备,编次有序,取材广博,内容宏富,重历史略地理,全书分为纪、表、考、略、传五门。卷首附舆图多幅:纪分二目,载自汉至嘉庆有史可稽的古今大政要略;考分十目,为舆图、山川、建置、赋役、祠祀、风俗、学校、武 备、物产、艺文,目皆详审山川,考察故实,备查有故典章文献,正讹补漏,使之更具一方信史的重要价值。如艺文考,记自屈原至嘉庆年间本郡之书目,按经史子集划分,并附金石目,一改一般方志艺文只录原文之沿习;略即名宦传,以别于一般郡人,重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所谓风教观念。是志人物传和表几占全书一半,按藩封、职官、选举、人物以表排列,附注沿革、循表查传,无传者亦因旧志所载事迹分注,卷帙浩繁,堪称一部人物大全。文徵记诏谕、疏启、记、传文、碑志、杂著、赋、诗;丛谈分天地人物事,为稗言杂说,杂记、杂谈均附於志末,亦有裨于参考。有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康熙常德府志十卷

胡向华修,贺奇纂。向华,字光岳,甘肃两当人,康熙八年 (1669)常德知府。奇,字庸也,号天放,邑人,授中书舍人,加兵部职方,主司监军监察御史,修有《霍州志》和郡志。是志奉檄修于康熙八年,次年八月成书,记事自唐虞至康熙初年,约三十五万字,分八门六十六目,基本沿袭旧志大纲,规模更为扩展,细目更详而繁,有关郡邑旧籍逸事,无不广搜详录,剔繁正讹,循事考实,地流寻源。如地理类,旧志较欠缺,著者宦游数十年,阅历滇、黔、粤、蜀本郡山水发源之地,躬自采访考察,详载原委,绘制城郭、山川、名胜图四十多幅,对研究本郡自然史志,有重要参考价值。他如田赋、土贡、户口、徭役、历代官制、军务政典,亦搜罗典章案牍,备细记载,犹详前代,可为一方掌故的档案库。此外,人物、风俗、典章,亦必逆古论今,不落巢臼,务求其实,彰善答恶,足见胆略和才识。是志将乡贤、名宦列入学校志,科贡、选举、荐辟列入人物志,显示著者重风教、节操、德行的封建观,这种分目方法在当时亦有独到之处,有康熙九年(1670)刻本。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