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江苏省吴县历代旧志提要(41部)PDF下载

发布时间:2019-07-23 点击数:5566
嘉靖吴邑志

卜六卷图说一卷(明)苏祐修,杨循吉纂,图说明曹自守撰 明嘉靖8年(1529)刻本;明抄本;清抄本;民国抄本。祐,字允吉,一字舜泽,山东濮洲(今濮县)人。嘉靖5年进士。同年任吴县知县。后历官兵部侍郎、总督宣大军务。著有《谷原集》循吉,字君谦,号南峰,吴县人。成化20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弘治初,致仕归。著有《松筹堂集》。自守,字伯化,一字迈庵,山东荏平人。嘉靖38年(1559)进士。同年知吴县。嘉靖7年,祐慨吴无志,延清循吉载笔创修。至38年,曹氏欲再—楫,先图后志,终未成而去,只撰成图说1卷,与兹本同刻。志共乡16卷。卷1建置总论、城、邑名、疆域、形胜、风俗(附事);卷2吴国本末、史考、经考;卷3县治、县令题名(论赞附);卷4乡图都分(户口田粮坊巷桥并杂附)、境内公廨(名臣事迹附);卷5学校;卷6庙、坛、祠宇,卷7~10人物传;卷11山、城西诸名山、太湖诸山、卷12水、城内外泾汇、石湖、太湖;卷13周汉以来古迹、第宅、园亭、冢墓(附书院);卷14物产;卷15古今诗;卷16古今文章。首附图及图说。本志为吴县首创之志,故载录吴县风土、地理、职官、选举、人物等资料价值较高,其中人物记述尤为翔实。《四库提要》曾许之为“较他志乘为典核”。但有关吴国本末、史考、经考的记述,已不限于吴县一地,不免有“志书牵引之习。”(《四库提要》)

崇祯吴县志

五十四卷首一卷(明)牛若麟修,王焕如纂 崇祯15年(1642)刻本,清抄本。若鳞,字玉书,湖广(今湖北省)黄冈人。天启进士,崇祯10年任吴县令,15年以艰去,有惠政。焕如,字至翁,吴县人。郡学生,嗜读经史。崇祯时,苏州巡抚张国维汇订《吴中水利全书》,多出其手,还辑有《苏州府学志》、《圣恩寺志》等。牛氏于崇祯14年正月初一开局修志,聘请王焕如为主纂,杨廷枢、郑敷教为参订,至15年2月15日完稿。前有图15幅,为长洲徐霖实地勘测所得。卷首为系说;卷1建置、疆域、形胜、城池;卷2乡都、市镇;卷3~4山;卷5水;卷6古迹;卷7户口、田赋上;卷8田赋下;卷9役法;卷10风俗;卷11祥异(寇乱民变附);卷12官署;卷13学宫;卷14书院;卷15坊巷;卷16桥梁;卷17仓庾、驿馆、邮铺,卷18兵防,卷19~21坛庙、祠庙,卷22宅第;卷23园林;卷24~26僧坊(城内寺院、郊外寺院、湖中寺·院、郊外湖中·庵);卷27玄观;卷28冢墓;卷29物产;卷30~31职员(先朝正佐领、先朝师儒、本朝正佐领附吏额属员、本朝师儒);卷32~38选举(先朝诸科、先朝进士、本朝进士、先朝乡举、本朝乡举、本朝贡生、先朝武举、本朝武举)、荐辟、封赠、荫叙;卷39宦迹;卷40~54人物(勋业、德望、忠节、孝友、才识、政事、刚正、清操、卓行、风雅、文苑、儒林、义侠、武略、隐逸、寓贤、列女、艺事、方术、工技、高释、仙流)。前有崇祯15年牛若麟、杨廷枢、郑敷教、王心一、宋学显、徐、李模、项煜、陆康稷9《序》,并附嘉靖杨循吉《吴邑志序》,以及参辑名衔,编例,曹自守《图说》等,此志是明代嘉靖《吴邑志》以后唯一的吴县志,其体例为清诸志所效法。以后《吴县志》中的《仓驿》、《邮铺》、《分野》、《疆域》、《城池》、《山水》、《乡都》、《坊巷》、《第宅》、《园林》、《寺观》等类,皆在《牛志》的基础上“损益”而成。志中所记人物详细,其中明末人物尤详,故一向被目为善志。

康熙吴县志

六十卷首一卷(清)吴愚公修,孙佩纂。—康熙30年(1691)刘汝洁刻本。主修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汤斌。佩,字瑶仙,又字鸣庵,江苏吴县人。生卒年月未详,康熙29年(1690)副贡,曾充史馆。纂修有《苏州织造局志》、《浒墅关志》。康熙11年(1672),清廷为修一统志,诏天下修志。吴愚公遂聘孙佩总纂,至16年成稿。经后任知县刘滋、张窿等促成,于30年刊刻行世。全志设目:卷首巡幸纪事;卷1建置(年表);卷2职员(年表);卷3师儒(年表);卷4诸科(年表);卷5进士(午表);卷6乡贡(年表);卷7贡生(年表);卷8武科(年表);卷9分野、疆域、城池;卷10~11山;卷12水;卷13乡都、坊巷、市镇村;卷14桥梁;卷15风俗、户口;卷16~18田赋;卷19役法;卷20物产;卷21祥异;卷22官署;卷23学校;卷24书院';卷25仓场、驿馆、邮铺;卷26兵防;卷27~29坛庙、祠庙、(敕建、宪批、废祠、土祠);卷30宅第;卷31园林;卷32古迹;卷33~36僧坊(城内寺院庵、郭外诸寺、郊外院庵、湖中寺院庵);卷37道观;卷38冢墓;卷39吴世家、封爵、氏族、平乱;卷40~41宦绩(宪使、郡守、府僚、县正、县僚、师儒);卷42~59人物(名臣、忠节、孝友、儒林、文学、卓行、武略、隐逸、义侠、流寓、列女、艺术、杂技、高释、仙真);卷60杂记。前有丁思孔、刘鼎、高裔、刘滋、高晖5篇《序》。此志体例,与康熙《苏州府志》类似。所没《义侠》上承《崇祯志》,为其他志书所少见。丁《序》称,是志“典故则博稽诸载籍,事迹则延访于名贤。非见闻之真者不敢录,其以私于者不敢徇。若山川、形胜、风俗、户口、人物、艺林之类,则有昔之所略而今之所详者,昔所未有而今所增入者,昔之舛讹而今之重为厘正者”。虽有过誉之处,而记叙范围较广,确也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田赋》分别记载明代吴县的事故除虚、归总正实、坐派起运、运余拨存、岁办、课钞、均徭、应征增减、验派规则、本色起运、本色留存、折色起运、折色岁用、留存款项、折色留存及田粮斗则、清代的田地大总、田粮斗则、验派规则、本色大总、折色大总以及杂项税项、田房税、典当税、牙行税、牛猪羊税和役法等。此外,书中有些部分的记述也颇为翔实,如《物产·帛》计列19种,为苏州方志所仅见,《兵防》记枫桥之敌楼的位置、高宽、建筑形制等,亦为府志所缺。此志的缺点,亦与康熙《苏州府志》有相同之点,但从总体看,比府志略优。

乾隆吴县志

一百十二卷首一卷(清)姜顺蛟,叶长扬修,施谦纂 乾隆10年(1745)刻本。顺蛟,字雨飞,直隶(今河北省)大名人,拔贡,乾隆8年3月至11年6月任吴县知县。长扬,字尔祥,一字定湖,吴县人。康熙57年(1718)进士,授编修,乾隆元年荐博学鸿词。谦,字白勖,一字自南,号兰坨,又号紫薇山人,浙江海宁人。诸生,吴县杨绳武门生,工诗文。早岁为查慎行所引重。暮年落拓不羁,阨穷以老。此志乾隆9年正月开馆,至7月完稿,系以《牛志》为基础,由叶杨(绳武)讨论修饰。目录为:卷首序文、衔名、目录、图;卷1建置、沿革;卷2分野;卷3疆域;卷4~5山;卷6水;卷7城池、乡都;卷8市镇、桥梁;卷9坊巷;卷10户口、徭役;卷11~15田赋;卷16~21水利;卷22古迹;卷23物产;卷24风俗;卷25~26祥异;卷27吴世家、封爵;卷28氏族;卷29官署;卷30学宫;卷31书院、义学;卷32仓庾、邮铺、驿站;卷33~36职官;卷37~38宦绩;卷39师儒;卷40兵防;卷41弭变;卷42~47选举;卷48武科;卷49封荫;卷50~79人物:先贤、名臣、忠节、循良、能吏、儒林、文苑、武略、孝友、卓行、隐逸、流寓、好义、游侠、列女、艺苑、方术、释氏、老氏、工役;卷80坛壝;卷8l~82祠庙;卷83第宅;卷84园林;卷85冢墓;卷86~88僧坊;卷89道观;卷90~92杂记;卷93~112艺文。此志每卷前皆有立类论述,有些立目颇有新意,如《氏族》卷,记载了朱、张、顾,陆等78姓之“显荣”经过,为氏族学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卷31《义学》后附有《义学规条》,是研究古代教育的资料。

民国吴县志

八十卷曹允源等纂修。—民国22年(1933)苏州文新书局铅印本。允源(1855—1927),字根荪,吴县人。光绪15年(1889)进士,官至宜化知府,安襄郧荆兵备道,民国后任苏州图书馆馆长。著有《复庵文稿》,《复庵外集》、《淮南杂志》等。民国7年(1918),知县吴秀之聘请曹允源、吴荫培、蒋炳章任总纂,于沧浪亭设修志局,聘员纂修。主持者屡经变更,曹,吴,蒋3人之外,又有孔昭晋、张一麟、李根源等。其间时作时辍,历时14年才成书。体例是曹允源制定,采用纲目体,立大纲4,曰图、表、考、传,仿章学诚《湖北通志稿》体。每纲下分设子目。卷1图;三县全城图、三县总图、三县分图、三县乡镇图、官署图、学宫图、太湖全图;卷2~17表:职官表、选举表;卷18~61考:舆地考;沿革、疆域、城池、山、水(乡镇租界附);坊巷;桥梁(关津水闸附)、文庙、书院、义塾;学堂;公署、局所;驿传;仓庾(义庄附);古迹;坛庙祠宇;寺观;第宅园林;冢墓;水利、田赋、物产、风俗;兵防考;祥异考;艺文考;金石考;卷62~77传;名宦;列传;忠节;孝义;列女;艺术、流寓、释道;卷78~79杂记;卷80旧序。前有张一麟和孔昭晋2《序》及《修志凡例》。因为宣统时还没有废府并县,所以3县分别记述,原名为《吴长元三县合志》,后因苏州府的建置已废,原吴,长洲、元和3县合并为吴县,故付印时改今名。记事下限止于宣统3年,只有《艺文》,《冢墓》、《坛庙祠宇》等少数篇目补进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旧吴县是府属首县,而长洲、元和2县署又都在府城内,所以对府城及吴县的记载独详。书中《沿革》、《职官》等的记叙,与旧府志相差无几,可以不论。与旧志相比,不设《巡幸》目,将清廷的有关诏谕、帝王行踪等,分别载入《田赋》、《公署》、《名胜》,较为可取。《物产》记有近代工业,如丝厂、纱厂、电灯厂、冰厂、汽水厂等。《金石》汇成4册,足补府《乾隆志》、《道光志》、《同治志》的缺略不备。《杂记》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记述,如裱褙、玉雕、篆雕、石刻、木雕、微型雕刻、铜锡器等及其名家特技。另收有农耕具、养鱼业以及清代米和蔬菜价格的变化等情。但书中不载太平天国的史事和人物,就连辛亥革命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一点痕迹可寻,当不能说是一种疏忽。

民国吴县志稿

民国间稿本;台湾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本。一一《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书名著录为“续吴县志稿”。此稿为曹允源,李根源等所纂《吴县志》的原始草稿。全稿字迹非出一人之手,清晰可辨.用纸也不同,有无任何痕迹之白纸,有竖格,并有“江苏存古学堂”边款。设目虽与曹,李《志>喑异,文中又多次用“国朝”字样,似为清人口吻,然而,下限均止于宣统3年,最为有力的证据,其于《职官》序说:“前志职官,三县体例不一。《姑苏志》旧有《古今守令表》,《吴县志》沿其例,年经事纬,次序秩然。史体不乖,事属可因。惟乾隆中叶以后,邑志未修。道光,同治两府志,只载令长,校官,丞簿以下不可考.兼之中遭兵燹,册籍荡然,兹亦姑从盖阙。至光、宣两朝,就有可征者,列之以昭信实”。此与《曹志》除个别字外完全相同。存古学堂于光绪34年(1908)创办,宣统3年(1911)停,从该学堂获取纸张是很自然的。称“国朝”可能系照抄旧文而来,或出于原为清廷官吏的恋旧心理。通稿不见完整体例,设目无逻辑次序,与出版之曹《志》不能并论.设有职官(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粮储道、织造、榷使、知府、知县、县丞、主簿、学官、武职等)、水利补编、田赋补编、续编、徭役补编、芦课续编、漕运补编、蠲赈补编、仓续、积贮补编、续编、机祥补编、续编、选举、武备(营标、军械局、巡警)、疆域(租界)、风俗、驿传(附铁路、航路)、物产、纪事补编、续编、纪言补编、艺文志(经、史、子、集、吴中故实补编等)。记叙范围由苏州府至吴、长洲、元和3县,实为清3县合志。但因是草稿,书中附有各种标记,有随时增入或删削之内容,并有附考核,由此可以透示《吴县志》修纂之部分进程。且有些记载,并末全入后来付印的志书,有一定参考价值。

隆庆长洲县志

十四卷(明)张德夫修,皇甫汸纂。—明隆庆5年刻本。长洲县,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置,民国元年(1912)废入吴县,今属苏州市。德夫,字子成,江西浮梁人,嘉靖44年(1565)进士,隆庆3年(1569)任长洲县令。坊,字子循,长洲人,嘉靖8年进士。以吏部郎中左迁大名通判,政余不废吟咏,尤工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九》。德夫在任期间,聘皇甫汸纂辑此志。凡14卷。卷1地理志(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形胜、风俗);卷2水利、田赋(附税课、田地、税粮、起运、课程);卷3宦迹;卷4学宫;卷5县治(附官署、堂廨、旧治堂廨、公署、废暑、铺舍);卷6科第(贡聘附);卷7户口(土产附);卷8城池;卷9兵防;卷10山部、水部、寺部、观部;卷11仓场、坛祠;卷12坊巷、乡都(市镇村附)、桥梁;卷13古迹、冢墓、第宅、园亭;卷14人物(列女、艺术)。记事起自唐代置县,止于明隆庆4年。此志,“长于尔雅而考核或疏”,于“赋漕风俗之纪亦多所缺略。”

万历长洲县志

十四卷艺文志 十卷(明)张德夫修,皇甫汸纂;(明)张风翼等补纂(艺文志)。—明万历26年(1S98)刻本,崇祯8年(1635)补刻本,民国晒印崇祯补刻本,清嘉庆间抄崇祯补刻本。德夫、汸生平俱已见前。凤翼,字伯起,长洲人,嘉靖举人。好填词,尝作《红拂记》等传奇,又有《处实堂集》、《占梦类考》、《文选纂注》、《海内名家工画能师》等书。《隆庆志》有关情况亦已见前。万历26年,县令江盈科延名士张风翼重加纂辑,增纂《艺文志》而刻之,崇祯8年又经县令涂必泓重为修板付印。《隆庆志》“科第”类增辑至万历25年。

康熙长洲县志

二十二卷(清)祝圣培等纂修。—康熙23年(1684)刻本。圣培,字思益,清湖广应城人,康熙20年10月来任学官,修葺县志。其时去《万历志》已百余年。圣培恐“世远事淹”,“缘是具书币造请于邑之巨公名士,为之裒集旧闻采询故老百年湮轶之事铨次简编。”全书共22卷。卷1图考;卷2建置(附沿革)、星野、祥异、疆域;卷3城池、兵防、风俗;卷4版图;卷5户口、人丁、物产;卷6山川;卷7水利;卷8坊巷、桥梁、市镇;卷9田地;卷10~11税粮;卷12徭役;卷13职官、师儒;卷14官署、学宫、仓庾;卷15科目;卷16坛祠、寺观;卷17古迹、第宅、园林、冢墓;卷18宦迹;卷19~20人物;卷21列女、孝义;卷22艺术、仙释。卷前有祝圣培序、纂修职名、目录、图、苏州府境图、苏州府全境水利图、长洲县水道图、虎丘山图、圆妙观图、长洲县土田界址图等12幅。该志上限不限,《坛祠》从从祭祀周朝的吴公祠写起,卷13、15、18、19均从唐代写起,大部内容以宋、明为断,下限至康熙20年前后,卷15科目内容写到康熙21年。志中设水利一卷、税粮二卷、坊巷、桥梁、市镇一卷,这样的内容设置既可以突出长洲县水网纵横、桥梁众多的地理特点,又能够反映此县市镇林立,贡赋较重的经济特点。特别是水利卷中,胪列水利、水道、水名、水界等内容,可谓是条理清晰、内涵丰富。但篇目与正文的顺次及标题往往不一致,影响了志书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乾隆长洲县志

三十四卷首一卷(清)李光祚修,顾诒禄纂 清乾隆18年(1753)刻本,乾隆36年重刻本。光祚,字磐奕,广昌人,生卒年未详。乾隆14年(1749)至19年间两任长洲知县。诒禄,生平已见《乾隆)虎丘山志》提要。乾隆15年,光祚设局修志,选顾诒禄,褚廷璋,陈基成,周准,徐曰琏,张仲6人入局,由诒禄为编纂,搜罗较辑,7阅月而初稿成。于16年仲夏,又请沈德潜、宋邦馁修改补充,至18年定稿付梓。此志体例,与乾隆《元和县志》同。卷首一卷为图考;卷1建置(沿革附);卷2疆域(分野附);卷3城池;卷4官署(义局附);卷5学宫;卷6坛祠;卷7仓庾;卷8职官;卷9兵防;卷10风。卷11土田(户口、人丁附);卷12赋税;卷13徭役;卷14水利;卷15山阜;卷16物产;卷17第宅(园亭附);卷18古迹(坊麦、墓附);卷19科目;卷20宦绩;卷21~24人物'卷25孝义;卷26流寓;卷27~28列女;卷29寺观;卷30御制;卷31~34艺文。康熙,乾隆“巡幸”,方志中多列卷首,此志只收“御制”诗,且排在《艺文》之中,盖遵《四库》例。《风俗》门载复社、踏布房、机户佣工、以及寺庙、戏园、小说、传奇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乾隆长洲县志

三十四卷首一卷(清)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 清乾隆31年(1766)许治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为乾隆18年《长洲县志》著录,未妥。治,生平详见《(乾隆)元和县志》提要,乾隆30年夏未知长洲县。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邑人,乾隆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清代著名诗人。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顾治禄,生平已见前。许治莅任后,知李光祚所修乾隆18年志书版已毁于火,遂再聘沈德潜,顾诒禄重新编纂。沈,顾二人即以前志为基础,“芟繁就简”,爬梳厘正,同年完稿。此书卷数虽与前志相同,但卷目已有所更动。

乾隆元和县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清)江之炜修,施何牧等纂 乾隆5年(1740)刻本。雍正2年(1724)析长洲县之半为元和县,今属苏州市吴县。主纂人《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沈德潜,误。之炜(《同治府志》作“伟”),宇葵峰,晋江入,生卒年月未详。雍正4年3月至6年2月任元和知县。何牧,字虞赞,清崇胡人,康熙进士,官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中岁归田。工诗。著有《一山诗钞》、《明诗去浮》、《韵雅》、《史鞶》等。江之炜于雍正5年初设局修志,请施何牧等任总裁,沈德潜分纂,经年而成稿,未及镌板,江之炜移任嘉定,乾隆5年由知县张若曦增补付刻。按纂修姓氏,总裁共题施何牧等5人,并无沈德潜;分纂共题6人,沈德潜名列第4,衔名署作“长洲县学廪生”。又沈德潜于乾隆4年方成进士,改庶吉士,此后才步入仕途,以其雍正2年时的资历,也不足以出任总纂。且卷首江之炜序,张若曦序也均未提及沈德潜。此书凡32卷首1卷。卷首图考;卷1建置(沿革附);卷2疆域(分野附);卷3城池;卷4官署;卷5学宫;卷6坛祠;卷7仓庾;卷8职官;卷9兵防;卷10风俗;卷11土田;卷12赋税;卷13徭役;卷14水利;卷15山阜;卷16物产;卷17第宅(坊表附);卷18园亭;卷19冢墓;卷20科目;卷21宦绩;卷22~24人物;卷25流寓;卷26列女;卷27二氏;卷28寺观;卷29~32艺文。其体例遵康熙《长洲县志》,因元和县系从长洲析出,所以缺者补,繁者简。《风俗》中记习机业机庸工较详,还记载了吴歌4种舞辞4种曲名。《人物》凡明以前,一般两县并存,自明以来,凡称籍长洲,而人系元和者备列,籍非长洲,而人实元和者亦列,又有人与籍皆非而祠墓在元和,亦并列之。人物立传标准,是“有关政治伦理及邑中山川古迹名贤、著述确有可取者,方得列焉。若风云月露,词虽工巧,概不滥入。”

乾隆元和县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许治修,沈德潜、顾诒禄纂 清乾隆26年(1761)刻本,1989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乾隆刻本影印本;抄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首一卷。治,字均宁,清湖北德安府云梦县人,乾隆3年举人,次年进士,曾任宜君(今属陕西),昆山、华亭(今上海松江县)知县,乾隆24年11月来知元和。德潜,诒禄,生平已见前。当时,元和距乾隆5年《江之炜志》已20余年,且《江志》以皇帝谕旨入于《艺文》,似有未“敬”,独行入于《人物》,似于史例相违,于是许治聘沈德潜、顾诒禄重修,历时凡10月,于乾隆26年底告竣。是志体例仍依乾隆5年《元和县志》,卷首图考,正文中《人物》,《艺文》较原志各增1卷,另新立《孝义》、《御制》各1卷,书前有张若曦、江之炜原《序》2篇、许治新《序》1篇,重修姓氏目录。《御制》收康熙、乾隆诗文题辞,以《赐礼部侍郎沈德潜归愚诗集序》冠于卷首。《艺文》崇政治、重人伦,而风云月露之辞则不收录。《艺文》所增1卷,全系前志未备增补者,共80余首,诸如李绅《苏州不住遥望武邱(虎丘)、保恩两寺》、张继《枫江夜泊》、吴如晦《五人墓》等,确为与本地关系密切,不得不补者。

宣统吴长元三县合志

吴秀之修,曹允源等纂 稿本1933年铅印本。秀之,名、籍无考,字秀之。民国时任吴县知事。允源,生平已见《(民国)吴县志》提要。民国7年(1918),县人以续修县志请于吴秀之知事,公推允源与吴荫培、蒋炳章任总纂。荫培,字颖芝,邑入,光绪进土,官编修。炳章,字秀和,邑人,光绪24年(1898)进士,官编修,典试四川。从稿纸版心看,兹稿由《吴长元三县合志采访稿》,《吴长元三县合志编纂稿》、《吴长元三县合志》三稿合成。内容上,《采访稿》存:修志采访随笔、户口、工业、商埠、碑记、第宅园林、寺观、学校、举人、进士、人物(艺术,孝义)、忠节、列女(元和)、吴门表隐、《编纂稿》存:乡镇、坛庙(长洲、元和)、田赋、山水考、释道、祥异、选举;《合志》存;舆地考(公署、第宅园林、乡镇、坛庙、寺观、文庙、水利、物产)、田赋考、户口、学堂、兵防考、职官表、名宦、选举、传记、释道、风俗、祥异考、金石考。3者之中,采访稿是调查,采录原始资料的记录,编纂稿即编纂过程中的初稿,合志稿为初稿修改基础上誊写的稿子,有的已清稿,有的尚须考定。3部分既有区别,又不可截然分开。兹志记载了吴县自秦代到清末的历史,重点在明清吴、长、元的政治、经济、人物、文化。虽内容繁杂、条理不清,但资料价值较高。后由孔昭晋等继续编纂、考订,“……以长元二县久已裁并,从现行地方制,更名曰《吴县志》”,(见《民国)吴县志》凡例),并于1933年铅印出版。

民国吴县

乔增祥主纂,梅成分纂,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编印 民国19年(1930)10月铅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苏州图书馆,吴县档案馆藏。增祥,上海人,曾任吴县县政府秘书,社会调查处主任。此书有张一(仲仁)、黄蕴深《序》。黄氏《序》云:自民国18年8月到吴县任县长,因“吴县辖境寥廓,社会复杂,不有调查专职,分散漫无稽考,莫能究诘于文化之开通,实业之展布,政治之刷新,建设之计划,以及其他丛杂事项,殆难臻因时制宜、因地致利之良果,爰是遵令设立社会调查处”,以作为施行政治之根据。调查时期自民国18年11月起,民国19年6月止。书中设目;沿革,舆图,党务、地方自治、公安、农林、工商.教育,建设、司法,经济(各机关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农民经济状况,附吴县财政局沿革、田地山荡忙漕总表)、卫生、交通、水利、文物、土地、物产、社会、官署、古迹名胜、宗教寺庙、慈善救济,其他,附载吴县人事记等。该书性质介于年鉴与方志之间。门类齐全,归类得当,内容丰富,记事翔实,而对“经济”记述尤详,并运用了大量的表格,配以分析示意图,为吴县历代志书所不及。叶楚伧评价云“纲要井然”,胡朴安说它“纲举目张”,温秉忠说“是施政之纲领,亦建设之先声”。全书50余万宇,是研究民国前期吴县乡镇农村历史的重要资料。

民国吴县城区附刊

黄蕴深修,乔增祥纂 民国20年(1931)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著录。蕴深,宇云僧,1929年来任吴县县长。1930年冬,蕴深创《吴县》,举凡政治、实业、建设、教育等等,皆灿然罗列。遂即,蕴深又聘乔增祥为编辑主任、黄汝奎任校订、陆贵钦为分校、顾肖虎为统计图表员、张宗玉为采集调查员,于次年春纂成《吴县》续编,题作“吴县城区附刊”。全书不分卷,共设16目;1题字;2摄影;机关人物、建设成绩、行政成绩、名胜古迹;3序文;张仲仁、费仲深、张云抟、朱书楼;4舆图:城区全图;5城池考(附各种考据书籍目录);6地方自治;城区地方自治状况、过去各项公益事宜办理状况、户口统计表;7公安:城区公安状况、自卫保卫团状况、附统计图八种;8农林城区农业状况、农民副业状况,粮食盈亏、园林状况、蚕桑状况、城区每年各县输入米量数比较图;9工商:工厂概况(附统计图)、各业工会、同业公会、银行业调查表、手工业概况(附统计图)、附录(十年来贸易货值比较图。苏州关贸易货值百分比图);10教育:城区教育状况、县立教育机关数统计图;11慈善救济:救济院沿革纪略;吴县妇女教养所统计表;12宗教寺庙:教堂调查、寺庙公产调查、13古迹名胜:城区古迹名胜调查;14官署机关:城区官署机关及地方公共团体;15社会、风俗礼制、职业需要人数、失业人数、公共娱乐场所、居民职业百分比图、失业人数及需要人数职别百分比图;16其他:其他状况、十年来按年关税比较图、十年来逐年出入口船只比较图、十八年度出入船只统计图、附录(苏州救火会历史)。第3目《序文》费仲深、张云抟、朱书楼3序有目无文,第4目《舆图》有目无图。记事下限迄于1931年。此书虽题名‘附刊”,但资料性极强。全篇除题字,序文及极少数说明性文字外,基本由统计图表构成,内容涵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表格的栏目设置也十分具体、周密。如《地方自治》户口部分凡列《吴县户口统计表》14份、《吴县城区户口增减数调查表》1份,内容涉及船户、工厂户口、游民、侨居、外人、职业等,其中职业统计表共设公务员、教员、航员、路员、矿工、伶人、新闻记者等24栏,每栏又区别男、女分别统计。书中所收各表,均系当时社会调查所得,堪称“信史”。图、表的设计并不千篇一律,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作相应的灵活处理。如仅图一项,就采用了钱形图、条形图、圆形图、直方图等多种形式,故虽然图表盈篇,但却读来并不令人生厌。

邑志拾遗

王謇辑 稿本。王氏曾与修《民国)吴县志,负责撰写其中坊巷桥梁、艺文、金石等门。此本即疑为《民国吴县志》印行后作拾遗补缺用而又未完稿者,书中仅存撰写提纲,颇为简略。稿本用八行绿格纸。首所列写作计划,目次为风俗(方言一项可以近儒《续方言》、《广续方言》等补入);坊巷(警吏表册尚有可校录者,应悉数补入;各家谱中有忠义节义坊亦可补入)、田赋(王引才任县长时曾以科则表送图书馆,可据补)、物产(《吴门表隐》有关物产事项已录,可据补);乡都(施济众先生有详著,可以据补);寺观(戒庵老人《续吴郡志》,著录宫观甚多,可据补);冢墓(清洲观黄孤山道士墓);职官(长元县有宋长洲县主簿厅题名,可据补;长元学教官题名碑可补,教官名号履历之处尚多)、选举(太学进士题名碑,内阁中书题名可补,府县学进士题名亦须复查)、人物(各乡先辈诸文集中可据补者甚多;《吴郡法乘》可补释家传;戒庵老人《续吴郡志》可补道家传)、艺文,金石(《吴郡文编目录》尚有可补金石之遗者)、杂记(各诗文集中)、集文(《吴郡文粹》正,续编、《吴郡文编》、《吴都法乘》)、吴县志列传补遗目等。《吴县志列传补遗目》列有郑文焯、王仁俊等百余位。内多空白纸,略有艺文,冢墓补遗文字数条。末附墓志,哀挽录等参考资料。其提纲多可用,惜未能据之完稿。

吴县乡土小志

卢文炳撰 民国34年(1945)稿本。文炳,字彬士,号俦庐,江苏吴县人,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毕业,曾任江苏第二工业学堂图书馆职员。此志设目;地理与人口;地理概况(疆域及沿革、形势、行政区域、人口数、城区重要街衢及政治经济中心之位置、气候、交通);生活与习尚;生活状况(家庭制度、奴婢制度、居室情形、起居情形、饮食嗜好、服饰习尚、交际惯例、职业概况、信仰宗教及其他特殊习尚)。全书文体用浅显的文言,颇为精炼。吴县自民国曹允源等修成志书以后,未再修纂。此小志所记,着重于民国以来的社会史事,且以城区居多。生活与习尚反映了清代灭亡后民风所发生的变化,对于研究地方民俗学颇有作用。惜全书不足5000字,记述失之太简o

横溪录

八卷附录一卷(明)徐呜时撰,杨廷枢校 明崇祯2午(1629)刻本,清瞿氏铁琴铜剑楼抄本,抄本。横溪,又名横塘镇,因横山旁水北流,与大运河汇合,故名。明清属苏州府吴县,今为苏州市郊区横塘乡。鸣时(?一1639),字君和(一作君初),明吴县横塘镇(横溪之东)人,崇祯8年拔贡,官武宁知县,复社社员。少丧父,赤贫,寄食萧寺,室隘不能容,隙地构室题曰“双学”,取杨万里“老夫稼圃方双学”之句。于崇祯12年7月卒于任,门人私谥曰贞隐。廷枢(1595—1647),字维斗,明吴县人,崇祯3年解元,复社社员。此志前有姚希孟,周钟,张溥、杨廷枢4《序》。目录为;巷1镇、桥,山、水、泉;卷2古迹、冢墓;卷3风俗、人物、土产、赋税;卷4公所、庵寺;卷5兵患、水患、纪异、杂记;卷6~7集诗;卷8集文;附录1卷《溪上咏》。《四库全书总目》批评云:“是志分十九门,体例略如郡县志。然如古迹类中多列先贤旧宅,又云其址无考。夫使遗墟犹存,自应深凭吊之思。否则既生是乡,自必人人有宅,安能一一虚列乎?宜其一乡之志曼衍至于八卷也。”

吴郡甫里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陈惟中撰 康熙41年(1702)树德堂刻本,抄本。甫里原分隶两县,属长洲(今吴县)的名甫里,属昆山(今昆山市)称六直。现为吴县甪直镇。康熙41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误注为1675年。惟中,江苏长洲人,字尧心,生平未详。甫里的纂志,草创于明成化时严维学,隆庆时马子问,继作于万历时金问川、崇桢时赵甫阳诸人,可惜都未能成书。入清以后,稿渐散佚,康熙22年(1683)清政府纂修一统志,命各郡县修新志,于是陈惟中据尚存旧稿,重加考辑,网罗旧闻,附以己见。“或删补原本,或增入新编。并搜录山川、园亭、寺宇、人物等类,凡古今海内名公题咏及里中先辈著述,虽未悉登,亦云略备。”(《凡例》补注)三易其稿而定。卷首:图考;卷1地里、乡保、村落、形胜;卷2桥梁、牌坊、官署;卷3祥异、物产、风俗;卷4古迹、园亭、第宅、冢墓;卷5祠宇、神庙、寺院;卷6征聘;卷7进士、乡贡、岁贡(恩、拔、副、监同);卷8封赠、胄监(杂职、武职附)、庠员;卷9孝义、耆硕(艺苑、方伎附);卷10流寓;卷11贞女、节妇、烈妇;卷12方外、杂记(遗文附)。前有程大复,陈治策,蔡方炳3《序》和撰者《自序》及《凡例》.此志优点,最为明显处有3。一是能较好地反映甫里的特色,如记镇上桥,其形态和数量,凡可考者都收录,即使在江南水乡中,也可称为独步。二是对于形胜,古迹的记叙,能突破流习,遇有传说或附会,则据实予以考订,如摇城讹为姚盛,后又以姚氏附会为虞舜的后裔,姜里的太公墩,误传为姜尚避纣东海等,均有驳正。于甫里先生(陆龟蒙)祠、保圣寺唐塑像,也没有夸张之处。三是《征聘》记有明初著名诗人高启生平,及其自号青丘子的原由,史料很珍贵。

吴郡甫里志

二十四卷首一卷(清)彭方周纂修,顾时鸿、王立礼校辑 清乾隆30年(1765)刻本,抄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彭方周修,顾时鸿、王立礼纂,未妥。方周,字苍姬,别字绛侯,西蜀人,曾任元和县丞。彭方周在任时,根据康熙41年陈惟中所辑《甫里志》原稿重加修订补充,并将元和,昆山、新阳县志中有关部分辑入。据卷首《胡序》称,时当炎暑,彭氏“濡毫丙夜,聚蚊成雷,挥汗如雨,犹孜孜考订不怠”,而“里人有笑其迂者,且逆其业之不卒也”,而彭氏用力益勤,里人“始稍稍信”,并各以所知所闻告,资料遂益充实,使人物门“倍于旧载者百几十人”。卷首叙文、后序、旧序、旧志姓氏、新志姓氏、目录、卷1图考、凡例;卷2设官(职掌附);卷3都图(形胜附);卷4官署;卷5风俗(物产附);卷6人物;卷7耆硕;卷8进士;卷9孝廉;卷10贡生;卷11庠生;卷12国学;卷13孝义;卷14节烈;卷15祠宇(庙、寺、院、庵、堂附);卷16古迹(园亭附);卷17桥梁、第宅(坊表附);卷18封赠(冢墓附);卷19游寓;卷20方外;卷21~22艺文;卷23历朝诗选;卷24甫里八景诗、跋。编者以原志“载一人必旁罗华胄,以大其铺张,记一事则连类他端,以多其繁缛。不失于冗,即邻于陋”,故取材颇严谨,删补尚得宜。然分类琐碎零乱,例如人物门过于繁细,往往可以合并,《封赠》附《冢墓》、《桥梁》、《第宅》附《坊表》,皆嫌不类。特别是删去原志之《灾异》,以为不合太平盛世之风貌,更显失当。

光绪甫里志稿

一卷(清)许起、许玉瀛纂 清光绪间稿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作许玉瀛纂,今据许玉瀛书中识语补许起。起(1828—1903),字壬瓠,吴县甪直镇人。清贡生。工诗古文,善书法,通医术。著有《剪莱草堂诗集》12卷、《樗园尺牍》3卷、《珊瑚舌雕谈》8卷、《霍乱燃犀说》2卷等。玉瀛,名莲士,号玉瀛,许起长子。当时,甫里距乾隆《彭志》已130余年,许起为保存家乡文献,立志续修,遂着手搜集资料,并于晚年动笔编写。许起死后,由许玉瀛续纂,约于光绪31年(1905)前后成稿。全稿凡31目;疆里(水栅附)、水道(水利附)、街衢、桥梁、古迹、寺院、祠墓(义冢附)、园第、坊表、灾祥、风俗、物产、农桑、人物、列女、流寓、方外、职官表、荐辟表、进士表、举人表、贡生表、历任表、封赠表、乡领表、荫袭表、著述表、碑刻、集文、集诗、志馀。记事上限不限,下限大多断于光绪初年。其中《灾祥》上自明洪武元年(1368),下迄清同治13年(1874),总计500余年,凡重大灾害,一一详列。甪直以桥乡闻名,书中于全镇64桥记述颇详。其记宋代中美桥说,“桥下环洞全规,底如其穹。”康熙《陈志》,乾隆《彭志》皆所未载。且如此全圆的桥孔似前所未见,确否未详,待建筑学家有以辨之。书中所收时人有关太平军攻占甪直前后的文章,对研究太平天国运动,资料价值也很高。

光绪甫里志

清光绪间抄本。共3册。第1册疆里、水道、街衢、桥梁、公署、坊表;第2册古迹、进士、举人、贡生、荐举、封赠、历仕、乡饮、荫袭、著述;第3册园第。记述内容以明、清两朝人、事为主,个别内容迫朔至勾吴,下限断至光绪20年前后。所记尤详于水道、桥梁、古迹、举人。《水道》既记有东、西市二河、西涨汇、水港与界浦等走向,又收录文人有关诗、词、湖、记。《桥梁》记桥65座,义渡3处。《古迹》记载里境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外,也记有文人士大夫的题咏。《举人》收录明代80位,清代38位举人姓名、仕履、中举年代等内容。但抄本目录与正文间有不相符处。

道光光福志

十二卷首二卷(清)徐傅编 道光24年(1844)稿本,清顾莼思无邪室抄本,抄本。光福,今为吴县光福乡。傅,字月坡,江苏吴县光福人,博涉经史。久客楚湘,交诸名土。归筑园林自娱。光福本山名,一名邓尉,以山名寺,又以寺名镇。邓尉山梅,号称香雪海,司徒庙之清、奇,古、怪4古柏,至今犹驰誉海内外。据作者《识》称:“光福向无志、文献无征。先君子尝有是志而未成书为憾。……自少壮以来,凡见碑铭、文集、图经、志乘以及谱传,偶有及光福者,搜罗节录三十余年。……稿凡数易,甲辰(道光24年)冬夜,篝灯发箧中,裒集十二卷,厘为二十门。”卷首巡幸,宸翰;卷1沿革、里至、风俗、街市、桥梁、村巷;卷2山;卷3水,水利;卷4田赋,土产,卷5公署、第宅(园林、古迹附);卷6人物,列女,卷7著述(金石附)、冢墓;卷8寺观(庵庙寺附);9~11艺文;卷12杂记。卷首后卷1前有卓秉恬、张祥河、邹鸣鹤3《序》和作者《识》,及《凡例》。所开“引用书目”达240余种,有史籍、方志、笔记、诗文集、族谱等,可见搜罗颇广,取材亦较严谨。卓《序》说: “诸凡重峦复嶂,曲港支流,圮梁占刹,珍果异卉,第宅、冢墓之遗,农桑、赋税之饶,人物、艺文之美,毕备。”作为对于一部开创性的志书的评价,不能看作是过誉的。书中记述范围,包含镇东、镇南、镇西南、镇北的一百多村巷,与《香山小志稿》有重复之处,而内容略有差异。如《香山小志稿》记穹窿寺与上真观前后相承,而此志却分开,资料也不尽相同。《水利》屡述宋以来所修河塘堰堤,中有郏亶,林则徐的事迹。《土产》记当时著名之物,如杨梅以光福铜坑为第一,梅花的留种及栽地。《艺文》分别辑录前人游历唱酬诗、山中咏梅诗与专咏一景一物的作品。其中的文汇集序、记近30篇,相当多的数量都出自名家之手,如陆龟蒙、范成大、沈德潜、汪琬、王士祯等。然而,地理与人物诸门,尚有缺略。

光绪光福志

十二卷首一卷补编一卷(清)徐傅编。(民国)五镛抄辑,张郁文校补 民国18年(1929)苏城毛上珍铅字本,抄本。张郁文《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圳村注作陈郁文,误。镛,字心竹,号退庵居士,吴县人。生平未详。郁文,字壬士,撰有《木渎小志》。徐傅之《志》稿久未刊行,王镛《序》称:“咸丰庚申(1860)、辛酉两载,避粤寇于邓尉之真如,获交徐君调之(徐傅主子),出视是编。读之知其为先德月坡先生手辑,虽非全璧,……时先君子养疴山中,欣然握管,命镛次第缮抄。……乙未岁(1895)……仲葵得许氏抄本与余分抄而同补沿革一门。”其门弟子申子佩‘;好古冥搜,欲求是书而编辑之。”后请张郁文校订作补,于民国15年成书。门目依旧,只是将卷首合二为一,《巡幸》,《宸翰》合名《天章》;卷7的《金石》由附改正,《冢墓》后附《祠》;卷9艺文;卷10集诗;卷11集文;卷12后增《光福志补编》和《附录》;前增王镛,王德森两《序》,《补编》前有王镛《后序》,《凡例》后,卷首前有“光福乡图”,卷7《冢墓》有《补遗》。《补编》均为人物:宋1、明2、清20,有刘羽仪,惠士奇,张宗苍等,并及太平天国军战事。《附录》为寺庙、古迹、人物与第宅,其中还纠正了康熙南巡时有两次末到光福的误载.

元和唯亭志

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沈藻采纂 清道光28年(1848)刻本,民国22年(1933)元和沈三益堂铅印本。唯亭,今属吴县唯亭乡。藻采字继彭,又字于蘋,号九如,生卒不详,监生,元和唯亭镇人。父宗城曾首创纂辑镇志,属草未定而殁。藻采承遗命续辑,3易其稿,历10载而成书。其体例皆有所据:卷首仿《虎阜志》而冠以图,名人诗文仿一般郡邑志而散附各门,科目仿《甫里志》而附庠生、国学生,艺文列书目,杂记叙冗碎,详著述。每卷前各系以小言。卷首凡例、编者姓氏、卷1都图;卷2形胜;卷3风俗(物产附);卷4津梁;卷5祠庙;卷6寺院(庵堂附);卷7社仓、乡约、善局;卷8古迹;卷9第宅园亭(坊表附);卷10冢墓(义冢附);卷11科目(荐辟、进士、举人、贡生、武科举人);卷12生监(生员、监生);卷13人物;卷14孝友;卷15营硕;卷16方外;卷17流寓;卷18列女;卷19艺文;卷20杂记(记行、记异、记事);卷末唯亭八景诗。体裁谨严,图文并茂,被冯桂芬誉为与明王鏊《姑苏志》、张采《太仓州志》相颉颃的善志。唯其中人物类沈姓若录较多,选材多据家传。袁随园尝谓“家庭标举,达者嗤焉’,其亦此书纂修者之谓乎?

横金志

二十卷首一卷(消)柳商贤撰,柳宗棠校补,孔陟岵抄补 稿本,续抄本。横金,乡镇名,今属吴县横金乡。《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十八卷首一卷,并谓有民国22年(1933)沈三益堂铅印本,并误。商贤,字质卿,号蘧庵,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同治庚午(1870年)举人。官至浙江海宁知县。致仕归,迁居木渎,筑遂初堂。为冯桂芬高弟,曾助冯分纂《同治苏州府志》,著有《蘧庵诗文钞》。据续抄本末署名的《丁酉夏日补辑乡先正柳纂<横金志>遗稿有感》,可知此志经柳宗棠复校补注,并有此文作者之叔康侯作《序》。又据孔宪镳《续抄<横金志>补阙有感九得知志稿至少完成于1853年之前,且原稿为24卷,当时已缺4卷,后由孔陟咕从柳凯原处借得原稿,并“将已抄者详校,未备者补抄”,厘为20卷。另据孔陟岵“两年来搜辑者,有录在抄本眉,有另笺录存,宜再酌量存删而未果”的话,可知这还不是定本。续抄本列目,卷首地图(横金全图、横金全图说);卷1—8舆地:山、水、水利、村聚、古迹、第宅园林、冢墓、物产,风俗;卷9选举、召辟、科目;卷l0~16人物:宦绩、忠节、孝义、文学、隐逸、流寓、列女、二氏;卷17~19艺文:书目、金石、集文、集诗;卷20杂缀:记兵、祥异、琐记。后有张为章《跋》。其与原稿24卷立目相同,只是稍作合并。续抄与原稿的文字相比,有所删补。补的部分以《人物》居多,《集文》次之。续抄本所作校补,态度较为谨严。所记范围,不限于横金镇,而是“以横山以南为断,广十余里,袤二十余里,周围约六十余里”。编者遍搜旧史、方志、家乘、诗文、笔记等,颇见周详。对研究地方史、区域文化、区域经济、皆可资采择。如《风俗》所载三官素与五斗米师,三官手书的渊源,可作为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一文的补充。

香山小志稿

徐翥先撰 稿本,民国6年(1917)抄本。香山,今属苏州市吴县胥口乡。翥先,生平未详。从所记述的口吻,当为香山人。此志尚属未定稿,连门目也未确定。所记内容,其序列大致是地域、山、乡里、村落、寺观、祠庙、桥、水利、冢墓、宅第、杂记。记叙颇谨严,征引的文献有《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吴门表隐》、《吴县志》及《皇明纪略》、《闻见偶录》、《清隐录》等10多种。还引及宋至清代的许多诗文,其中作者有宋范成大、周必大、元陈征、明顾闻、吴宽等。以清王士祯诗最多,王士祯别号渔洋,就是因附近的渔洋山而得名。并录有康熙、乾隆南巡至此的题诗、书联,俞樾的《从曾涤生(国藩)师相登香山而望太湖》诗。志以香山名,但并非仅记香山。而是包含香山“北连穹窿,南址近太湖的胥口,而气脉与胥山接”这一范围内的诸山和70余村落。寺庙所记“穹窿寺,梁天监(502—519)中建,明改为拈花寺。后建上真观”。内容与《光福志》有不同处,可供研究释道者参证。于宁邦寺并存二说,一为韩世忠所建,一为韩世忠部将隐此学禅,对于了解韩世忠在岳飞遇难后的处境及心态提供了帮助。人物记明代营缮宫庭的设计者蒯祥较详,并及木工、巧工: “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微雕家徐鸿,道光时人,“能以象牙寸许,制为葫芦及核桃形,光泽,可充杂佩。启其蒂,则细链数寸垂出,猕猴三五缀其上,细如饭颗,连续不断,莫能寻其凑合之痕”。又纠正《苏州府志》记述之讹,如吕山、周山及五云洞的位置。因是未定稿,散乱缺漏在在可见。

木渎小志

六卷首一卷附一卷张郁文撰 民国10年(1921)苏州华兴印书局铅印本;民国17年(1928)利苏印书社铅印本,稿本。一—木渎,吴县属镇。郁文,生平已见《(光绪)光福志》提要。张氏曾任吴县修志局采访员,因感于“木渎既无旧志,而县志所载又百不及一”(《木渎小志序》),遂爬梳载籍,采访罗遍,独力成之。所设门目,卷首凡例、地图;卷1区域、都图表、选举表、山、水、古迹;卷2~喜人物:名臣、孝子、逸民、文学、列女、方外、工伎;卷5寺观、祠庙、冢墓、物产、风俗;卷6艺文、杂志、题咏、骈言;末附《光福诸山记》。卷前有吴荫培、郭绍裘2序。此志载有苏南抗倭、太湖地区抗清史实。《冢墓》一目,标识吴地历代名人,如伍员、钱元璙、朱长文、韩世忠,范成大,唐寅、金圣叹、顾广圻诸墓。对工艺技术的记叙,细大不捐,如塑像巧匠袁遇昌、碾玉妙手陆子刚等均有生动描述。清末受西方先进科技影响,本地始办学校、小火轮、邮政分局、电灯厂诸事,书中亦有反映。

黄埭志

四卷朱福熙修,程锦熙纂 民国11年(1922)黄埭镇公益事务所石印本。—一黄埭,属吴县黄埭乡。锦熙,字质卿,黄埭耆宿。时曹允源、蒋炳章,吴荫培、李根源等先后纂《吴县志》,而吴县乡镇志不下数十种,独黄埭一乡未有专书。为配合《吴县志》纂修,乡董朱福熙、杨政、谈宝善、钱保黎发起修志,请程锦熙主纂。“凡见于从前碑、铭、文集、图籍,以及谱传等类有关黄埭一乡者,搜罗而撮录之”。乡董钱保黎任采访主任,“阅时两载,积草盈箧,于是悉心删订,厘为十六门”。前有黄埭镇发起诸君照片4、黄埭风景照片6、黄埭乡地图、黄埭镇兴国寺全图、黄埭镇城隍庙全图各1。卷1区域、建置、水道、都图;卷2风俗、物产、寺庙、祠宇;卷3第宅、冢墓、公署(社仓、善堂附)、学校;卷4人物、艺文(金石附)、列女、杂记。前有吴荫培、张一窿,蒋炳章,冯秉乾4《序》。据《凡例》,都图中的里数、地名,户口、钱粮等,“爱据档册,并核旧志,兼考私家藏本”,所志详实可靠。所引文献,如有疑义,往往用“按”驳辨补充。

相城小志

六卷陶惟坻修,施兆麟纂 民国19年(i930)上艺斋活字本。相城,一名湘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在此“相水尝土”欲建城,故名,今为吴县湘城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惟坻,里人。兆麟,字济众,又字则行,江苏省通志协助采访员,长、元、吴三邑合志名誉采访员。初,吴长元三县合志局成立,施兆麟以名誉采访员身份躬历村镇,博访周咨,访获相城列朝古墓,有感于本乡世有闻人而向无志乘,遂以采访录为蓝本,参酌《(乾隆)长洲县志》,仿张郁文《木渎小志》体例,而广为罗致谱牒,积十年之功,纂成此书。凡6卷;卷1市镇,乡都图圩(村庄附)、川泽津梁(圩岸附);卷2古迹、坊匾、寺观祠庙(第宅附)、冢墓、金石;卷3学校、兵防(庄仓局所各种社会附)、田赋户口、物产、风俗(方言、占验附);卷4人物(流寓附);卷5人物(列女)、释道、选举、杂记、祥异;卷6艺文(诗、词、序、记)。前有纂志职员姓名表,湘城镇全图、相城区图、沿革、凡例、后附收支报告。《凡例》后有施兆麟《题记》,《收支报告》中有认捐人捐款情况及该书经费支出情况等。记事至民国15年。当时正值清末民初,新事正多,书中对此也有相应记述,如卷3《局所》所记教堂,卷5《选举》所记自治选举及议员,议长等等。

乡志类稿

十卷叶承庆撰 民国33年(1944)《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卅周年纪念特刊》铅印本。此为吴县东山镇志。所谓类稿,乃编者自谦之辞,意为“不敢自以为定本”,“藉以备遗,成书有待。”《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为民国23年刻本。承庆(1899—1950),又名奕钦,字乐天,吴县东山前山叶巷村人。毕业于东吴大学。好家乡古迹名胜,尤致力于考据。曾在家乡兴学校,创医院。藏书丰富,有《爱泽楼书目》一卷。早在抗战前,叶就着手编纂是志,会逢丧乱,忧患疾疫而停废。值旅沪同乡会为编特刊,遂发箧陈书,闭户索讨。从1943年秋至1944年夏告竣。拟订条例时曾屡与王季烈商榷,例仿王鎏《五溺志》而损益之。分为10类。1方舆类:名称、沿革、图说、峰岭、港道、气候,地质、土壤(缺)、泉石、园林、古迹;2建置类:交通、公益、义庄、水利、坊表、桥梁、庙宇、第宅、祠墓;3湖坊类:防湖论说、记兵、营汛、警卫;4官政类:公署、职官、户口、村里、都图、选举、例仕;5食货类:山林、泽薮(缺)、6风俗类、习尚、岁时、礼仪、氏族、信仰、流弊、方言;7人物类:仕迹、义行、文学、艺林、货殖、列女、流寓、方外、隐逸;8学校类:清代书院学堂、民国停办诸校、战期临时中学、现存各小学校;9艺文类:书目、金石、谱录;10丛录类:灾异、梵乘、杂记、旧序。前有民国33年王季烈《序》、叶承庆《自序》及《凡例》。有些类目名称与旧志虽同,但含义不同,如《建置》等。《谱录》记载了20个姓氏、44种家谱,为研究东山谱牒提供了线索。此外,王季烈《序》还对官、私所修志书的不同作用作了简要的阐述:“私人纂志,与官书不同。官吏为人民之司牧,凡地方利弊,政治得失,官书记载宜详,私人所著,以古昔淳风,模范后进为主旨,故宜详载风土人情,嘉言懿行,使民安其俗,乐其乡而不轻改其旧”。颇值得玩味。

阳山志

三卷(明)岳岱纂。—明嘉靖9年(1530)刻本,民国赵诒峭帆楼丛书刻本,传抄本。阳山,在苏州西北,今属吴县保安、通安、东诸乡。传统地名命原则,山东为朝阳,山西为夕阳,此山东西皆面阳,故名。别称四飞、丞丘、秦馀杭。岱,明苏州人,字柬伯,自称秦馀山人,又号漳馀子。隐阳山。能诗善画,曾采当时人诗辑为《今雨瑶华集》。是志凡3卷10篇,篇目依次为:山势、泉石、台洞岩壁、古迹、寺庵庙、草木、药产、堂墅、饮食、诗文。每篇首冠以无题序,末殿以赞语。书中保留了不少阳山地区的民间传说。如神女葬地、龙母冢、丁令威宅、丹井,以及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后又冤杀公孙圣,最终逃入阳山、采生稻而食、伏地而饮,三呼公孙圣,公孙圣三应之,等等。

林屋民风

十二卷(清)王维德撰 康熙52年(1713)凤梧楼刻本。此实为洞庭志,洞庭东山又称莫厘,西山又称林屋,今属吴县。维德,字洪绪,又字澹然,吴县洞庭人,布衣。陈鹏年《序》称他“深于《易》,卜以时日,侦事理吉凶,其精者往往抉先天之奥。”又喜搜辑地方掌故,“尤好表扬人忠孝节义。尝缀一卷,书曰《林屋民风》。……其书上接《震泽编》、《洞庭纪胜》,旁摭郡县志,附以近代里俗所传。”《自序》说:“志太湖者详矣,蔡景东《太湖志》,王守溪《震泽编》,翁季霖《具区志》,不下数十卷。蔡、王二书缺而不详,《具区志》网罗已富,而遗佚散弃者,未易更仆数,大率于风教之事略焉。……用是取蔡、王,翁三氏书订其讹,删其繁,旁摭稗史别集,补其遗佚。而妇女节烈有关风教者附见焉。年稽月考,越二十年成书”。撰作之意图,于此可见。全书卷1太湖,卷2太湖七十二峰;卷3洞庭七十二峰;卷4泉、石;卷5古迹;卷6名迹(第宅、园林、冢墓附);卷7民风、科目(坊表附);卷8~9人物;卷10人物、土产、赋税、水利;卷11官署(防湖论略附)、支山(峰岭附)、乡里、湾坞、村巷、太湖港渎、诸山港渎、洲矶、渡桥;卷12祠、庙、寺观、庵院、用兵记略、灾异、杂记。附见闻录,有目无文。记太湖,有湖山图,全录王鏊《五湖记》与朱右《震泽赋》。太湖72峰与洞庭72峰亦抄录王鍪《太湖七十二峰》,袁宏道《洞庭山记》及《洞庭诗》,惟于王文有订正。记太湖石而及宋花石纲,录宋程俱《太湖采石赋》,于采石之流弊略可窥见。其于《民风》一门,重于当地的特点。如世守产业,善艺花果;俭而少文,朴厚而信;冠服尚素;最重坟墓,不火厝;以商贾为生,出贾长沙、汉口,枫桥米船皆洞庭人;妇女主中馈,不外出;以舟楫为艺,出入江湖动必以舟的记述等。《水利》辑录有郏亶、单锷、苏轼、归有光等论著。《赋税》有乡都图、户口、田与赋税数。此志的缺点,在于只录前人成文而少现状的叙述,并有考核不精之处。如《杂记》载宋杨七,洞庭人,与杨么为兄弟,明指杨么即据洞庭湖之宋农民军领袖,其实彼洞庭并非此洞庭。

民国东山杂最初编

秦煃撰 稿本。一藏.于苏州大学图书馆。煃,字寿屏,号星楼。此编系初稿,记事至民国3年(1914)。全书体例错杂无序,按其内容先后,一为东山全面图、葑山名胜图,二为重修古金塔记、太湖厅修浚雕鹗诸河碑记,三为兵纪,四为明洪武以来职官简历、节妇名录。《兵纪》记有太平军攻占东山史事,以及太平军统治东山时的种种措施。书后收有作者的部分诗作、议论之文。书中尚有部分经济史料,其中有关东山地区近代货币变化情况的记载尤详。

雍正横山志略

六卷(清)顾嘉誉撰,叶善伯,钱若三,徐白华补订 苏抄本,苏州博物馆藏。横山,在今吴县。嘉誉,字耒章,生平未详。其寓居横山20年,访求名胜古迹,广搜诸家史料,撰成是志。凡6卷。卷1本志、水道、桥梁、坊表、村庄,土产;卷2古迹、寺院、道观;卷3祠庙、第宅、园亭;卷4冢墓、人物(孝友、仕宦、卓行);卷5人物(文学、隐逸、寓贤、艺术、列女、高僧、道士);卷6灾祥、奇事、杂记、杂著、补遗。有徐葆光、沈德潜《序》。由于山志本身的内容特点,故该志的人物、冢墓所占篇幅较多,杂记中关于倭寇的史料也较可观,足补正史及府,县志之阙。

邓尉山圣恩寺志

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周永年撰 原刊本;民国19年(1930)圣恩寺影印本。永年,字安期,明末吴江人。诸生。工诗文。明末避战乱居吴县西山,未几而殁。撰有《吴都法胜》、《怀响斋词》等,著诗累万首。邓尉山在吴县西部。旧名大尖山,相传东汉邓尉隐于山中,故名邓尉山,东晋青州刺史郁泰玄葬于山之西南,故南部又称玄墓山。圣恩寺在邓尉山南麓。寺建于宋宝祐间(1253~1258),当时名圣恩禅庵。元末明初,万峰禅师于此开山说法,于洪武9年(1376)辟建观音阁,此后屡有扩建,正统8年(1443)英宗赐额“圣恩寺”。早在明嘉靖间,苏州人沈润卿撰有《邓尉山志》。崇祯时,周永年取沈志扩充增益纂成《邓尉山圣恩寺志》。全书18卷,首1卷、附录1卷,凡24门。卷首图;卷1形胜;卷2泉石;卷3梵宇(山寺、山庵、山居);卷4禅祖;卷5名释;卷6圣制、颁赐;卷7奏对、谢表、奏疏、公移、碑记;卷8寺;卷9语录;卷10录序;卷11募疏;卷12请疏;卷13塔庙(祠墓附);卷14塔铭;卷15钟部;卷16游记;卷17题咏;卷18杂文,附录杂记。其中《语录》为禅祖言论,《请疏》系劝请说法之作,《杂记》是《题咏》、《杂文》所收诗、文之外的零星资料。书前有《凡例》,简述各卷,目设置缘由,影印本前有岑甫,费树蔚2篇《重刊邓尉圣恩寺志序》及申璜《影印邓尉山志弁言》,并明陆灿似《尉山志序》、沈润卿《邓尉山志总叙》。此志王焕如曾为撰图说,并参订全稿,又经熊开元裁定。书中所记,偶有清顺治、康熙间事,推测当有后人增辑,且原刊不早于康熙。

道光甫里人物考

二十二卷(清)徐山民编.—道光9年(1829)刊本。吴县档案馆藏。山民,名达源,以字行,吴江县黎里镇人。诸生,官至待诏。博雅好古,夙以著述为业。甫里是其岳父家,他“六游其地,多闻旧事,爰是撰为此书”(程邦宪《序》)。梁章钜,石韫玉、程邦宪、杨承湛作有序。内容按郡县志例,卷1~13列传;卷14~17列女;卷18~20流寓;卷21释子;卷22羽士。共搜录晚唐至清道光间与甫里有关人物,凡1200多人。石韫玉评价此书云:“其搜罗之博,编辑之勤可为尽心焉。……此书诚可补昔人所未备,由是推之一邦,推之天下,以为考献征文之助可也。”程邦宪云:“搜罗之富,则实足匡郡邑志所不逮。……使千百年间之文章、节义卓卓可称者,荟萃靡遗,诚甫里所不可无之书也。”此志集前志之大成,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雍熙吴县图经

罗处约纂。洪武苏州府志宋濂《序》: “记载于简册者,……迨宋之时,罗处约有《图经》。”《嘉靖)吴邑志》卷3《古县令题名》:“罗处约,……在县日作《吴县图经》。”处约,字思纯,一字纯父,宋华阳人。太平兴国中登第,雍熙间(984~987)以大理评事知吴县,在任期间与长洲令王禹偁相酬唱,后召赴阙,以为著作郎,直史馆,寻巡抚荆湖路。著有《东观集》等。据《嘉靖志·古县令题名》,此图经纂于罗处约吴县任上,时当北宋初雍熙年间。《嘉靖)吴邑志》卷11并引罗处约《吴县图经》4条。

金山杂志

一卷(明)杨循吉撰。循吉,生平已见《嘉靖吴邑志》提要。金山在今苏州市西金山乡,山下有金山浜,以产金山石(花岗石)著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6:“《金山杂志》,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明杨循吉撰。……山在吴县西三十里。循吉少时尝读书其中,归田后因为之志。分八篇。一山势,二品石,三泉,四山居,五游观,六草木,七饮食,八胜事。每篇各有论赞。”存佚未详。

嘉靖邓尉山志

一卷(明)沈津撰。津,字润卿,明苏州人。正德中入选太医院。著有《吏隐录》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6:“《邓尉山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沈津撰。……是书分本志、泉石、祠墓、梵宇、山居、名释、草木、食品、集诗、集文十类。前为总叙一篇.其称本志者,以专记山之形势为作志本意,故以冠以于各类之首也。书成于嘉靖壬寅。靳学颜尝为之序。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遂以为学颜所作,失考甚矣。”嘉靖壬寅为嘉靖21年,时当公元1542年。存佚未洋。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