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县志资讯>县志新闻
县志公告 县志新闻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隋唐五代)

发布时间:2018-11-28 点击数:2915
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为方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央集权的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定期编呈图经版籍制度,为方志体例的进一步完善和续修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建立初年,即十分重视史志编修事业,"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隋书·经籍志》),汇编《诸州图经集》等书。这是我国有组织地大规模修志之始。隋代各地图经均已散失不传,惟诸书所引,略见零章片简。如《太平寰宇记》卷十陈州商水县引有隋《陈州图经》、郎蔚之《陈州旧图》,《太平御览》卷六十四引有《固安图经》,《舆地纪胜》卷八十三引有《随州图经》。隋朝官修总志有《诸州图经集》、《诸郡物产土俗记》和《区宇图志》。 

《诸州图经集》100卷,郎茂纂。该书早佚,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录有部分内容,多为叙述建置沿革、物产、泉井、古迹、传说。 

《诸郡物产土俗记》151卷,纂人不详。《隋书·经籍志》将其与《诸州图经集》并列,显然是汇纂诸州图经而成的另一部书,由于与《图经集》分编,大约是内容侧重不同,《物产土俗记》以采录各地风土民俗为主,《图经集》则偏重叙述诸州郡建置。 

《区宇图志》1200卷,虞世基等编纂。该书除"明九域山川之要,究五方风俗之宜",(《玉海》卷十五)最主要的特点,是列有多幅地图。据《大业拾遗》载,该书"卷头有图,别造新样,纸卷长二尺,叙山川则卷首有山川图,叙郡国则卷首有郭邑图,其图上有山川、城邑。"由此可知,《区宇图志》是一部综合地图、地志的内容和体例的地理总志。 

唐袭隋例,继续了图经的定期编修制度。《唐会要》卷五十九兵部职方员外郎条载:"建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请州图每三年一送职方,今改至五年一造送。如州县有创造,及山河改移,即不在五年之限。后复故。"《唐会要》所述"图",实际就是"图经",有《新唐书》所述为证。该书《百官志》兵部载:"凡图经非州县增废,五年乃修,岁与版籍偕上。"之所以出现称图经为图的现象,大约与古代书籍制度相关。古代地图通常为一轴长卷,或序文于前,绘图于后,或列图在前,附文居后。所以,称舆图者,实际包括了图经,前面提到的汉晋诸书引《舆地图》、《秦地图》即为一例,郎茂根据诸州呈进地图汇纂《诸州图经集》,又为一例。后来,地图的文字说明部分逐渐增扩,甚至可盈数卷,便有与图分离,单独成书的例子。《元稹集》卷三十五载有《进西北边图经状》和《进西北边图状》各一篇,其进图经状云:"臣今月二日进《京西京北图》一面,山川险易,细大无遗。犹虑幅尺高低,阅览有烦睿鉴;屋壁施设,俯仰颇劳于圣躬。寻于古今图籍之中,纂撰《京西京北图经》,共成四卷。"这段珍贵的记载,反映了图经已作为地图的附录,别出单行。其内容也更加丰富。 

唐代州县图经,据诸书引录,有《润州图经》、《夷陵图经》、《茶陵图经》、《岳州图经》、《邵阳图经》、《湘阴图经》、《汉阳图经》、《夔州图经》等约十几种。清人陈运溶辑《荆湖图经》36种,其中"唐人所撰"者有《长沙图经》、《衡州图经》、《衡山图经》、《道州图经》、《朗州图经》、《澧州图经》等7种。唐代图经大都散失难考,极其可贵的是本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唐《沙州图经》和《西州图经》残卷,为研究图经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沙州图经》残卷有二件,其一首尾缺佚,存卷长不逾三丈。始于水渠,终于歌谣,前后无题目。另一件题"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始祥瑞,终歌谣,存七十九行。比前一件稍短。有罗振玉《敦煌鸣沙石室佚书》影印本,其记述内容包括河渠、堤堰、盐池、古城、亭驿、祠庙、学校、歌谣等。文字简约,似图说之体。 

《西州图经》残卷一件,首尾均缺,存数十行,无标题。罗氏《敦煌鸣沙石室遗书》收有此书影印本。残卷记述当地道路、寺院、古塔。 

两种图经残卷均无小题设目,而是依一定次序排列诸事,每事名之后,皆署一"右"字,似文前当有地图,或是另有图卷。图经的内容基本反映当地自然景观、沿革建置,兼述风俗歌谣,带有古代"采诗以观民风"遗迹。这两种图经不见诸家著录,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图经甚罕,说明当时的图经正处于由地方案牍向著述之体演进阶段,除中央政府用以汇为图志、总集外,尚未受到重视。 

唐代记述地区史迹的杂史、偏记类著作有《蛮书》、《太原事迹》等。唐人对南诏史事的记述较多,据考,有韦琯《云南事状》1卷、袁滋《云南记》5卷、韦齐休《云南行记》2卷、徐云虔《南诏录》3卷、达奚洪《云南风俗录》10卷、卢携《云南事状》1卷、窦滂《云南别录》1卷、佚名《云南行记》1卷、樊绰《蛮书》10卷,除《蛮书》尚传于世,其余诸书,俱早散佚。《蛮书》又称《云南志》、《云南史记》,编撰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是书分为云南界内途程、山川江源、六诏、名类、六、云南城镇、云南管内物产、蛮夷风俗、蛮灵条教、南蛮疆界接连诸番夷国名10篇,记述了当时云南地区的山川地理、六诏历史及各族风俗制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视为现存云南最古之方志。《太原事迹记》又名《晋阳事迹杂记》,14卷,唐河东节度使李璋撰。宋治平中太原府刻印。记述了割据时期河东史事。南宋时散佚。 

唐代根据各地图经、地志编集的全国图志,可考者有《贞观郡国志》10卷、《括地志》550卷、《职方记》16卷、《长安四年十道图》13卷、《开元三年十道图》10卷、《十道录》、《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贞元十道录》4卷、《元和郡县图志》40卷、《十道图》10卷、《郡国志》2卷、《域中郡国山川图经》1卷、《郡道山河地名要略》9卷、《十道四蕃志》10卷。以上诸书,仅《元和郡县图志》流传于世,《括地志》、《郡国志》、《十道四蕃志》有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贞元十道录》、《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有敦煌发现的残卷,其余率皆散佚。 

唐代最早纂成的地理总志是《括地志》,主修人魏王李泰,为唐太宗第四子,贞观十六年(642)成书。唐太宗誉之:"博采方志,得于旧闻,旁求故老,考于传信,内殚九服,外极八荒,简而能周,博而尤要,度越前载,垂之不朽。"(《玉海》卷十五)该书以唐贞观十三年(639)行政区划为纲,记录了当时10道358州的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风俗物产、古迹故实。 

唐代地理学家贾耽以绘制地图负有盛誉,他每完成一幅地图,都要撰写图经式的别录。贞元十四年(798),献《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地图时,撰有《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别录》6卷;贞元十七年(801),制《海内华夷图》成,并撰《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嗣后,又绘制了《地图》10卷,与之相应,编有《贞元十道录》4卷。《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的内容,据贾耽《进海内华夷图表》称:"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以班史发源,郡县纪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玉海》卷十五引贾耽《碑》,对该书也有介绍,云:"通夷裔之风俗,尽山川之险易,历代沿革之自,百王废置之由,关塞通塞之因,牧圉盛衰之异,道程疎密之准,要荒享献之数,聚米画地,成于指掌。"由此得知,该书主要记述郡县建置、山川形势、道路关隘、物产风俗,与传统地理志及图经相似。《贞元十道录》的内容,权德舆在该书序言中有详细说明:"其首篇,自贞观初,以天下诸州,分隶十道,……在天宝以州为郡,在乾元复郡为州,六典地域之差次,四方贡赋之名物,废置升降,提封险易,因时制度,皆备于编。""其三篇,则以十道为准,县距州,州距西都,书其道里之数,与其四鄙所抵。"由此可见,该书分为两部分,首卷述建置沿革、疆域、贡赋,后三卷述至到里数。敦煌发现有《贞元十道录》手抄残卷,罗振玉收入《鸣沙石室佚书》第三册。残卷仅存十六行,即剑南道姚、协、曲、悉、柘、静、保、霸、维、真、恭、翼十二州。每州之下,记所管县名、土贡、距两京道里及县距州里数。当是后三卷的部分内容。 

现存较完整的一部唐代图志是李吉甫纂著的《元和郡县图志》。该书成于元和八年(813),原本40卷,目录2卷,北宋图佚后改名《元和郡县志》,传于今世仍有34卷。李吉甫指出:"古今言地理者凡数十家,尚古远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谣俗者多传疑而失实,饰州邦而叙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异端,莫切根要。"(《元和郡县图志序》)他认为,志书不应疏忽"丘壤山川,攻守利害"的记述。李吉甫强调了图志与政治军事的关系,以其能"佐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这是对方志重要性的新的认识。《元和郡县图志》以当时47节镇为纲,分镇记镇府、州、县、户、沿革、山川、道里、贡赋。每镇叙事之前,冠有地图。是典型的图、志兼括之体。《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舆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宋《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及元明清一统志,从体例考察,确是《元和郡县图志》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这部书是方志史上承前启后的一部重要著作。 

李吉甫还参与编修《十道图》的工作。《十道图》是唐代开始定期编制的全国地图。据史书载,先后成书3种,即长安四年(704)、开元三年(715)所编2种和元和间李吉甫所编1种。《十道图》从名称上考,应是地图,但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对李氏《十道图》的著录,"首载州县总数,文武官员数俸料",却又类似图经之体,与《贞元十道录》相近。考五代、北宋皆有续补、仿效之作,如宋《九域图》有文无图,因改名曰志。唐代《十道图》即是《九域图》前身,亦可能纯属图经,而非地图。 

由图经、地志汇纂成的总志,唐代末期有韦澳纂修的《诸道山河地名要略》9卷,又名《处分语》、《新集地理志》。《玉海》卷十五载:"大中九年(855),令澳纂次诸州境土风俗及诸利害为一书。澳乃取十道四方志,手加次,题为《处分语》。"罗振玉《敦煌鸣沙石室佚书》第三册收有是书第2卷残卷,开首断缺,存河东道州府八,曰晋,曰太原,曰代,曰云,曰朔,曰岚,曰蔚,曰潞。其体例已很完备,前述建置沿革,次事迹,次郡望地名,次水名,次山名,次人俗,次物产。 

五代时期,战乱频仍,全国区域图志难于纂就,州县呈进图经时续时停。《五代会要》卷十五兵部职方载后唐天成三年(928)敕:"诸道州府,每于闰年合送图经、地图,今后权罢。"同条又载长兴三年(932)五月二十三日尚书吏部侍郎王权奏,称:"伏见诸道州府,每遇闰年,准例送尚书省职方地图者,顷因多事之后,诸道州府旧本虽存,其间郡邑或迁,馆递曾改,添增镇戍,创造城池,窃恐尚以旧规录为正本,未专详勘,必有差殊。伏请颁下诸州,其所送职方地图,各令按目下郡县镇戍城池、水陆道路,或经新旧移易者,或须载之于图。其有山岭溪湖、步骑舟楫各得便于登涉者,亦须备载。"时朝廷批复:"宜令诸道州府,据所管州县,先各进图经一本,并须点勘文字,无令差误。……其间或有古今事迹、地里山川、土地所宜、风俗所尚,皆须备载,不得遗漏,限至年终进纳。其画图候纸到,图经别敕处分。"《五代会要》所记,仅限于后唐一代的有关规定,但就地图、图经的呈交办法、撰写内容,叙述较详,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的图经仍受到政府的一定重视。现存五代图经,有敦煌石室所出《寿昌县地境》1卷,内容包括去州里数、公、户、乡、沿革、寺、镇、戍烽、栅堡、山泽、泉海、渠涧、关亭、城河等。体例仍唐代图经之旧。其书首尾完整,是敦煌发现的5种地志中最全者。其书后题:"晋天福十年乙巳岁六月九日州学博士翟上寿昌张县令《地境》一本。"后晋天福只延续八岁,所谓天福十年即后周开运二年(945),寿昌远居西陲,故有改元而不知之例。 

综述隋唐五代时期方志的发展,图经、图志已成为主流,汉晋时盛行的地记、杂史已退后为次,这时期的图经,内容更加丰富,已摆脱了附于地图之后的地位,而与地图同列并举;中央政府制定了周详的呈送地图、图经的有关规定,并定期汇编图经总集和图志。图经地位的提高和图、志融汇,为方志的繁荣和体例定型,奠定了基础。 

 

中国县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