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徽省地方旧志(皖志)概说
发布时间:2019-05-04 点击数:3952
清代修志与历史上其它朝代相比,其特点是内容益丰、数量益多、体例益精、学者参与益频。安徽在总体上也是如此。
清代可说是我国封建社会方志编纂的极盛时期,仅全国性的一统志就有三修。一统志馆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组建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历经157年之久。每次编修一统志,都会带来一次全国性的修志热潮。有资料表明,清代各省通志编修计达130种(包括一部分简志)。府州县志的编纂数量更大。据朱士嘉估计,我国清代修志的总数不下一万种。今存清代方志,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为5701种,占全国今存方志总数的69%。其中安徽省编修的志书283种,含省志2种、省简志2种、州府县志268种,乡镇志11种。但《联合目录》不含专业志、人物志、山水志、风物志等小志,若将这些志书计算在内,总数当为314种。
一、省志之编修
清初,江南省分治为江苏、安徽两省,是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在康熙六年(1667年)即大部完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乾隆元年(1736年还刊行过两部《江南通志》。后志修于雍正九年,乾隆元年刊行。这两部通志保存着大量的安徽史料,它不仅是江苏省的财富,也是安徽省的财富。安徽建省后第一部通志是〔道光〕《安徽通志》,二百六十卷首六卷。这部通志于光绪年间重修,命名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三百五十卷补遗十卷。此外清代安徽还编纂了一批全省性的简志、专志和地情书,如〔道光〕《皖省志略》、〔光绪〕《安徽便览》等8种。
〔道光〕《安徽通志》二百六十卷首六卷,陶澍、邓廷桢修,李振甫、韩玖纂。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进士,道光元年任安徽布政使,三年正月授巡抚。邓廷桢,江苏江宁人,字 筠,嘉庆进士,道光六年年任安徽巡抚。鸦片战争中力主禁烟,道光二十年受诬陷与林则徐同被革职。〔道光〕《安徽通志》于道光五年开局,巡抚陶澍当年调离,继任张师诚亦调离。道光六年,邓廷桢调任安徽巡抚,继续主修,于道光九年成书。《通志》二百六十卷,首六卷,仿〔乾图〕《江南通志》例,设十志,分别为舆地、河渠、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类。下分72子类。内容凡江南通志所载安徽资料,多从其旧,适当增损,对安徽之田赋、水利、学校、选举、职官、人物、山川,铺递等未详内容增补较丰。引征标明出处,考据不清者两说并存。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三百五十卷补遗十卷,始修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年),吴坤修等修,何绍基等纂。吴坤修字竹庄,江西新建人,同治七年任安徽巡抚。何绍基字子贞,道光进士,精于文字之学。该志由道光志增益而成,分一纪十一志:皇言纪、舆地志、河渠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未附补遗十卷。69子类。此志与〔道光〕《安徽通志》相比,选举增补武职,烈女别为一篇。增补兵事资料不少,特别是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活动搜集较详,且增补了皖南镇与长江水师的资料。
反映安徽省情的简志和专志共有7部。〔道光〕《皖省志略》四卷,12万言、朱云锦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筹划,道光元年成书。〔光绪〕《皖志便览》六卷,李应珏纂。应珏曾纂《一统便览》,《浙江便览》等书。是书资料多来自皖省各地志书,对皖省治乱尤其是捻军的记载较详。此外还有潘才编纂的《皖典类编》八卷,冯煦编的《皖政辑要》十六册,方言恂编的《安徽地理志略》一册,刘启甲编的《皖志快观前集》一册,佚名编的《安徽舆图表说》十卷,徐乃昌编的《皖祠纪圣》一册。
二、府、州、县志之编纂
安庆府清代编修的安庆府志今存2种,一为姚琅、陈焯纂修,初版于康熙十四年的十八卷本;今又有康熙二十二年和康熙二十五年刘 续修的刻本或抄本。另一种系张楷于康熙六十年撰成刊行的三十二卷本。
安庆府辖六县,今存清代怀宁县志2种,桐城县志5种,宿松县志5种,望江县志种,太湖县志6种。
庐州府今存清代庐州府志4种,另有卫志和志剩各一种。最早一部府志是由朱献珍修、朱弦等纂的十卷本,今有康熙十三年(1674)抄本。其余的是康熙版四十七卷本,张纯修修,顾梁汾纂;嘉庆版的五十四卷本,张祥云修,孙星衍纂;光绪年间的100卷本,黄云修,林之望、汪宗沂纂。
庐州府辖四县一散州,今存清代合肥县志5种,舒城县志4种,庐江县志5种,巢县志4种,无为州志3种。
凤阳府今存清代凤阳府志2种,一种是〔康熙〕《凤阳府志》四十卷,耿继志等修,汤元振等纂;另一种是〔光绪〕《凤阳府志》二十一卷,冯煦修,魏家骅等纂。
凤阳府辖五县二散州,今存凤阳县志3种。临淮县志1种(临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并入凤阳),怀远县志2种,定运县志3种,凤台县志3种,寿州志4种,宿州志3种,灵璧县志2种(含志略一种)。
颍州府今存清代颍州府志3种,最早一部为〔顺治〕《颍州志》二十卷,王天民纂修另外两部是〔康熙〕重修《颍州志》二十卷首一卷,张钫修,王锡纂;〔乾隆〕《颍州府志》十卷王 福纂修。
颍州府辖5县1散州,今存清代编修的阜阳县志2种,颍上县志4种,凤阳县志3种太和县志2种,涡阳县志2种,蒙城县志3种,亳州志5种。
徽州府徽州府清代纂修府志4种:〔康熙〕《徽州府通志》二十六卷,高纂修;〔康熙〕《徽州府通志续篇》八卷,林国柱纂修;〔康熙〕《徽州府志》十八卷,丁廷楗、卢询修,赵吉士等纂;〔道光〕《徽州府志》十六卷首一卷,马步蟾纂修。
徽州府辖6县,今存清代歙县志4种,休宁县志2种,祁门县志3种,黟县志6种,绩溪县志3种,婺源县志3种。(婺源清属安徽,民国23年(1934年)划归江西)
宁国府今存清代府志4种:〔康熙〕《宁国府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庄泰弘等修,刘尧枝等纂;〔乾隆〕《宁国府志》三十四卷,宋 修,钱人麟等纂;〔嘉庆〕《宁国府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鲁铨、锺英修、洪亮吉、施晋纂;《宛陵郡志备要》四卷,谢庭氏纂。
宁国府辖6县,今存清代宣城县志6种,宁国县志4种,南陵县志4种(含《南陵小志四卷)一种,泾县志5种,太平县志4种,旌德县志4种。
池州府今存清代池州府志3种;〔康熙〕《池州府志》二十二卷,朴怀玉等纂修;〔康熙〕《池州府志》九十二卷,马世永纂修;〔乾隆〕《池州府志》五十八卷首一卷,张士范纂修。
池州府辖6县,今存清代贵池县志5种,青阳县志3种,铜陵县志3种,石埭县志种,建德县志4种(建德县民国21年改至德县,1959年与东流县合并为东至县),东流县志3种。
太平府今存清代太平府志2种:〔康熙〕《太平府志》四十卷,黄桂修,宋骧、郝煌纂〔乾隆〕《太平府志》四十四卷,朱肇基修,陆纶纂。
太平府辖3县,府治当涂。今存清代当涂县志3种,芜湖县志3种,繁昌县志3种。
清代设5个直隶州,即广德州、和州、滁州、六安州、泗州,各辖若干属县。今存清代广德州志6种,属县之建平县志2种;和州志6种,属县之含山县志3种;滁州志3种,属县之全椒县志2种,来安县志3种;六安州志6种,属县之霍山县志5种,英山县志1种(英山民国21年划归湖北);泗州志3种,属县之虹县志2种(虹县清乾隆四十二年并入泗州),《泗虹合志》1种,天长县志3种,五河县志4种,盱眙县志4种(盱眙1954年划归江苏)。
另外,原属江苏的萧县、砀山1995年划归安徽。今存清代萧县志3种,砀山志2种。
上述统计,仅系综合性志书,简志、志补、村镇志、乡土志、专业志、山水志、风物志等均未包括在内。如果包括这些志书,则今存清代方志共314种。
三、清代修志概况
由于志书内容涉及面广,非集众力便难以进行,纂修志书机构的组织规模也较庞大以〔光绪〕《安徽通志》为例:
〔道光〕《安徽通志》的纂修机构,分决策,资料采辑和编纂3个系统。这个由地方最高行政官员担任总裁,下属地方最高行政官员担任采辑,由学者负责编写出版的班子,对于保证地方志的编纂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清代依然有不少庸志,但佳志的比重明显上升。其原因除了主修官员的大力推动外学者们的广泛参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清代的不少官员、学者对修志倾注着热情,这一方面与清代最高统治者的提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清代的学术转型有关。清代学术主流由宋明理学转向朴学,考据学一时成为显学,方志的编纂为考据学提供了用武之地。许多大学问家开始把方志看作著述大业,不惜投入精力和时间,因而对方志编纂之学颇有建树如黄宗羲、顾炎武、施润章,王夫之、王士贞、徐乾学、方苞、全祖望、齐召南、沈德潜、戴震姚鼐、俞正燮、钱泰吉、何绍基、汪中、陈诗、陆锡熊、洪亮吉、章学诚、孙星衍、李兆洛等。它们的活动与一邦热心志事的官僚支持是分不开的,甚或他们自已就处在这样的地位上。再如毕沅,沈葆桢,曾国藩、林则徐、纪晓岚、曾国荃、张之洞、张凤台等都对清代修志作出过贡献。清代还出现了一批职业化了的方志学者,如章学诚、杨笃等,杨笃一生编修方志达12种。
参于安徽志事的学者亦复不少,如何绍基、章学诚、洪亮吉、李兆洛、刘师培、冯煦、孙星衍、赵吉士、赵绍祖、龚自珍等。何绍基,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州,道光进士。曾任编修、四川学政,后主讲山东、湖南诸书院。通经、史、小学,旁及金文,善书法,为晚清著名学者。纂〔光绪〕《安徽通志》,颇有嘉誉。《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考订具有特色,自胜旧志一筹。章学诚,清代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在皖纂方志二种,《和州志》与《亳州志》,惜后志今已无存,或谓此志未刊云。俞正燮,清学者,黟县人,一生著述颇丰,嘉庆年间纂《黟县志》十六卷,搜罗宏富,考证精核,颇有佳誉。刘师培字申叔晚清学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发表《编辑乡土志例目》于《国粹学报》,对推动清末乡土志编纂起过重要作用,并亲纂多种乡土志,《安徽乡土地理教科书》就出在他的手下。洪亮吉字稚存,乾隆进士,清代经学、文学家。一生纂修方志9种,《泾县志》、《宁国府志》都出自他手。李兆洛字申耆,江苏阳湖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精于舆地之学,在皖从政年,编修过凤台、东流、怀远县志。冯煦字梦华,江苏丹徒人,光绪进士,曾任安徽巡抚,一生撰修方志6种,编修〔光绪〕《凤阳府志》二十一卷,颇有嘉评。孙星衍字渊如,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清学者。一生编纂方志6种,〔嘉庆〕《庐州府志》五十四卷就是他的力作。此外,如赵绍祖纂《泾川山水记》、《安徽金石略》,赵吉士纂《徽州府志》,刘大纂〔乾隆〕《歙县志》二十卷,龚自珍早年参修《徽州府志》等,这类例子还可举出不少。
皖地宋代以来,一直是人文荟萃之地。而清代朴学之兴,更以皖、浙为中心。皖省不少著名学者都参与过志事,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如施润章纂《泰山志》,主修《袁州府志》、《临江府志》;戴震主纂《汾州府志》三十卷,《汾阳县志》、《直隶河渠书》一百二十卷;胡虔总纂《广西通志》并协助谢启昆纂《南昌府志》,姚鼐纂修嘉庆《宁江府志》五十六卷等。维系学者修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乡土恋和桑梓情,学者们普遍将为家乡修志视为乐事,弃官离职,落叶归根,纂文修志,足慰人生,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系与他们的一个难解的情结。
清代可说是我国封建社会方志编纂的极盛时期,仅全国性的一统志就有三修。一统志馆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组建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历经157年之久。每次编修一统志,都会带来一次全国性的修志热潮。有资料表明,清代各省通志编修计达130种(包括一部分简志)。府州县志的编纂数量更大。据朱士嘉估计,我国清代修志的总数不下一万种。今存清代方志,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为5701种,占全国今存方志总数的69%。其中安徽省编修的志书283种,含省志2种、省简志2种、州府县志268种,乡镇志11种。但《联合目录》不含专业志、人物志、山水志、风物志等小志,若将这些志书计算在内,总数当为314种。
一、省志之编修
清初,江南省分治为江苏、安徽两省,是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在康熙六年(1667年)即大部完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乾隆元年(1736年还刊行过两部《江南通志》。后志修于雍正九年,乾隆元年刊行。这两部通志保存着大量的安徽史料,它不仅是江苏省的财富,也是安徽省的财富。安徽建省后第一部通志是〔道光〕《安徽通志》,二百六十卷首六卷。这部通志于光绪年间重修,命名为〔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三百五十卷补遗十卷。此外清代安徽还编纂了一批全省性的简志、专志和地情书,如〔道光〕《皖省志略》、〔光绪〕《安徽便览》等8种。
〔道光〕《安徽通志》二百六十卷首六卷,陶澍、邓廷桢修,李振甫、韩玖纂。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进士,道光元年任安徽布政使,三年正月授巡抚。邓廷桢,江苏江宁人,字 筠,嘉庆进士,道光六年年任安徽巡抚。鸦片战争中力主禁烟,道光二十年受诬陷与林则徐同被革职。〔道光〕《安徽通志》于道光五年开局,巡抚陶澍当年调离,继任张师诚亦调离。道光六年,邓廷桢调任安徽巡抚,继续主修,于道光九年成书。《通志》二百六十卷,首六卷,仿〔乾图〕《江南通志》例,设十志,分别为舆地、河渠、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艺文、杂类。下分72子类。内容凡江南通志所载安徽资料,多从其旧,适当增损,对安徽之田赋、水利、学校、选举、职官、人物、山川,铺递等未详内容增补较丰。引征标明出处,考据不清者两说并存。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三百五十卷补遗十卷,始修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年),吴坤修等修,何绍基等纂。吴坤修字竹庄,江西新建人,同治七年任安徽巡抚。何绍基字子贞,道光进士,精于文字之学。该志由道光志增益而成,分一纪十一志:皇言纪、舆地志、河渠志、食货志、学校志、武备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未附补遗十卷。69子类。此志与〔道光〕《安徽通志》相比,选举增补武职,烈女别为一篇。增补兵事资料不少,特别是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活动搜集较详,且增补了皖南镇与长江水师的资料。
反映安徽省情的简志和专志共有7部。〔道光〕《皖省志略》四卷,12万言、朱云锦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筹划,道光元年成书。〔光绪〕《皖志便览》六卷,李应珏纂。应珏曾纂《一统便览》,《浙江便览》等书。是书资料多来自皖省各地志书,对皖省治乱尤其是捻军的记载较详。此外还有潘才编纂的《皖典类编》八卷,冯煦编的《皖政辑要》十六册,方言恂编的《安徽地理志略》一册,刘启甲编的《皖志快观前集》一册,佚名编的《安徽舆图表说》十卷,徐乃昌编的《皖祠纪圣》一册。
二、府、州、县志之编纂
安庆府清代编修的安庆府志今存2种,一为姚琅、陈焯纂修,初版于康熙十四年的十八卷本;今又有康熙二十二年和康熙二十五年刘 续修的刻本或抄本。另一种系张楷于康熙六十年撰成刊行的三十二卷本。
安庆府辖六县,今存清代怀宁县志2种,桐城县志5种,宿松县志5种,望江县志种,太湖县志6种。
庐州府今存清代庐州府志4种,另有卫志和志剩各一种。最早一部府志是由朱献珍修、朱弦等纂的十卷本,今有康熙十三年(1674)抄本。其余的是康熙版四十七卷本,张纯修修,顾梁汾纂;嘉庆版的五十四卷本,张祥云修,孙星衍纂;光绪年间的100卷本,黄云修,林之望、汪宗沂纂。
庐州府辖四县一散州,今存清代合肥县志5种,舒城县志4种,庐江县志5种,巢县志4种,无为州志3种。
凤阳府今存清代凤阳府志2种,一种是〔康熙〕《凤阳府志》四十卷,耿继志等修,汤元振等纂;另一种是〔光绪〕《凤阳府志》二十一卷,冯煦修,魏家骅等纂。
凤阳府辖五县二散州,今存凤阳县志3种。临淮县志1种(临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并入凤阳),怀远县志2种,定运县志3种,凤台县志3种,寿州志4种,宿州志3种,灵璧县志2种(含志略一种)。
颍州府今存清代颍州府志3种,最早一部为〔顺治〕《颍州志》二十卷,王天民纂修另外两部是〔康熙〕重修《颍州志》二十卷首一卷,张钫修,王锡纂;〔乾隆〕《颍州府志》十卷王 福纂修。
颍州府辖5县1散州,今存清代编修的阜阳县志2种,颍上县志4种,凤阳县志3种太和县志2种,涡阳县志2种,蒙城县志3种,亳州志5种。
徽州府徽州府清代纂修府志4种:〔康熙〕《徽州府通志》二十六卷,高纂修;〔康熙〕《徽州府通志续篇》八卷,林国柱纂修;〔康熙〕《徽州府志》十八卷,丁廷楗、卢询修,赵吉士等纂;〔道光〕《徽州府志》十六卷首一卷,马步蟾纂修。
徽州府辖6县,今存清代歙县志4种,休宁县志2种,祁门县志3种,黟县志6种,绩溪县志3种,婺源县志3种。(婺源清属安徽,民国23年(1934年)划归江西)
宁国府今存清代府志4种:〔康熙〕《宁国府志》三十二卷首一卷,庄泰弘等修,刘尧枝等纂;〔乾隆〕《宁国府志》三十四卷,宋 修,钱人麟等纂;〔嘉庆〕《宁国府志》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鲁铨、锺英修、洪亮吉、施晋纂;《宛陵郡志备要》四卷,谢庭氏纂。
宁国府辖6县,今存清代宣城县志6种,宁国县志4种,南陵县志4种(含《南陵小志四卷)一种,泾县志5种,太平县志4种,旌德县志4种。
池州府今存清代池州府志3种;〔康熙〕《池州府志》二十二卷,朴怀玉等纂修;〔康熙〕《池州府志》九十二卷,马世永纂修;〔乾隆〕《池州府志》五十八卷首一卷,张士范纂修。
池州府辖6县,今存清代贵池县志5种,青阳县志3种,铜陵县志3种,石埭县志种,建德县志4种(建德县民国21年改至德县,1959年与东流县合并为东至县),东流县志3种。
太平府今存清代太平府志2种:〔康熙〕《太平府志》四十卷,黄桂修,宋骧、郝煌纂〔乾隆〕《太平府志》四十四卷,朱肇基修,陆纶纂。
太平府辖3县,府治当涂。今存清代当涂县志3种,芜湖县志3种,繁昌县志3种。
清代设5个直隶州,即广德州、和州、滁州、六安州、泗州,各辖若干属县。今存清代广德州志6种,属县之建平县志2种;和州志6种,属县之含山县志3种;滁州志3种,属县之全椒县志2种,来安县志3种;六安州志6种,属县之霍山县志5种,英山县志1种(英山民国21年划归湖北);泗州志3种,属县之虹县志2种(虹县清乾隆四十二年并入泗州),《泗虹合志》1种,天长县志3种,五河县志4种,盱眙县志4种(盱眙1954年划归江苏)。
另外,原属江苏的萧县、砀山1995年划归安徽。今存清代萧县志3种,砀山志2种。
上述统计,仅系综合性志书,简志、志补、村镇志、乡土志、专业志、山水志、风物志等均未包括在内。如果包括这些志书,则今存清代方志共314种。
三、清代修志概况
由于志书内容涉及面广,非集众力便难以进行,纂修志书机构的组织规模也较庞大以〔光绪〕《安徽通志》为例:
〔道光〕《安徽通志》的纂修机构,分决策,资料采辑和编纂3个系统。这个由地方最高行政官员担任总裁,下属地方最高行政官员担任采辑,由学者负责编写出版的班子,对于保证地方志的编纂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清代依然有不少庸志,但佳志的比重明显上升。其原因除了主修官员的大力推动外学者们的广泛参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清代的不少官员、学者对修志倾注着热情,这一方面与清代最高统治者的提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清代的学术转型有关。清代学术主流由宋明理学转向朴学,考据学一时成为显学,方志的编纂为考据学提供了用武之地。许多大学问家开始把方志看作著述大业,不惜投入精力和时间,因而对方志编纂之学颇有建树如黄宗羲、顾炎武、施润章,王夫之、王士贞、徐乾学、方苞、全祖望、齐召南、沈德潜、戴震姚鼐、俞正燮、钱泰吉、何绍基、汪中、陈诗、陆锡熊、洪亮吉、章学诚、孙星衍、李兆洛等。它们的活动与一邦热心志事的官僚支持是分不开的,甚或他们自已就处在这样的地位上。再如毕沅,沈葆桢,曾国藩、林则徐、纪晓岚、曾国荃、张之洞、张凤台等都对清代修志作出过贡献。清代还出现了一批职业化了的方志学者,如章学诚、杨笃等,杨笃一生编修方志达12种。
参于安徽志事的学者亦复不少,如何绍基、章学诚、洪亮吉、李兆洛、刘师培、冯煦、孙星衍、赵吉士、赵绍祖、龚自珍等。何绍基,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州,道光进士。曾任编修、四川学政,后主讲山东、湖南诸书院。通经、史、小学,旁及金文,善书法,为晚清著名学者。纂〔光绪〕《安徽通志》,颇有嘉誉。《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考订具有特色,自胜旧志一筹。章学诚,清代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在皖纂方志二种,《和州志》与《亳州志》,惜后志今已无存,或谓此志未刊云。俞正燮,清学者,黟县人,一生著述颇丰,嘉庆年间纂《黟县志》十六卷,搜罗宏富,考证精核,颇有佳誉。刘师培字申叔晚清学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发表《编辑乡土志例目》于《国粹学报》,对推动清末乡土志编纂起过重要作用,并亲纂多种乡土志,《安徽乡土地理教科书》就出在他的手下。洪亮吉字稚存,乾隆进士,清代经学、文学家。一生纂修方志9种,《泾县志》、《宁国府志》都出自他手。李兆洛字申耆,江苏阳湖人,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精于舆地之学,在皖从政年,编修过凤台、东流、怀远县志。冯煦字梦华,江苏丹徒人,光绪进士,曾任安徽巡抚,一生撰修方志6种,编修〔光绪〕《凤阳府志》二十一卷,颇有嘉评。孙星衍字渊如,江苏阳湖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清学者。一生编纂方志6种,〔嘉庆〕《庐州府志》五十四卷就是他的力作。此外,如赵绍祖纂《泾川山水记》、《安徽金石略》,赵吉士纂《徽州府志》,刘大纂〔乾隆〕《歙县志》二十卷,龚自珍早年参修《徽州府志》等,这类例子还可举出不少。
皖地宋代以来,一直是人文荟萃之地。而清代朴学之兴,更以皖、浙为中心。皖省不少著名学者都参与过志事,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如施润章纂《泰山志》,主修《袁州府志》、《临江府志》;戴震主纂《汾州府志》三十卷,《汾阳县志》、《直隶河渠书》一百二十卷;胡虔总纂《广西通志》并协助谢启昆纂《南昌府志》,姚鼐纂修嘉庆《宁江府志》五十六卷等。维系学者修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乡土恋和桑梓情,学者们普遍将为家乡修志视为乐事,弃官离职,落叶归根,纂文修志,足慰人生,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系与他们的一个难解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