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普洱府志》编纂始末
发布时间:2019-06-18 点击数:1808
我国历史上地方志的出现,比正史要晚些。据说晋人常璩所撰《华阳国志》乃最早的方志;或以为唐代李吉甫所撰之《元和郡县志》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地方总志。这两部志书,距今己千年以上,可谓久远。
普洱府的设置,有两百余年,但有关普洱的记载则有两千多年。《吕氏春秋》云:“伊尹四方献令曰:产里以象牙、短狗献。”“产里”(即“车里”)这个地名,与今西双版纳有较多的关联,但与普洱也并非无缘,因为二者后来的联系密不可分,所以有人认为“普洱即古产里地。”
清代,普洱曾先后编纂过三部《普洱府志》。第一部是道光二十年(1840)知府郑绍谦组织编纂的道光《普洱府志》;第二部是道光三十年(1850)知府李熙龄组织编纂的道光《普洱府志》;第三部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府陈宗海组织编纂的光绪《普洱府志》。三部《普洱府志》承续,关系密切。郑志编成后不过十年工夫,就己残缺不全,不存于世,但其中很多资料为后编志书所采用,则是确凿有据的,其首创之功不可磨灭。郑志仅存十年时间,但李志的编纂,其基础资料源于郑志,对郑志残编进行“应损者损之,应益者益之”的加工改造。陈志成书于清未国家积弱积贫的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情势危殆,身处国难当头的主编者对编纂府志的用意是十分明确的,态度也是十分严谨的。陈志由六十余人历时三年编纂而成。光绪《普洱府志》对前两部志书史料“删其繁,补其阙”;体例上“一仿省志”(即《云南通志》),对道光志作了较大的改变。道光《普洱府志》将内容分为十二类,每类一卷,每卷下分若干子目,共七十四目。光绪《普洱府志》将道光《普洱府志》中繁冗而与普洱府无关的内容删除,将遗漏未载的内容补入。全书分为十三志五十一卷,每卷一目,共五十一目,以志统目,内容较前者丰富。其十三志为:一、天文志;二、地理志;三、建置志;四、食货志;五、学校志;六、祠祀志;七、武备志;八、秩官志;九、选举志;十、人物志;十一、南蛮志;十二、艺文志;十三、杂志。
光绪《普洱府志》全面记述了普洱府自然、人文、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分类及其结构较为合理,现代志书也承续着其“影子”,虽然一些内容现在看来繁杂琐碎,但有的观点与我们今天大相径庭,这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正好印证了斯大林“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之论断。
普洱府的设置,有两百余年,但有关普洱的记载则有两千多年。《吕氏春秋》云:“伊尹四方献令曰:产里以象牙、短狗献。”“产里”(即“车里”)这个地名,与今西双版纳有较多的关联,但与普洱也并非无缘,因为二者后来的联系密不可分,所以有人认为“普洱即古产里地。”
清代,普洱曾先后编纂过三部《普洱府志》。第一部是道光二十年(1840)知府郑绍谦组织编纂的道光《普洱府志》;第二部是道光三十年(1850)知府李熙龄组织编纂的道光《普洱府志》;第三部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府陈宗海组织编纂的光绪《普洱府志》。三部《普洱府志》承续,关系密切。郑志编成后不过十年工夫,就己残缺不全,不存于世,但其中很多资料为后编志书所采用,则是确凿有据的,其首创之功不可磨灭。郑志仅存十年时间,但李志的编纂,其基础资料源于郑志,对郑志残编进行“应损者损之,应益者益之”的加工改造。陈志成书于清未国家积弱积贫的多事之秋,内忧外患,情势危殆,身处国难当头的主编者对编纂府志的用意是十分明确的,态度也是十分严谨的。陈志由六十余人历时三年编纂而成。光绪《普洱府志》对前两部志书史料“删其繁,补其阙”;体例上“一仿省志”(即《云南通志》),对道光志作了较大的改变。道光《普洱府志》将内容分为十二类,每类一卷,每卷下分若干子目,共七十四目。光绪《普洱府志》将道光《普洱府志》中繁冗而与普洱府无关的内容删除,将遗漏未载的内容补入。全书分为十三志五十一卷,每卷一目,共五十一目,以志统目,内容较前者丰富。其十三志为:一、天文志;二、地理志;三、建置志;四、食货志;五、学校志;六、祠祀志;七、武备志;八、秩官志;九、选举志;十、人物志;十一、南蛮志;十二、艺文志;十三、杂志。
光绪《普洱府志》全面记述了普洱府自然、人文、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分类及其结构较为合理,现代志书也承续着其“影子”,虽然一些内容现在看来繁杂琐碎,但有的观点与我们今天大相径庭,这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正好印证了斯大林“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之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