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川通志(四十七卷·首一卷) 康熙四川总志(三十六卷)
发布时间:2019-02-01 点击数:3013
雍正四川通志(四十七卷·首一卷)
清黄廷桂等修,张晋生等纂。黄廷桂,清汉军镶红旗人,字丹崖。康熙末,累迁参领,雍正九年(1731)由四川提督特授四川总督,任四载,乾隆时,历任两江、陕甘总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乾隆十八年(1753)再次出任四川总督,与四川提督岳钟琪调解当地孔撒、麻书两土司相互攻杀,后奉命督办陕甘军需,佐清军进讨阿睦尔撒纳以筹划有方,得乾隆称许,后卒于官。张晋生,四川金堂人,康熙举人,官河南镇乎县知县。
此志开局于雍正十一年(1733),十三年(1735)校补编纂成帙,于乾隆元年(1736)刊行。书首有黄廷桂、杨馝、窦启英、李如兰等序;明嘉靖王元正、杨慎,万历郭棐、王廷瞻、吴之暤、杜应芳等旧序。全志分四十八门,约185万字。卷一图考、星野;卷二建置沿革;卷三疆域、形势;卷四城池、关隘;卷五戸口、田赋、学校、祀典;卷六至卷七名宦;卷八至卷九人物;卷十孝友;卷十一列女;卷十二忠义、武功;卷十三蠲政、水利;卷十四盐法;卷十五茶法、钱法;卷十六木政、榷政;卷十七屯田、边防上(松茂);卷十八边防下(叙泸、建昌);卷十九至卷二十土司;卷二十一西域;卷二十二兵制、津梁、驿传(铺递附);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山川;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七古迹;卷二十八祠庙、公署、寺观;卷二十九陵墓、宫室、帝王;卷三十至卷三十二职官;卷三十三至卷卷三十七选举、成均;卷三十八隐逸、流寓、仙释、祥异、风俗、物产;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七艺文。
因有康熙《四川总志》以资借鉴,是故其体例及内容之编排出入不大。但与康熙志相去六十余年,全省之建置、人口、赋役等已有较大变化。康熙年间大量外省人入川垦殖,本已撤销或合并的县城又重新恢复建制。到雍正六年(1728),把原属四川的一些士官衙门辖地改隶云南和贵州等省,如东川、乌蒙、镇雄三府划归云南省,遵义府划归贵州省等。另将一部分原直隶州升为府,分州又升为直隶州等。对于四川各少数民族地区经过改土归流之后,巩固了清王朝的政权。这些史实,在此志中均得以详细记载。边防门对川中各地、特别重要边镇及关隘之设防、屯兵情况;平定各少数民族部落如藏、彝、羌、回等之战争经过记载亦颇为详尽。其他增修内容较多者在人物、职官、学校、赋税等门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情况,首次出现在官修的方志之中。于打箭炉(今康定县)迄西的地方,名之“西域”而载入卷二十一,此外各少数民族部落,另有土司门二卷,所记也很详尽。从打箭炉起,经里塘(今理塘县)、巴塘、乍丫(今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叉木多(今昌都)等,一直记到西藏。此为迄今所见正式成书刊行的最早的西藏志书,比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宁刻本《西藏志》二卷要早半个多世纪,为后来西藏方志的纂修开启了先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川通志》”论曰:“《四川通志》在明代凡四修,惟《艺文》出杨慎手,最为雅赡。而其他则未能悉中体要。国朝康熙十二年(1673),总督蔡毓荣、巡抚张德地又续事纂辑。以兵燹之后,文献无征,亦多所脱漏。是编乃雍正七年(1729)黄廷桂等奉敕重修,凡分四十九类,旧志之阙者补之,略者增之,较为详备。其中沿旧志之误,未及尽汰者,如唐韦昭度征陈敬瑄,无功而还;宋岳云为忠州防御使,乃遥授之官,俱不应入名宦。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乃总制全蜀,应入统部,不当仅入保宁府。唐之鲜于仲通依附杨国忠,丧师南诏,新旧《唐书》所载甚明,乃反以为忤国忠被贬,载入《人物》。此类尚不免地志附会缘饰之习,然其甄综排比,较旧志则可据多矣。”今存乾隆元年(1723)补版增刻本,乾隆《四库全书》抄写本。
康熙四川总志(三十六卷)
清蔡毓荣等修,钱受祺等纂。蔡毓荣,字仁庵,辽东锦县人。汉军正白旗,兵部尚书蔡士英次子。初授佐领,兼刑部郎中。累迁至秘书院学士。康熙初,授侍郎,历刑、吏二部。康熙九年(1670)以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四川总督。以四川民少田荒,多次上疏言四川招民垦荒事宜。康熙十四年(1675)率绿旗兵征讨“三藩之乱”,后领衔绥远将军,总统绿营。平定叛乱后,还任湖广总督,继调云贵总督,累上疏论云南善后事宜。因被劾隐藏吴三桂孙女为妾,坐罪遣戍黑龙江,后赦还,康熙三十八年(1699)卒。《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六有传。钱受祺,字介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一说山阴(今绍兴)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康熙十年(1671)任成都府知府,官至工部都水司主事。著有《易义敷言》十六卷。
此志为清代首次纂修之四川省志,乃全国各省中成书最早的一种,较明修诸志为详。所以仍袭用旧称“总志”,也是以此称名的清代唯一的一种省志。其后纂修的各种省志,均更为“通志”。此志成书刊行于康熙十二年(1673),而开局举事则在十年以前。康照三年(1644)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四川巡抚的张德地(原名刘格奉,满洲籍遵化人)一上任,便多方搜求旧乘,并派员广事采辑资料,着手编修新省志。但是以诸种原因,历数年而未竟其事。至康熙十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森(字约齐,顺天大兴人,顺治进士)出任四川巡抚,继续主理此事,且邀请布政使金镌,提刑按察使宋可发等人共襄之。蔡毓荣总督全川,有志于此,再邀钱受祺总其事,历时三载得以毕工刊行。
此志书首所附的序文颇多,除了张德地、罗森、蔡毓荣等人撰的序而外,还有四川布政使金镌、四川提刑按察使宋可发、四川学政按司佥事张含辉,以及四川巴县人刘如汉(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广东道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诸人撰的序。并把明嘉靖、万历间两次修志的“旧序”也刻入书中。最后为钱受祺撰的跋。全志分三十六门附十四门,除艺文一门外,各门之下未再列细目,而艺文门之下则分二类二十目,共约150万字。门类设置虽与明代旧志大同小异,而编排体例则迥然异之,开清代方志纂修之先河,因为其他各省志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后方逐一问世,晚了十三年。各卷编纂之内容,由原来明代旧志中先按地区次列门类而变为先立门类后分地区而志之。以事类为主线,府、州、县从之。首列星野,次为形胜疆域,再次则山川关梁。这便成为清代纂修地方志之通例。此志内容宏富,记述详尽,仅是书首所附舆图便多达八幅,从“天文全图”到“松潘卫关堡图”,对四川全省及各府州厅县地域描绘极其详细。一些门类如僭窃、筹边等对明末清初四川之战乱,川中各地,特别是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之兵事,设防记载颇详,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再一个特点是书首附刻的序跋很多,共十篇,另有记载明代各种旧省志的序跋十余篇。序跋后还附有康熙七年(1668)张德地为采访、搜集、纂修此省志而颁行的“纂修原形”及“译文”,可以看出他们极为重视纂修四川省志。清代的序跋中,不仅记述此志的纂修情况,而且如实地记载了经过多年战乱、几经兵燹之后四川境内遭严重破坏的萧疏、荒凉景象。数十里无人烟;废磑犹在,眢井空存;往往焚林蔽以驱猛兽;昔日都市繁华、舞榭歌台,尽没荒烟蔓草中,仅剩断壁颓垣等等。到康熙初期,入清已近二十载,仍旧是满目荒凉,一派萧条。诸多记述,反映出战祸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实为研究明清之际四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第一手重要史料。
总体而言,此志之成书适当兵燹之后,文献无征,采摭未免疏略,记载蜀省郡邑事,终未详备。但考四川建置沿革,大概无误。此志修成于康熙敕修《大清一统志》及敕诸省纂修地方志之前,是清代首部省志,有如此之规,其价值是不言而喻。并且开本和版框尺寸均大于其他志书(包括《畿辅通志》),亦属特别,刻印亦精。
今存康熙十二年(1673)原刻本。
清黄廷桂等修,张晋生等纂。黄廷桂,清汉军镶红旗人,字丹崖。康熙末,累迁参领,雍正九年(1731)由四川提督特授四川总督,任四载,乾隆时,历任两江、陕甘总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乾隆十八年(1753)再次出任四川总督,与四川提督岳钟琪调解当地孔撒、麻书两土司相互攻杀,后奉命督办陕甘军需,佐清军进讨阿睦尔撒纳以筹划有方,得乾隆称许,后卒于官。张晋生,四川金堂人,康熙举人,官河南镇乎县知县。
此志开局于雍正十一年(1733),十三年(1735)校补编纂成帙,于乾隆元年(1736)刊行。书首有黄廷桂、杨馝、窦启英、李如兰等序;明嘉靖王元正、杨慎,万历郭棐、王廷瞻、吴之暤、杜应芳等旧序。全志分四十八门,约185万字。卷一图考、星野;卷二建置沿革;卷三疆域、形势;卷四城池、关隘;卷五戸口、田赋、学校、祀典;卷六至卷七名宦;卷八至卷九人物;卷十孝友;卷十一列女;卷十二忠义、武功;卷十三蠲政、水利;卷十四盐法;卷十五茶法、钱法;卷十六木政、榷政;卷十七屯田、边防上(松茂);卷十八边防下(叙泸、建昌);卷十九至卷二十土司;卷二十一西域;卷二十二兵制、津梁、驿传(铺递附);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山川;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七古迹;卷二十八祠庙、公署、寺观;卷二十九陵墓、宫室、帝王;卷三十至卷三十二职官;卷三十三至卷卷三十七选举、成均;卷三十八隐逸、流寓、仙释、祥异、风俗、物产;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七艺文。
因有康熙《四川总志》以资借鉴,是故其体例及内容之编排出入不大。但与康熙志相去六十余年,全省之建置、人口、赋役等已有较大变化。康熙年间大量外省人入川垦殖,本已撤销或合并的县城又重新恢复建制。到雍正六年(1728),把原属四川的一些士官衙门辖地改隶云南和贵州等省,如东川、乌蒙、镇雄三府划归云南省,遵义府划归贵州省等。另将一部分原直隶州升为府,分州又升为直隶州等。对于四川各少数民族地区经过改土归流之后,巩固了清王朝的政权。这些史实,在此志中均得以详细记载。边防门对川中各地、特别重要边镇及关隘之设防、屯兵情况;平定各少数民族部落如藏、彝、羌、回等之战争经过记载亦颇为详尽。其他增修内容较多者在人物、职官、学校、赋税等门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情况,首次出现在官修的方志之中。于打箭炉(今康定县)迄西的地方,名之“西域”而载入卷二十一,此外各少数民族部落,另有土司门二卷,所记也很详尽。从打箭炉起,经里塘(今理塘县)、巴塘、乍丫(今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叉木多(今昌都)等,一直记到西藏。此为迄今所见正式成书刊行的最早的西藏志书,比乾隆五十七年(1792)和宁刻本《西藏志》二卷要早半个多世纪,为后来西藏方志的纂修开启了先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川通志》”论曰:“《四川通志》在明代凡四修,惟《艺文》出杨慎手,最为雅赡。而其他则未能悉中体要。国朝康熙十二年(1673),总督蔡毓荣、巡抚张德地又续事纂辑。以兵燹之后,文献无征,亦多所脱漏。是编乃雍正七年(1729)黄廷桂等奉敕重修,凡分四十九类,旧志之阙者补之,略者增之,较为详备。其中沿旧志之误,未及尽汰者,如唐韦昭度征陈敬瑄,无功而还;宋岳云为忠州防御使,乃遥授之官,俱不应入名宦。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乃总制全蜀,应入统部,不当仅入保宁府。唐之鲜于仲通依附杨国忠,丧师南诏,新旧《唐书》所载甚明,乃反以为忤国忠被贬,载入《人物》。此类尚不免地志附会缘饰之习,然其甄综排比,较旧志则可据多矣。”今存乾隆元年(1723)补版增刻本,乾隆《四库全书》抄写本。
康熙四川总志(三十六卷)
清蔡毓荣等修,钱受祺等纂。蔡毓荣,字仁庵,辽东锦县人。汉军正白旗,兵部尚书蔡士英次子。初授佐领,兼刑部郎中。累迁至秘书院学士。康熙初,授侍郎,历刑、吏二部。康熙九年(1670)以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四川总督。以四川民少田荒,多次上疏言四川招民垦荒事宜。康熙十四年(1675)率绿旗兵征讨“三藩之乱”,后领衔绥远将军,总统绿营。平定叛乱后,还任湖广总督,继调云贵总督,累上疏论云南善后事宜。因被劾隐藏吴三桂孙女为妾,坐罪遣戍黑龙江,后赦还,康熙三十八年(1699)卒。《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六有传。钱受祺,字介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一说山阴(今绍兴)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康熙十年(1671)任成都府知府,官至工部都水司主事。著有《易义敷言》十六卷。
此志为清代首次纂修之四川省志,乃全国各省中成书最早的一种,较明修诸志为详。所以仍袭用旧称“总志”,也是以此称名的清代唯一的一种省志。其后纂修的各种省志,均更为“通志”。此志成书刊行于康熙十二年(1673),而开局举事则在十年以前。康照三年(1644)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任四川巡抚的张德地(原名刘格奉,满洲籍遵化人)一上任,便多方搜求旧乘,并派员广事采辑资料,着手编修新省志。但是以诸种原因,历数年而未竟其事。至康熙十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罗森(字约齐,顺天大兴人,顺治进士)出任四川巡抚,继续主理此事,且邀请布政使金镌,提刑按察使宋可发等人共襄之。蔡毓荣总督全川,有志于此,再邀钱受祺总其事,历时三载得以毕工刊行。
此志书首所附的序文颇多,除了张德地、罗森、蔡毓荣等人撰的序而外,还有四川布政使金镌、四川提刑按察使宋可发、四川学政按司佥事张含辉,以及四川巴县人刘如汉(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广东道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诸人撰的序。并把明嘉靖、万历间两次修志的“旧序”也刻入书中。最后为钱受祺撰的跋。全志分三十六门附十四门,除艺文一门外,各门之下未再列细目,而艺文门之下则分二类二十目,共约150万字。门类设置虽与明代旧志大同小异,而编排体例则迥然异之,开清代方志纂修之先河,因为其他各省志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以后方逐一问世,晚了十三年。各卷编纂之内容,由原来明代旧志中先按地区次列门类而变为先立门类后分地区而志之。以事类为主线,府、州、县从之。首列星野,次为形胜疆域,再次则山川关梁。这便成为清代纂修地方志之通例。此志内容宏富,记述详尽,仅是书首所附舆图便多达八幅,从“天文全图”到“松潘卫关堡图”,对四川全省及各府州厅县地域描绘极其详细。一些门类如僭窃、筹边等对明末清初四川之战乱,川中各地,特别是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之兵事,设防记载颇详,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再一个特点是书首附刻的序跋很多,共十篇,另有记载明代各种旧省志的序跋十余篇。序跋后还附有康熙七年(1668)张德地为采访、搜集、纂修此省志而颁行的“纂修原形”及“译文”,可以看出他们极为重视纂修四川省志。清代的序跋中,不仅记述此志的纂修情况,而且如实地记载了经过多年战乱、几经兵燹之后四川境内遭严重破坏的萧疏、荒凉景象。数十里无人烟;废磑犹在,眢井空存;往往焚林蔽以驱猛兽;昔日都市繁华、舞榭歌台,尽没荒烟蔓草中,仅剩断壁颓垣等等。到康熙初期,入清已近二十载,仍旧是满目荒凉,一派萧条。诸多记述,反映出战祸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实为研究明清之际四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第一手重要史料。
总体而言,此志之成书适当兵燹之后,文献无征,采摭未免疏略,记载蜀省郡邑事,终未详备。但考四川建置沿革,大概无误。此志修成于康熙敕修《大清一统志》及敕诸省纂修地方志之前,是清代首部省志,有如此之规,其价值是不言而喻。并且开本和版框尺寸均大于其他志书(包括《畿辅通志》),亦属特别,刻印亦精。
今存康熙十二年(1673)原刻本。