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历时六年完成全部传世旧志的点校整理出版
发布时间:2018-10-27 点击数:1254
2018年8月,宁夏大学人文学院胡玉冰教授主编的宁夏地方文献整理标志性成果《宁夏珍稀方志丛刊》(下文简称《丛刊》)第二批8册旧志整理之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加上2015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批8册成果,《丛刊》16册31种成果全部出齐,成果字数共767.7万字。至此,历时六年,宁夏完成了全部传世旧志的点校整理出版工作。研究专著《宁夏旧志研究》也同时正式出版,成果字数共53万字。
《宁夏旧志人名地名索引》正在编制中。
选题经过
地方旧志常常被视为一地之“全史”。自元迄清,严格意义上的宁夏旧志有38种,传世的宁夏旧志有33种,其中9种为孤本传世。有资料可寻的、成书时代最早的宁夏旧志是编成于元代的《开城志》,惜全书已亡佚,佚文散见于《明一统志》等文献中。传世的宁夏旧志最早成书于明代正统年间。传世旧志中,成于明代的旧志6种,成于清代的旧志20种,成于民国时期的旧志7种,清朝编成的宁夏旧志传世数量最多。从旧志编纂体例及涉及内容范围看,有通志7种,分志(含州志、县志)26种。具体来看,宁夏通志包括《〔正统〕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志新志》《〔乾隆〕银川小志》《〔乾隆〕宁夏府志》《〔民国〕朔方道志》等7种;银川市旧志包括《〔嘉庆〕灵州志迹》《〔光绪〕灵州志》等2种;石嘴山市旧志包括《〔嘉庆〕平罗县志》《〔道光〕平罗记略》《〔道光〕续增平罗记略》等3部;吴忠市旧志包括《〔康熙〕新修朔方广武志》《〔光绪〕宁灵厅志草》《〔光绪〕平远县志》《〔民国〕豫旺县志》《〔光绪〕花马池志迹》《〔民国〕盐池县志》等6种;中卫市旧志包括《〔乾隆〕中卫县志》《〔道光〕续修中卫县志》《〔乾隆〕盐茶厅志备遗》《〔光绪〕海城县志》《〔光绪〕新修打拉池县丞志》等5种;固原市旧志包括《〔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民国〕固原县志》《〔康熙〕隆德县志》《〔道光〕隆德县续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宣统〕新修硝河城志》《〔民国〕西吉县志》《〔民国〕化平县志》等10种。
宁夏旧志整理主要有影印和点校两种形式。《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宁夏历代方志萃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宁夏地方志丛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国地方志集成》(凤凰出版社等2008年)、《宁夏旧方志集成》(文苑出版社2015年)等丛书刊布了宁夏旧志的影印本,为宁夏文史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了一定的资料基础。宁夏图书馆高树榆、宁夏大学陈明猷、宁夏社会科学院吴忠礼等前辈学者取得了一批基础性成果。新一代宁夏中青年学者甘于寂寞,艰难求索,在前辈学者开创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以往宁夏旧志整理、研究水平较为落后,存在问题较多。如有的旧志影印所用底本非善本,提要撰写不严谨,整理不合规范要求。绝大多数旧志的整理仅是简单的标点、注释,校勘的成果非常少。从现有的宁夏旧志整理成果看,学者多没有把陕甘旧志资料当作必需的参校资料来利用,致使宁夏旧志沿袭自陕甘旧志的文字错讹衍倒、内容遗漏及新增的文字、内容错误问题都没有得到纠正,使后人以讹传讹。
胡玉冰及其学术团队长期坚守在地方和民族古文献整理研究领域,重点围绕西北(陕甘宁)地方文献、汉文西夏文献、回族古文献等,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和团队建设等工作。自2004年起,胡玉冰在充分考察陕甘宁三地旧志学术价值及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传世的、成于明清时期的陕甘旧志中辑录并校注散见宁夏史料的科研设想。2012年,胡玉冰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即“陕甘地方志中宁夏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ATQ002)和“宁夏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AZD081),他进一步提出将全部传世的宁夏旧志进行深度整理出版的科研设想,正式启动《丛刊》编纂出版工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7日刊发了《宁夏古文献全面普查,重点普查传世方志》一文,对胡玉冰团队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启动《丛刊》编纂出版工作给予专题报道。
出版经过
2012年,胡玉冰著《宁夏地方志研究》(58.5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荣获自治区第12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对宁夏旧志进行系统、全面分类普查与研究的、创新价值较高、原创内容较多的学术成果,将宁夏旧志的研究水平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基本摸清了宁夏旧志的家底,尤其梳理清楚了宁夏旧志的版本情况。该书为《丛刊》出版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丛刊》编纂出版过程中,作者对《宁夏地方志研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使其体例更完善,内容更紧凑、更充实。2018年9月,《宁夏旧志研究》(53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5年8月,胡玉冰等著《陕甘地方志中宁夏史料辑校》(二册,143.2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成果在学界首次将陕甘方志中的宁夏史料系统、全面地辑录并进行简明注释、校勘。不仅为学界研究西北文史提供可信的一手材料,也为全面、系统整理30余种宁夏传世旧志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为系统辑录校勘一省散见于他省旧志中的资料提供了整理范式。
2015年10月,《丛刊》首批8册旧志整理之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胡玉冰、曹阳校注《弘治宁夏新志》,邵敏校注《嘉靖宁夏新志》,胡玉冰校注《万历朔方新志》,胡玉冰、韩超校注《乾隆宁夏府志》,柳玉宏校注《乾隆银川小志》,蔡淑梅校注《嘉庆灵州志迹、光绪灵州志》,孙佳校注《光绪花马池志迹、民国盐池县志》。
2017年12月,胡玉冰任首席专家的“《朔方文库》编纂”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丛刊》的出版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作为《朔方文库》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在宁夏地方志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第二批8册著作于2018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胡玉冰校注《民国朔方道志》,徐远超校注《嘉庆平罗县志》《道光平罗记略》《道光续增平罗记略》,胡玉冰、张煜坤校注《光绪宁灵厅志草》,胡玉冰校注《光绪平远县志》,田富军校注《康熙新修朔方广武志》,韩超校注《乾隆中卫县志》《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胡玉冰、魏舒婧校注《乾隆盐茶厅志备遗》《光绪新修打拉池县丞志》《宣统新修硝河城志》《民国西吉县志》《清末民国时期海原县县情资料》,胡玉冰、穆旋校注《光绪海城县志》《民国化平县志》,邵敏、韩超校注《民国固原县志》,安正发、王文娟校注《康熙隆德县志》,安正发校注《道光隆德县续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
出版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古文献整理研究、出版及人才培养工作。《丛刊》的出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丛刊》为专门人才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学术平台,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较高学术素质的民族地区古文献整理研究人才队伍,为弘扬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丛刊》聘请著名学者陈育宁、吴忠礼为学术顾问,主要依托自治区“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及“汉语言文学”重点专业的人才优势,积极吸纳区内外优秀人才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参与旧志整理研究工作。整理者有15人,分布在宁夏大学、南京图书馆、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图书馆等单位,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其中13人的首部学术著作是《丛刊》中的宁夏旧志整理之作,先后有9位研究生以旧志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这批青年学者和学子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出版《丛刊》,是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增强宁夏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唐朝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既多大漠孤烟、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又有小桥流水、唯美妩媚的江南景致,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而这片热土,更有积淀深厚的古典人文资源:特色浓郁的回族文化,古朴神秘的西夏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传统光荣的红色文化……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宁夏本土不乏珍贵文献记载、传承这些传统优秀文化,如宁夏图书馆藏回族文献,宁夏博物馆、宁夏考古研究所藏西夏文文献,宁夏档案馆藏民国宁夏文献等。而宁夏旧志,在记载、传承宁夏美誉与传统优秀文化方面,在资政、存史、教化等方面同样发挥着独特作用。对宁夏行政辖区内成书于1949年以前的全部府县旧志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制定统一的点校整理凡例,突出整体性、系统性特点,分两批推出《丛刊》,有助于理清宁夏文脉,保持宁夏文脉,“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丛刊》的出版有示范性创新意义,有标杆式重要作用,体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小省也要办大文化”的要求,也证实了宁夏有能力、有条件办成“大文化”。以往宁夏旧志的整理之作均为单种零散出版,《丛刊》则集成式、整体性深度整理宁夏传世旧志,以高水平的宁夏旧志研究成果《宁夏地方志研究》为基础,注重梳理旧志版本系统,精选旧志整理所需要的底本,科学选择参校本,着力加强文字和内容的校勘力度,力求多出原创性成果,推陈出新,后出转精。《丛刊》的《总序》,总结归纳了宁夏旧志的整理经验,具有方法论意义。每种旧志整理之作的《前言》,细致入微地介绍了旧志的编纂者生平、编纂时间、编纂体例、内容卷帙、版本特征及存藏情况、今人整理研究情况等,极便学者的深入研究。《万历朔方新志》《民国朔方道志》《光绪灵州志》《嘉庆平罗县志》《宣统新修硝河城志》《民国西吉县志》《康熙隆德县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等8种旧志系首次整理出版。宁夏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完成全部传世旧志点校整理出版工作的省级行政区,旧志整理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扩大提升了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
《宁夏旧志人名地名索引》正在编制中。
选题经过
地方旧志常常被视为一地之“全史”。自元迄清,严格意义上的宁夏旧志有38种,传世的宁夏旧志有33种,其中9种为孤本传世。有资料可寻的、成书时代最早的宁夏旧志是编成于元代的《开城志》,惜全书已亡佚,佚文散见于《明一统志》等文献中。传世的宁夏旧志最早成书于明代正统年间。传世旧志中,成于明代的旧志6种,成于清代的旧志20种,成于民国时期的旧志7种,清朝编成的宁夏旧志传世数量最多。从旧志编纂体例及涉及内容范围看,有通志7种,分志(含州志、县志)26种。具体来看,宁夏通志包括《〔正统〕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志新志》《〔乾隆〕银川小志》《〔乾隆〕宁夏府志》《〔民国〕朔方道志》等7种;银川市旧志包括《〔嘉庆〕灵州志迹》《〔光绪〕灵州志》等2种;石嘴山市旧志包括《〔嘉庆〕平罗县志》《〔道光〕平罗记略》《〔道光〕续增平罗记略》等3部;吴忠市旧志包括《〔康熙〕新修朔方广武志》《〔光绪〕宁灵厅志草》《〔光绪〕平远县志》《〔民国〕豫旺县志》《〔光绪〕花马池志迹》《〔民国〕盐池县志》等6种;中卫市旧志包括《〔乾隆〕中卫县志》《〔道光〕续修中卫县志》《〔乾隆〕盐茶厅志备遗》《〔光绪〕海城县志》《〔光绪〕新修打拉池县丞志》等5种;固原市旧志包括《〔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民国〕固原县志》《〔康熙〕隆德县志》《〔道光〕隆德县续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宣统〕新修硝河城志》《〔民国〕西吉县志》《〔民国〕化平县志》等10种。
宁夏旧志整理主要有影印和点校两种形式。《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宁夏历代方志萃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宁夏地方志丛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国地方志集成》(凤凰出版社等2008年)、《宁夏旧方志集成》(文苑出版社2015年)等丛书刊布了宁夏旧志的影印本,为宁夏文史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了一定的资料基础。宁夏图书馆高树榆、宁夏大学陈明猷、宁夏社会科学院吴忠礼等前辈学者取得了一批基础性成果。新一代宁夏中青年学者甘于寂寞,艰难求索,在前辈学者开创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以往宁夏旧志整理、研究水平较为落后,存在问题较多。如有的旧志影印所用底本非善本,提要撰写不严谨,整理不合规范要求。绝大多数旧志的整理仅是简单的标点、注释,校勘的成果非常少。从现有的宁夏旧志整理成果看,学者多没有把陕甘旧志资料当作必需的参校资料来利用,致使宁夏旧志沿袭自陕甘旧志的文字错讹衍倒、内容遗漏及新增的文字、内容错误问题都没有得到纠正,使后人以讹传讹。
胡玉冰及其学术团队长期坚守在地方和民族古文献整理研究领域,重点围绕西北(陕甘宁)地方文献、汉文西夏文献、回族古文献等,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科和团队建设等工作。自2004年起,胡玉冰在充分考察陕甘宁三地旧志学术价值及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传世的、成于明清时期的陕甘旧志中辑录并校注散见宁夏史料的科研设想。2012年,胡玉冰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即“陕甘地方志中宁夏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ATQ002)和“宁夏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AZD081),他进一步提出将全部传世的宁夏旧志进行深度整理出版的科研设想,正式启动《丛刊》编纂出版工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7日刊发了《宁夏古文献全面普查,重点普查传世方志》一文,对胡玉冰团队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启动《丛刊》编纂出版工作给予专题报道。
出版经过
2012年,胡玉冰著《宁夏地方志研究》(58.5万字)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荣获自治区第12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对宁夏旧志进行系统、全面分类普查与研究的、创新价值较高、原创内容较多的学术成果,将宁夏旧志的研究水平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基本摸清了宁夏旧志的家底,尤其梳理清楚了宁夏旧志的版本情况。该书为《丛刊》出版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丛刊》编纂出版过程中,作者对《宁夏地方志研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使其体例更完善,内容更紧凑、更充实。2018年9月,《宁夏旧志研究》(53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5年8月,胡玉冰等著《陕甘地方志中宁夏史料辑校》(二册,143.2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成果在学界首次将陕甘方志中的宁夏史料系统、全面地辑录并进行简明注释、校勘。不仅为学界研究西北文史提供可信的一手材料,也为全面、系统整理30余种宁夏传世旧志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为系统辑录校勘一省散见于他省旧志中的资料提供了整理范式。
2015年10月,《丛刊》首批8册旧志整理之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胡玉冰、孙瑜校注《正统宁夏志》,胡玉冰、曹阳校注《弘治宁夏新志》,邵敏校注《嘉靖宁夏新志》,胡玉冰校注《万历朔方新志》,胡玉冰、韩超校注《乾隆宁夏府志》,柳玉宏校注《乾隆银川小志》,蔡淑梅校注《嘉庆灵州志迹、光绪灵州志》,孙佳校注《光绪花马池志迹、民国盐池县志》。
2017年12月,胡玉冰任首席专家的“《朔方文库》编纂”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丛刊》的出版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作为《朔方文库》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在宁夏地方志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第二批8册著作于2018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胡玉冰校注《民国朔方道志》,徐远超校注《嘉庆平罗县志》《道光平罗记略》《道光续增平罗记略》,胡玉冰、张煜坤校注《光绪宁灵厅志草》,胡玉冰校注《光绪平远县志》,田富军校注《康熙新修朔方广武志》,韩超校注《乾隆中卫县志》《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固原州志》《宣统新修固原直隶州志》,胡玉冰、魏舒婧校注《乾隆盐茶厅志备遗》《光绪新修打拉池县丞志》《宣统新修硝河城志》《民国西吉县志》《清末民国时期海原县县情资料》,胡玉冰、穆旋校注《光绪海城县志》《民国化平县志》,邵敏、韩超校注《民国固原县志》,安正发、王文娟校注《康熙隆德县志》,安正发校注《道光隆德县续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
出版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古文献整理研究、出版及人才培养工作。《丛刊》的出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丛刊》为专门人才成长提供了难得的学术平台,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较高学术素质的民族地区古文献整理研究人才队伍,为弘扬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丛刊》聘请著名学者陈育宁、吴忠礼为学术顾问,主要依托自治区“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及“汉语言文学”重点专业的人才优势,积极吸纳区内外优秀人才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参与旧志整理研究工作。整理者有15人,分布在宁夏大学、南京图书馆、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图书馆等单位,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其中13人的首部学术著作是《丛刊》中的宁夏旧志整理之作,先后有9位研究生以旧志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选题。这批青年学者和学子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出版《丛刊》,是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增强宁夏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工程。“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唐朝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宁夏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既多大漠孤烟、雄浑壮丽的边塞风光,又有小桥流水、唯美妩媚的江南景致,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而这片热土,更有积淀深厚的古典人文资源:特色浓郁的回族文化,古朴神秘的西夏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传统光荣的红色文化……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宁夏本土不乏珍贵文献记载、传承这些传统优秀文化,如宁夏图书馆藏回族文献,宁夏博物馆、宁夏考古研究所藏西夏文文献,宁夏档案馆藏民国宁夏文献等。而宁夏旧志,在记载、传承宁夏美誉与传统优秀文化方面,在资政、存史、教化等方面同样发挥着独特作用。对宁夏行政辖区内成书于1949年以前的全部府县旧志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制定统一的点校整理凡例,突出整体性、系统性特点,分两批推出《丛刊》,有助于理清宁夏文脉,保持宁夏文脉,“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丛刊》的出版有示范性创新意义,有标杆式重要作用,体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小省也要办大文化”的要求,也证实了宁夏有能力、有条件办成“大文化”。以往宁夏旧志的整理之作均为单种零散出版,《丛刊》则集成式、整体性深度整理宁夏传世旧志,以高水平的宁夏旧志研究成果《宁夏地方志研究》为基础,注重梳理旧志版本系统,精选旧志整理所需要的底本,科学选择参校本,着力加强文字和内容的校勘力度,力求多出原创性成果,推陈出新,后出转精。《丛刊》的《总序》,总结归纳了宁夏旧志的整理经验,具有方法论意义。每种旧志整理之作的《前言》,细致入微地介绍了旧志的编纂者生平、编纂时间、编纂体例、内容卷帙、版本特征及存藏情况、今人整理研究情况等,极便学者的深入研究。《万历朔方新志》《民国朔方道志》《光绪灵州志》《嘉庆平罗县志》《宣统新修硝河城志》《民国西吉县志》《康熙隆德县志》《民国重修隆德县志》等8种旧志系首次整理出版。宁夏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完成全部传世旧志点校整理出版工作的省级行政区,旧志整理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扩大提升了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