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广湖南考古略 光绪湖南考古略 同治湖南阳秋 光绪湖南通志
发布时间:2019-09-01 点击数:1649
光绪广湖南考古略三十卷
佚名纂修。是书卷首有同德斋主人短序和目录,无凡例绘图。正文分二十三门,约七万字。体例与《光绪湖南考古略》近似,皆依类分卷,每类分条接朝代次序叙述,名为考古略,实为一方之史志,不以行政区域划分,条目下叙事附注地名。凡关湖南的天文地理、山川水道、关隘形势、城池堤堰、古迹陵墓、田赋榷税、盐法钱法、物产矿厂、封建名宦、苗防兵事、书院人物、金石文字、典籍故实,无不搜罗无遗,备载周详。是书於地理沿革、古迹考证远胜方志详尽。对人文尤重,名宦门记自汉迄明,人所共知的就有三百三十一人;人物门记自秦迄清,历代所谓忠孝节妇、能工巧匠有二百八十人,先依朝代和地区列目,後又分目详其里籍事迹;金石文字几占全书篇幅五分之一,属重头类目。正文之外,补遗卷百二十八口,辑各门散佚,独立成篇,亦颇具特色。是书条例醒目,文字简洁,是了解和掌握湖南古今史事的一本别具风格的袖珍工具书。有光绪十四年(1888)古越沈祖燕署签的鸿宝斋石印本。
光绪湖南考古略十二卷
卢峻、成业襄编纂。峻,字秀峰,湖南湘潭人。业襄,字简青,湖南宁乡人。是书始编於光绪元年(1875),阅十一月成书,全书九十九门,约七万字。依类编次为天部、地部、人部、物部。系采辑明清一统志、省志、府州厅县志所记资料,搜索详尽,证以史传而成。白天文地理人物及物产,凡可为典实者,依类分条,无不备载。是书所记资料,断为明代,惟於郡县废置,则记自周迄清,叙事简明,对事物无据及巨公名宿的品评,俱付阙如。天部星野博引经史旧文;山川名胜只记前人遗迹或经名人题咏可为故实者;地部门类,仍按县编次,以湘资沅澧四水为经,,诸水为纬,方域设置,较便展阅;人部不按府县登载名臣流寓,而以朝代前後例次,避免重衍累赘,凡有牵附舛错,则据籍查考,删汰更正。如蒋琬,湘乡人,或列於零陵;叶盖,桂阳州人,或列於耒阳、益阳;范浚,浙江兰溪人,而以为澧州;廖正一,湖北安陆,而以为衡山;胡曾,非状元,而以为天福状元等等,一一予以订正。人物所列载本省的公卿士庶可矜式後人者,悉详其官爵里居、终身行事,原籍他省而著籍斯土者,即为楚出,列表记之。名宦记实政,流寓改为名宦人物,以符体例。仙释方伎,则区分本省外省,分类载人。物部只依类记述器具草木鸟兽鳞介,可作为典故者,其他因门类大多,反形琐屑,故从略。是书体例全依类分条记叙,文字简明,是湖南考古工具书,史料丰富,且信实可证。有光绪二年(1876)六月读我书室刻本。光绪五年(1879)守墨书斋刻本和八年长沙枕善山房增刻本。
同治湖南阳秋十六卷续编十三卷
王万澍编,王国枚续编。万澍,字霍霖,又号衡湘野人,湖南常宁人,万澍舆兄万卷及同邑张载远等为文社,号常宁十子,著有《衡湘稽古》、《诸史义例》。国枚,字愧庵,万村子,幼负异才,弱冠后应童子试,戮力於经史子集,中年托形家言,继承父志,续成是篇。是书肇始和成书时间不详,凡例云:"乾隆癸巳(1773)奉旨徵求遗书……唯是春秋之名,上同圣经,心有未慊,於是改春秋见阳秋,编而存之。"可见此书成于乾隆中叶是可以肯定的。是书编纂者历游名山大川,考订湘楚古迹,尝取正史,博采群籍,遍访耆宿纂辑而成。正编自秦汉迄隋,续编自唐迄元,凡有涉於湖南春秋历代史事,无不备录。是书无门目序跋,体例设置)内容撰述,别具一格。全书共二十九卷,约二十三万字,按朝代分卷,仿纲目书法,依编年体例,缀成条目,录载每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灾祥等史事,竖不断线,横无佚漏,史论详赡,言简意赅。条目之下,附以训义,详叙史事始未,覆核注释,评介得失作用,例如卷一开宗明义的条目则书"庚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初,置黔中长沙郡"。接著叙述设置经过。再次则列"训义日:始皇二十一年,衡湘已置郡县,此不日分黔中为长沙,而日初为郡县者何也。古者荆州封建国,至秦而变古制,当始皇时,去古未远,一统之初,犹望能复三代之制作。乃从李斯之议,终为郡县矣"。类推。是书取材精审,是一部记载湖南历代史事的专著,有裨於後人考证参考。有同治九年(1870)唐训方校刻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黄甲草庐重刻同治九年(1870)本。
光绪湖南通志二百八十八卷首八卷末十九卷
李翰章、卞宝第修,曾国荃、李元度等纂。翰章,字筱荃,安徽合肥人,拔贡生,累官至两江总督,卒谥勤恪。宝第,字颂臣,江苏仪征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历任刑部主事、浙江监察御史、河南布政使、湖广总督、湖南巡抚,终闽浙总督。国荃,字沅浦,湖南湘乡人,道光拔贡,一等威毅伯,官至两江总督,卒溢忠襄,有《曾忠襄公奏稿》行世。元度,字次青,一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更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道光举人,累擢浙江盐运使,终贵州布政使,著有《同治平江县志》、《光绪南岳志》、《国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馆诗文集》等。是志倡修采访于同治七年(1868),十三年编辑,光绪五年(1879)成书付梓,十一年刊行。是志卷帙浩繁,约一千二百万字。全书大抵旧文占十之八九,新增十之一二。共十五门三十四目。首八卷录自顺治元年(1644)至同治二年的诏谕。地理门凡四十卷十一目,详记三湘四水,并历代州、郡、县建置分合,断自湖南布政使所辖。凡湖湘舆图、郡县沿革、分野、经纬、山川、形胜、关隘、古迹、陵墓、风俗,无不备载。建量门七卷,专记城池、公署、津梁、堤堰。赋役门七卷三目,记自汉唐以来的户口、田赋、蠲恤,丁钱逐年按田摊收,遇灾蠲恤,一仍旧志,开康熙五十二年(1713)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始。食货门七卷六目,记述积贮、榷税、厘金、盐法,以佐军需和济民食,至钱法、矿厂、物产,皆录自旧志。学校门九卷三目,专记学宫、学额、书院,自唐石鼓、宋濂溪、清岳麓书院,无不备具。典礼门七卷三目,记官民通行之礼仪、礼典、秩记。武备门十二卷,溯自周汉迄清历代战乱及其兵备防务,详近略远,由於所谓"苗防"、"会匪"、"教匪"、"粤匪"以及近代史上著名人物为李星沅、江忠源、骆秉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办团防、增水师,练湘勇楚勇,组织镇压两江、湖广、湘黔、闽浙的太平军和剿灭"捻匪"、"回乱"记载尤详,是研究清代社会动乱、政治、军事的珍贵史料。封建门二卷,记自汉迄明分藩楚南,以表录其始封嗣爵名谥。名宦门十八卷,记自秦汉至清代之监司、牧令。职官门二十三卷依品位具列历代文职自督抚,武职自提督诸官宦。选举门二十七卷记述科目制度,自科制,进士、举人以至五贡,悉依旧志续增。文职荐举、武职军功虽不尽出自科目制度,亦汇人选举门。人物门占篇幅四分之一。唯楚有材,凡见之於文献,流寓者为屈原、贾谊、司马子长、柳宗元、元结、李杜,儒学如王夫之、魏源,近代将领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以及著名之"忠孝"、"乡贤"、"节烈",无不备载,力求精详。方外门五卷,记仙释、寺观、山林溪壑之胜。祥异门二卷记湖湘历代重大灾祥,虽不无天人感应之疵,亦不失为自然变化的实录。艺文门四十五卷,记载历代湖湘文人墨客之述作,蔚为大观;禹碑出于南岳勾喽峰,文字奇古,为古来金石之鼻祖,亦增记之。是志体例谨严,资料宏富,上逆自秦汉以前传说,下迄近代史事,凡关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民风习俗等史事的源流沿革、发生、发展,无不博采文献,考证典籍,拾遗补缺,订正错讹,堪称湖南的百科全书,它是湖南方志的总结,又是湖南方志的典范。对研究湖南的历史和将来的建设,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和工具书。有光绪十一年(1885)铅印本。
佚名纂修。是书卷首有同德斋主人短序和目录,无凡例绘图。正文分二十三门,约七万字。体例与《光绪湖南考古略》近似,皆依类分卷,每类分条接朝代次序叙述,名为考古略,实为一方之史志,不以行政区域划分,条目下叙事附注地名。凡关湖南的天文地理、山川水道、关隘形势、城池堤堰、古迹陵墓、田赋榷税、盐法钱法、物产矿厂、封建名宦、苗防兵事、书院人物、金石文字、典籍故实,无不搜罗无遗,备载周详。是书於地理沿革、古迹考证远胜方志详尽。对人文尤重,名宦门记自汉迄明,人所共知的就有三百三十一人;人物门记自秦迄清,历代所谓忠孝节妇、能工巧匠有二百八十人,先依朝代和地区列目,後又分目详其里籍事迹;金石文字几占全书篇幅五分之一,属重头类目。正文之外,补遗卷百二十八口,辑各门散佚,独立成篇,亦颇具特色。是书条例醒目,文字简洁,是了解和掌握湖南古今史事的一本别具风格的袖珍工具书。有光绪十四年(1888)古越沈祖燕署签的鸿宝斋石印本。
光绪湖南考古略十二卷
卢峻、成业襄编纂。峻,字秀峰,湖南湘潭人。业襄,字简青,湖南宁乡人。是书始编於光绪元年(1875),阅十一月成书,全书九十九门,约七万字。依类编次为天部、地部、人部、物部。系采辑明清一统志、省志、府州厅县志所记资料,搜索详尽,证以史传而成。白天文地理人物及物产,凡可为典实者,依类分条,无不备载。是书所记资料,断为明代,惟於郡县废置,则记自周迄清,叙事简明,对事物无据及巨公名宿的品评,俱付阙如。天部星野博引经史旧文;山川名胜只记前人遗迹或经名人题咏可为故实者;地部门类,仍按县编次,以湘资沅澧四水为经,,诸水为纬,方域设置,较便展阅;人部不按府县登载名臣流寓,而以朝代前後例次,避免重衍累赘,凡有牵附舛错,则据籍查考,删汰更正。如蒋琬,湘乡人,或列於零陵;叶盖,桂阳州人,或列於耒阳、益阳;范浚,浙江兰溪人,而以为澧州;廖正一,湖北安陆,而以为衡山;胡曾,非状元,而以为天福状元等等,一一予以订正。人物所列载本省的公卿士庶可矜式後人者,悉详其官爵里居、终身行事,原籍他省而著籍斯土者,即为楚出,列表记之。名宦记实政,流寓改为名宦人物,以符体例。仙释方伎,则区分本省外省,分类载人。物部只依类记述器具草木鸟兽鳞介,可作为典故者,其他因门类大多,反形琐屑,故从略。是书体例全依类分条记叙,文字简明,是湖南考古工具书,史料丰富,且信实可证。有光绪二年(1876)六月读我书室刻本。光绪五年(1879)守墨书斋刻本和八年长沙枕善山房增刻本。
同治湖南阳秋十六卷续编十三卷
王万澍编,王国枚续编。万澍,字霍霖,又号衡湘野人,湖南常宁人,万澍舆兄万卷及同邑张载远等为文社,号常宁十子,著有《衡湘稽古》、《诸史义例》。国枚,字愧庵,万村子,幼负异才,弱冠后应童子试,戮力於经史子集,中年托形家言,继承父志,续成是篇。是书肇始和成书时间不详,凡例云:"乾隆癸巳(1773)奉旨徵求遗书……唯是春秋之名,上同圣经,心有未慊,於是改春秋见阳秋,编而存之。"可见此书成于乾隆中叶是可以肯定的。是书编纂者历游名山大川,考订湘楚古迹,尝取正史,博采群籍,遍访耆宿纂辑而成。正编自秦汉迄隋,续编自唐迄元,凡有涉於湖南春秋历代史事,无不备录。是书无门目序跋,体例设置)内容撰述,别具一格。全书共二十九卷,约二十三万字,按朝代分卷,仿纲目书法,依编年体例,缀成条目,录载每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灾祥等史事,竖不断线,横无佚漏,史论详赡,言简意赅。条目之下,附以训义,详叙史事始未,覆核注释,评介得失作用,例如卷一开宗明义的条目则书"庚辰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初,置黔中长沙郡"。接著叙述设置经过。再次则列"训义日:始皇二十一年,衡湘已置郡县,此不日分黔中为长沙,而日初为郡县者何也。古者荆州封建国,至秦而变古制,当始皇时,去古未远,一统之初,犹望能复三代之制作。乃从李斯之议,终为郡县矣"。类推。是书取材精审,是一部记载湖南历代史事的专著,有裨於後人考证参考。有同治九年(1870)唐训方校刻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黄甲草庐重刻同治九年(1870)本。
光绪湖南通志二百八十八卷首八卷末十九卷
李翰章、卞宝第修,曾国荃、李元度等纂。翰章,字筱荃,安徽合肥人,拔贡生,累官至两江总督,卒谥勤恪。宝第,字颂臣,江苏仪征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历任刑部主事、浙江监察御史、河南布政使、湖广总督、湖南巡抚,终闽浙总督。国荃,字沅浦,湖南湘乡人,道光拔贡,一等威毅伯,官至两江总督,卒溢忠襄,有《曾忠襄公奏稿》行世。元度,字次青,一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更号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道光举人,累擢浙江盐运使,终贵州布政使,著有《同治平江县志》、《光绪南岳志》、《国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馆诗文集》等。是志倡修采访于同治七年(1868),十三年编辑,光绪五年(1879)成书付梓,十一年刊行。是志卷帙浩繁,约一千二百万字。全书大抵旧文占十之八九,新增十之一二。共十五门三十四目。首八卷录自顺治元年(1644)至同治二年的诏谕。地理门凡四十卷十一目,详记三湘四水,并历代州、郡、县建置分合,断自湖南布政使所辖。凡湖湘舆图、郡县沿革、分野、经纬、山川、形胜、关隘、古迹、陵墓、风俗,无不备载。建量门七卷,专记城池、公署、津梁、堤堰。赋役门七卷三目,记自汉唐以来的户口、田赋、蠲恤,丁钱逐年按田摊收,遇灾蠲恤,一仍旧志,开康熙五十二年(1713)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始。食货门七卷六目,记述积贮、榷税、厘金、盐法,以佐军需和济民食,至钱法、矿厂、物产,皆录自旧志。学校门九卷三目,专记学宫、学额、书院,自唐石鼓、宋濂溪、清岳麓书院,无不备具。典礼门七卷三目,记官民通行之礼仪、礼典、秩记。武备门十二卷,溯自周汉迄清历代战乱及其兵备防务,详近略远,由於所谓"苗防"、"会匪"、"教匪"、"粤匪"以及近代史上著名人物为李星沅、江忠源、骆秉章、曾国藩、左宗棠等办团防、增水师,练湘勇楚勇,组织镇压两江、湖广、湘黔、闽浙的太平军和剿灭"捻匪"、"回乱"记载尤详,是研究清代社会动乱、政治、军事的珍贵史料。封建门二卷,记自汉迄明分藩楚南,以表录其始封嗣爵名谥。名宦门十八卷,记自秦汉至清代之监司、牧令。职官门二十三卷依品位具列历代文职自督抚,武职自提督诸官宦。选举门二十七卷记述科目制度,自科制,进士、举人以至五贡,悉依旧志续增。文职荐举、武职军功虽不尽出自科目制度,亦汇人选举门。人物门占篇幅四分之一。唯楚有材,凡见之於文献,流寓者为屈原、贾谊、司马子长、柳宗元、元结、李杜,儒学如王夫之、魏源,近代将领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以及著名之"忠孝"、"乡贤"、"节烈",无不备载,力求精详。方外门五卷,记仙释、寺观、山林溪壑之胜。祥异门二卷记湖湘历代重大灾祥,虽不无天人感应之疵,亦不失为自然变化的实录。艺文门四十五卷,记载历代湖湘文人墨客之述作,蔚为大观;禹碑出于南岳勾喽峰,文字奇古,为古来金石之鼻祖,亦增记之。是志体例谨严,资料宏富,上逆自秦汉以前传说,下迄近代史事,凡关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民风习俗等史事的源流沿革、发生、发展,无不博采文献,考证典籍,拾遗补缺,订正错讹,堪称湖南的百科全书,它是湖南方志的总结,又是湖南方志的典范。对研究湖南的历史和将来的建设,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和工具书。有光绪十一年(1885)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