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原旧县志简况
发布时间:2018-12-10 点击数:3069
明·成化志,又称朱志,是邑人、吏部尚书王恕积累资料,委托常州儒士朱昱编纂的。
朱志有不同年代的序、跋五篇,反映了该志成书的漫长曲折过程。明·成化十七年(1481)书成,由南京国子祭酒、翰林学士王作序,提督学政任彦常作后序。弘治十七年(1504),知县林洪博发现成化本在刻板时杂入伪作,于是从王恕家中拿出原稿校对,去其伪作,增入古文,厘为十六卷,并作序为记。因林洪博卸任,未能刻印。正德三年(1508),知县王尧臣锐意规措刊成,由教谕张信作跋。嘉靖十四年(1535),王恕之子王承裕因正德本颇有鲁鱼亥豕之讹,命严格更正,另行刻印,得到知县张治支持。刻印时,王承裕作跋。现存的朱志,记有崇祯年间事,为明末再版本。中国科学院等国家图书馆有藏,列为善本。
朱志共16卷,分地理、食货、公署、坛遗、古迹、宦绩、人物、制词、词翰等,共约15万字。该志重人文,轻自然,与以后诸旧志一样,均以维护宗法制度为要任,其中不乏封建糟粕。朱志是此后清代四部县志的“母本”。
二、清·康熙《三原县志》
清·康熙县志,由知县李瀛编纂,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
李瀛,字三山,浙江山阴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三原知县,颇有政绩。他披阅旧志,见模糊不能读,遂己身荟集资料,取前志之长处,校订而成新志,捐俸刊刻。全书共七卷,分地理、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等,约12万字,图2。该志文简事丰,镂版精确;后人称“公系良吏,志为信史”,现已列入善本。北京和陕西省图书馆、本县图书馆均有收藏。
三、清·乾隆张象魏《三原县志》
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张象魏亲自编成《三原县志》,故又称“张志”。
张象魏,江西庆丰县人,学识渊博,洞析民情,在本县政绩斐然。他在修志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自去崇陵察看,明地界,排众议;到泾阳境内疏通渠道,提出治水建议,并记入志书,做到了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张志修成后,兵部侍郎明山,礼部侍郎钟兰枝,提督、陕甘学政吴绶诏,西安知府、翰林院编修富躬皆为其作序,备加赞美。当时奉命核定郡邑志书的富躬认为(张志)“宜入良史之室”。
张志共22卷,约22万字,绘图7幅。其博精审慎。居于五种旧县志之首。
四、清·乾隆刘绍攽《三原县志》
乾隆四十三年(1778),邑人刘绍攽编纂修成《三原县志》,故又称刘志。
刘绍攽,号九畹,曾任四川什仿、南充知县,后调任山西太原、解州,以病告归。刘绍攽工古文词,熟于史事和当代典制,著述甚多,造诣亦深。归里后编修成《三原县志》。全书共18卷,分地理、建置、田赋、官师、选举、人物、烈女、艺文和著述等部分,约18万字,图6幅。该志对山川、水利、城池等记述较前志为详,然而艺文部分占至6卷7万多字,有图己偏爱、尾大不掉之虞。
五、清·光绪贺瑞麟《三原县新志》
《三原县新志》成书于光绪六年(1880),系知县焦云龙主持,邑人贺瑞麟编纂而成,故称“贺志”。
贺瑞麟,时为关中理学领袖,钦封国子监学正,曾受聘在学古书院,自创正谊书院讲学,收授门生,名重一时。同治三年(1864),知县余庚阳设馆请贺重修县志,两年后即成初稿。靥因余去任,无人主持,加之兵火纷乱,搁置十年有余。光绪五年,焦云龙任三原知县,力主其事,新志遂成。
贺志共8卷,设地理、建置、田赋、祠祀、官师、人物、选举、杂记等,共约16万字,图13幅。与前志相较,贺志分类精练清晰,制图多而较细;内容客观翔实,敢于辨证纠谬,文笔也流畅易读。尤其是在界定断限上,一改过去溢美当政者的旧习,绝少宣扬自己和主修者的事绩;同时将艺文作了特殊处理,按不泛不杂的原则,将其从志书中析出,另集成《原故文录》1卷、《原献文录》3卷、《原献诗录》4卷,以“使后人得以详览”。这些都体现了贺瑞麟高屋建瓴不随流俗的风格。
民国26年(1937),县长常汉山主持,教育局长吴仰峰主办,曾再版印刷贺志,故该志流传较广,存留也多。
六、《鲁桥镇志》
《鲁桥镇志》由镇人王介(一臣)编纂,陕甘学政觉罗德(远村)鉴定。
王介,王徵七代孙,秀才出身,自设宝田堂正学斋;研读理学,考稽先贤轶事著述,汇成镇志长编。嘉庆二十五年(1820),鲁桥合镇绅士呈文请准复修名宦、乡贤、节孝诸祠时,将镇志稿一并呈泾阳县知县秦梅、陕甘学政觉罗德鉴定。道光元年(1821),镇志遂刊出。
该志设祀典、选举、仕宦、经籍、艺文5卷,约万余字,开鲁桥镇志先河。每卷之首,均有专序论本事缘由始末;序言提纲挈领,文笔隽美,体例有独到之处。因编纂志书与复修典祠同步进行,两事相糅,故全志记载仅囿于人物及其著述,内容多有重复,且阙项较多。
七、续修鲁桥镇志
《续修鲁桥镇志》系镇人冯庚(少白)于民国11年(1923)在王介纂《鲁桥镇志》基础上续修而成。续修发起人郭西坡(思锐),见本土前清遗老,赋闲乡里,公私无扰,遂委任冯庚、刘参易等人重修镇志。该志共12卷,分地理、贡赋、水利、学校、实业、列传、选举、城工路工、艺文等;补前志阙,完备一镇详情,篇目中已注入现代实业内容,有较好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该志系私人捐金,只铜版排印100部,故存留较少。
朱志有不同年代的序、跋五篇,反映了该志成书的漫长曲折过程。明·成化十七年(1481)书成,由南京国子祭酒、翰林学士王作序,提督学政任彦常作后序。弘治十七年(1504),知县林洪博发现成化本在刻板时杂入伪作,于是从王恕家中拿出原稿校对,去其伪作,增入古文,厘为十六卷,并作序为记。因林洪博卸任,未能刻印。正德三年(1508),知县王尧臣锐意规措刊成,由教谕张信作跋。嘉靖十四年(1535),王恕之子王承裕因正德本颇有鲁鱼亥豕之讹,命严格更正,另行刻印,得到知县张治支持。刻印时,王承裕作跋。现存的朱志,记有崇祯年间事,为明末再版本。中国科学院等国家图书馆有藏,列为善本。
朱志共16卷,分地理、食货、公署、坛遗、古迹、宦绩、人物、制词、词翰等,共约15万字。该志重人文,轻自然,与以后诸旧志一样,均以维护宗法制度为要任,其中不乏封建糟粕。朱志是此后清代四部县志的“母本”。
二、清·康熙《三原县志》
清·康熙县志,由知县李瀛编纂,成书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
李瀛,字三山,浙江山阴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任三原知县,颇有政绩。他披阅旧志,见模糊不能读,遂己身荟集资料,取前志之长处,校订而成新志,捐俸刊刻。全书共七卷,分地理、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等,约12万字,图2。该志文简事丰,镂版精确;后人称“公系良吏,志为信史”,现已列入善本。北京和陕西省图书馆、本县图书馆均有收藏。
三、清·乾隆张象魏《三原县志》
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张象魏亲自编成《三原县志》,故又称“张志”。
张象魏,江西庆丰县人,学识渊博,洞析民情,在本县政绩斐然。他在修志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自去崇陵察看,明地界,排众议;到泾阳境内疏通渠道,提出治水建议,并记入志书,做到了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张志修成后,兵部侍郎明山,礼部侍郎钟兰枝,提督、陕甘学政吴绶诏,西安知府、翰林院编修富躬皆为其作序,备加赞美。当时奉命核定郡邑志书的富躬认为(张志)“宜入良史之室”。
张志共22卷,约22万字,绘图7幅。其博精审慎。居于五种旧县志之首。
四、清·乾隆刘绍攽《三原县志》
乾隆四十三年(1778),邑人刘绍攽编纂修成《三原县志》,故又称刘志。
刘绍攽,号九畹,曾任四川什仿、南充知县,后调任山西太原、解州,以病告归。刘绍攽工古文词,熟于史事和当代典制,著述甚多,造诣亦深。归里后编修成《三原县志》。全书共18卷,分地理、建置、田赋、官师、选举、人物、烈女、艺文和著述等部分,约18万字,图6幅。该志对山川、水利、城池等记述较前志为详,然而艺文部分占至6卷7万多字,有图己偏爱、尾大不掉之虞。
五、清·光绪贺瑞麟《三原县新志》
《三原县新志》成书于光绪六年(1880),系知县焦云龙主持,邑人贺瑞麟编纂而成,故称“贺志”。
贺瑞麟,时为关中理学领袖,钦封国子监学正,曾受聘在学古书院,自创正谊书院讲学,收授门生,名重一时。同治三年(1864),知县余庚阳设馆请贺重修县志,两年后即成初稿。靥因余去任,无人主持,加之兵火纷乱,搁置十年有余。光绪五年,焦云龙任三原知县,力主其事,新志遂成。
贺志共8卷,设地理、建置、田赋、祠祀、官师、人物、选举、杂记等,共约16万字,图13幅。与前志相较,贺志分类精练清晰,制图多而较细;内容客观翔实,敢于辨证纠谬,文笔也流畅易读。尤其是在界定断限上,一改过去溢美当政者的旧习,绝少宣扬自己和主修者的事绩;同时将艺文作了特殊处理,按不泛不杂的原则,将其从志书中析出,另集成《原故文录》1卷、《原献文录》3卷、《原献诗录》4卷,以“使后人得以详览”。这些都体现了贺瑞麟高屋建瓴不随流俗的风格。
民国26年(1937),县长常汉山主持,教育局长吴仰峰主办,曾再版印刷贺志,故该志流传较广,存留也多。
六、《鲁桥镇志》
《鲁桥镇志》由镇人王介(一臣)编纂,陕甘学政觉罗德(远村)鉴定。
王介,王徵七代孙,秀才出身,自设宝田堂正学斋;研读理学,考稽先贤轶事著述,汇成镇志长编。嘉庆二十五年(1820),鲁桥合镇绅士呈文请准复修名宦、乡贤、节孝诸祠时,将镇志稿一并呈泾阳县知县秦梅、陕甘学政觉罗德鉴定。道光元年(1821),镇志遂刊出。
该志设祀典、选举、仕宦、经籍、艺文5卷,约万余字,开鲁桥镇志先河。每卷之首,均有专序论本事缘由始末;序言提纲挈领,文笔隽美,体例有独到之处。因编纂志书与复修典祠同步进行,两事相糅,故全志记载仅囿于人物及其著述,内容多有重复,且阙项较多。
七、续修鲁桥镇志
《续修鲁桥镇志》系镇人冯庚(少白)于民国11年(1923)在王介纂《鲁桥镇志》基础上续修而成。续修发起人郭西坡(思锐),见本土前清遗老,赋闲乡里,公私无扰,遂委任冯庚、刘参易等人重修镇志。该志共12卷,分地理、贡赋、水利、学校、实业、列传、选举、城工路工、艺文等;补前志阙,完备一镇详情,篇目中已注入现代实业内容,有较好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该志系私人捐金,只铜版排印100部,故存留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